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春游安平桥》(步韵杭中华老师《西江月·安平桥望远》)庄灿煌
白塔浮云去鸟,玉桥落日凭栏。春花烂漫满芝田,遥想海涛之变。
鹭点悠悠碧水,千般丽景争观。延平弘一至今传,疑是西湖经典。
原玉《西江月·安平桥望远》杭中华
碧水蓝天绿树,长风古道石栏。百千年浸润桑田,多少世情演变。
白塔凌霄气象,长桥静卧达观。多元文化贯通传,共享融合经典。
注释:
安平桥:曾用名五里桥、西桥、安海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晋江市和南安市的一座桥梁,是世界上中古时代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
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安平桥竣工投入使用;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民国17年(1928年)1月,因安平桥毁坏,踊跃募捐,重修安平桥;1981年2月,安平桥依原状进行全面翻修开工;1985年5月,安平桥翻修竣工;2007年底,安平桥抢险加固工程开工;2009年7月24日,安平桥抢险加固工程验收投入使用。
安平桥地处晋江市安海镇与南安市水头镇交界的海湾上,扼晋江、南安两地水陆交通的要冲。地理坐标为北纬 24°30' ~ 25°56
,东经117°25' ~119°05',该桥东起兴安路,上跨安海湾,西至水头街,桥梁全长2255米。
1961年3月4日,安平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安平桥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
据介绍世界名桥的相关资料显示,安平桥有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最长的石桥;世界用石料量最大的石桥;世界上唯一的在一条长桥上因水势不同而采用三种不同桥墩的古桥。
杭中华:江苏高淳人。中华诗词学会秘书长、《中华诗词通讯》执行主编。火箭军工程大学原副校长。
《西江月·春游安平桥》一词以古典笔法勾勒安平桥春景,融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怀于一体,颇具艺术感染力。以下从多个维度评析其特色与价值:
一、意象经营:动静相生,虚实相映**
上片以“白塔浮云去鸟,玉桥落日凭栏”开篇,白塔静立、浮云流转、飞鸟远逝,玉桥与落日构成空间纵深感,凭栏动作暗示观者存在,动静交织间展现暮春的疏朗空阔。“春花烂漫满芝田”一句,以繁密意象补足色彩,形成视觉张力;而“遥想海涛之变”陡然宕开,将实景延伸至虚境,暗含沧海桑田的历史喟叹。下片“鹭点悠悠碧水”以白鹭点水的轻盈动态,呼应“千般丽景争观”的世俗喧闹,动静对比中深化意境层次。
二、时空架构:观景与怀古的双重维度**
全词以春游为线索,构建了“当下之景”与“历史之思”的双重时空。上片聚焦春日实景,下片引入“延平(郑成功封号)”“弘一(李叔同号)”两位与闽地渊源颇深的历史人物,巧妙勾连安平桥的文化记忆:郑成功曾在此抗清,弘一法师曾驻锡闽南弘法。词人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积淀并置,使“疑是西湖经典”的类比不仅限于风光相似,更暗含对文化经典性的追认——安平桥如西湖般承载着超越时空的精神象征。
三、语言与技法:工丽中见深致**
对仗工稳,音韵流转**:如“白塔浮云去鸟,玉桥落日凭栏”“鹭点悠悠碧水,千般丽景争观”,对仗精工而气脉贯通,符合《西江月》词牌的节律感。
用典化意,不着痕迹**:“延平弘一至今传”以人代事,举重若轻地唤起读者对历史人物与安平桥关联的联想,避免生硬铺陈。
比喻隐喻,深化意境**:“疑是西湖经典”以西湖为参照,既赞安平桥景致之美,亦喻其文化地位之重,赋予自然景观以人文厚度。
四、可商榷之处**
1.
**“海涛之变”的指向性**:此句或指安平桥所在地(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变迁,但表述稍显隐晦,若无注释易致理解隔阂。
2.
**抒情节奏的收束**:下片由“千般丽景争观”的现世喧腾,转入怀古幽思,情感转折稍显急促,若以景语过渡或更显绵密。
五、总体评价**
此词以典雅词笔绘闽南春色,将安平桥的物理空间转化为承载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的精神空间。景语中见史思,物象中寓人文,展现出对地方文化符号的深刻理解与诗意重构。虽有微瑕,然瑕不掩瑜,堪称一首融地理书写、历史感怀与美学表达于一体的佳作。(深度求索之评价)
杭中华的《西江月·安平桥望远》是一首以安平桥为意象、展现历史变迁与文化融合的词作,语言凝练而意境开阔。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评析:
一、意象选取与空间建构
上阕以"碧水蓝天绿树,长风古道石栏"的并置意象展开全景式铺陈,通过自然元素(水天绿树)与人文遗迹(古道石栏)的对照,构建出横跨时空的立体空间。颜色词"碧""蓝""绿"的叠加运用,形成清透的视觉底色;"长风"赋予画面流动感,暗示历史长河的涌动。
二、时间维度的诗意表达
"百千年浸润桑田"将地质时间(桑田沧海)与人类文明史(世情演变)进行诗性压缩,"浸润"二字以液态动词勾连固态地质,既暗合安平桥作为跨海长桥的亲水特性,又以渗透性意象喻示文明积淀的渐进性。时空交织中凸显"变"与"恒"的辩证关系。
三、文化符号的象征体系
下阕"白塔凌霄"与"长桥静卧"构成垂直与水平、动态与静态的几何对话。"凌霄"喻文明精神的超拔追求,"静卧"显历史遗存的从容气度,二者共同构建起刚柔相济的文化图腾。"达观"拟人化处理,赋予建筑以智者哲思,暗含对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
四、主题升华的现代性表达
尾联"多元文化贯通传"突破传统咏物词格局,将古典意象与现代文明观相融合。从具体物象(白塔、长桥)到抽象理念(融合共享)的升华,既保留词体的含蓄特质,又彰显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末句"经典"二字点题,暗示文化遗产在当代的活化可能。
五、艺术手法的继承与创新
词作严守《西江月》平仄格律,上下阕起首对仗工稳,承续宋词雅正传统。但"多元文化""共享融合"等现代语汇的嵌入,形成古今语言的张力场,这种"旧瓶新酒"的尝试虽略显生硬,却为传统词体注入当代意识,体现文化表达的创新勇气。
总体而言,该词在古典形式与现代精神的融合上作出了有益探索,若能对某些概念性表述(如"多元文化")进行更诗化的转译,或将实现传统词境与现代话语的深层共振。(深度求索之评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