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斯特劳斯(Johann Strauss)--安娜波尔卡(Annen-polka)


标签:
约翰.斯特劳斯安娜波尔卡欣赏娱乐 |
分类: 音乐欣赏 |
波尔卡起源于捷克农民舞蹈,发展于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往日的东波希米亚。尽管它应该是由捷克民间舞发展过来的,但波希米亚的史学家们却认为它是一位农家少女在星期日为了自娱而发明的。
1840年,波尔卡由专业舞蹈家带到巴黎,在奥德翁剧院表演;巴黎的舞蹈大师们又把它改编成一种有5个花样的舞蹈,深受公众喜爱。1944年,巴黎的舞蹈教师采拉里乌斯把它带到伦敦,又传遍英国,从温莎城堡到小城镇的舞会上都在跳波尔卡。作曲家斯美塔纳的《被出卖的新娘》和魏恩贝格尔的《风笛手什万达》等歌剧中也都运用了波尔卡舞。19世纪中叶,波尔卡传到英美,与华尔兹一道取代了乡村舞和科蒂林舞。
19世纪中叶,波尔卡传到英美,与华尔兹一道取代了乡村舞和科蒂林舞。波尔卡热使得其它中欧舞蹈也开始流行,如舞步相对比较简单易学的加洛普、波洛奈兹、雷多瓦、玛祖卡、斯科蒂克等。加洛普的舞步与华尔兹、波尔卡相似,但节奏与波尔卡相近,是2/4拍,舞伴们舞步迅疾,只偶尔才有些旋转。波洛奈兹的主要牲是3/4拍,速度适中。它是庄重雄伟的队列舞蹈,常用于化装舞会的开场。但可能正是由于它的队列形式,所以一直没有在以对舞为主的舞厅里流行起来。波希米亚的雷多瓦是由追赶步、普通华尔兹步和两速华尔兹步三种基本步伐构成的。它的音乐采用的是慢速华尔兹。玛祖卡原是波兰民间舞,使用华尔兹音乐,但第二或第三拍上常有重音。舞步包括跳步、滑步与脚跟相击等三种基本成分,动作组合比较复杂。斯科蒂斯克是德国民间舞,由滑步和跳步两种舞步组成,节奏为2/4和4/4拍子。由于这些舞蹈的流行和普及,舞厅里还出现了一些由上述舞蹈按不同顺序、不同比例组合起来的舞蹈,大大丰富了舞厅舞的品种和样式。
一、《闲聊波尔卡》《唧唧喳喳波尔卡》
在接着的其他段落中,乐曲以这一主题为基调,频繁地采用倚音、波音、颤音等装饰音技巧,使乐曲显得细碎活跃,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妇女们快活的说笑声。同时,乐曲还采用顿音、重音等演奏法,进一步突出了妇女们说笑声中各种不同的特点。最后,乐曲在欢快而幽默的气愤中结束全曲。演奏时间约三分钟。
二、《安娜波尔卡》
作于1852年。其父亦作有一首同名波尔卡。
乐曲采用带引子和结尾的复三部曲式。由于主要主题出现次数较多,因此乐曲还带有回旋曲式的特点。
在四小节的引子之后,是乐曲的主要主题:采用先紧后松的节奏,使乐曲充满了轻巧的活力和活泼欢快的情绪。随后是由短促华丽的倚音和生动活泼的跳进音程写成的旋律,音乐情绪具有欢快而又诙谐的色彩经过四小节的连接句之后,再现主要主题。乐曲的第二部分是采用两个新的音乐素材写成的二部曲式,音乐性格有所不同。
然后,乐曲再现第一部分;最后以轻松而热烈的结尾终曲。演奏时间约4分钟。
三、《电闪雷鸣波尔卡》
是作者一生所作一百多首波尔卡舞曲中较为著名的一首。1868年为狂欢节而作。题献给维也纳艺术家协会。
作者采用标题性波尔卡舞曲常用的描绘性的表现手法,在波尔卡节奏的不断反复中,加入一些生动而逼真的造型性音响,突出了舞曲的标题形象。乐曲采用ABA的三部曲式。4小节引子之后,出现了快速的主题。不协和的减五度音程和不稳定音的运用,以及运用附点和休止符组成的同音反复的音调,使乐曲产生一种令人不安的气氛。这一主题的发展中,时而响起定音鼓奏出的低沉的震音,使人联想到远方的雷鸣。然后出现另一段强而有力的音乐。
波尔卡圆点最风光的时候是在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女人们爱穿蓬松的过膝裙装,以黑底白点作为配色的图案是她们的首选。这种图案散发着轻松、自由的气息,这正是波尔卡圆点的精髓所在。也或许因为如此,这么一个经典讨喜的复古元素,从未因为时间流逝而退出时尚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