肖邦的性格柔弱如水,他的作品中体现了美的最细腻的意境,如素描般最微妙的笔触,展现出线条原质的无比魅力.而《仙女们》Les
Sylphides,更是将这种意境的美达到了极臻,也是我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记忆.
最早欣赏到《仙女们》时,还只是一个中学生,那时对音乐已经如痴如醉,偶尔看到了一部六十年代的纪录片《苏联芭蕾舞艺术》,最后的剧目就是《仙女们》,由乌兰诺娃主演.
当序曲的音乐响起,林中的仙女们白色的衣裙轻盈妙曼地在银幕上起舞时,那种如诗的美与画般的意境,在夜色背景的笼罩下,使我在第一瞬间就进入了一个美得令人心碎的梦幻.惊叹和陶醉已无法形容当时的心情.
虽然对芭蕾舞艺术当时并无欣赏力,只具有视觉的美感,而肖邦的音乐,尤其当它改编成管弦乐时,钢琴所没有和无法体现的魅力,则被最完美地与舞蹈中的意境融合得无从分辨,并赋予本已优美的芭蕾以无可替代的生命,也是我生命中第一次感受的艺术之美的洗礼.
此后,为了能一再欣赏到它,每天最重要的事便是寻找报缝中的电影预告,无论在什么地方放映,.当时正是三年灾害之际,一切都贫穷已极,但我仍会不顾一切地想方设法去看,再边远的郊区影院也在所不惜
,哪怕旷课也义无反顾.有次电影结束依依不舍地离去,却将读书的课本都忘了带走,充满了最深的遗憾回到无奈的现实生活中去.疯狂而沉迷,并留下了青少年时代难得的最美好的回忆.
这部《苏联芭蕾舞艺术》,我是从它刚开始上映看起,直到片子放得音乐颤抖形象模糊最后不再放映为止,有次与一位同样赞赏它的朋友去看,散场后没有回家,而是俩人回过去买票再看了一遍.
后来一直没法寻到这音乐的录音或磁带以及CD,只是在肖邦作品的海洋里觅到它钢琴演奏的片段.更没再能欣赏到《仙女们》的演出.一次在德国时.偶然于汉诺威的一家书店里见到了原版的Les
SylphidesCD,买下了仅剩的二张,如获至宝地带了回来.
《仙女们》里的芭蕾舞没有故事,没有戏剧情节,这正是我特别喜爱它的原因之一.正如音乐需纯一样,舞蹈也要纯才能体现它的魅力.所以我不怎么喜欢华丽且戏剧性很强的芭蕾舞剧,哪怕是葛佩利亚,胡桃夹子或浮士德与堂吉科德…
二十世纪初,当浪漫主义芭蕾趋于僵化的时候,俄国编导佛金等人对芭蕾进行了革新。采用作曲家格拉祖诺夫根据肖邦七首钢琴曲改编的管弦乐组曲《肖邦尼亚那》作为芭蕾音乐,用舞蹈来表现音乐的意境,取消了一切庸俗的装饰和程式化的舞蹈设计。演员们一律白色轻盈的舞服和音乐的韵律融合得完美无缺。《仙女们》在1909年在巴黎初次演出后时被评为"恢复了浪漫主义的真正精神",至今还是传统芭蕾的保留节目,并非偶然.其中回旋曲式的升c小调圆舞曲,
结尾时辉煌的复三段式的降E大调圆舞曲,只有林中的仙女才有这梦魅的意境.
肖邦作品的另一神秘的魅力在于他作品中体现了女性最细腻的美感,而《仙女们》则将这美感变为永恒的艺术.我爱贝多芬雄壮而神圣的交响乐,但我同样爱听肖邦的作品.火与水始终都在我的心中交融.沸腾与凝静都是美的意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