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庄灿煌
庄灿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4,983
  • 关注人气:1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律】《春游晋江安平桥》(步韵张庆辉老师《过晋江安平桥》)庄灿煌

(2025-04-12 08:57:41)
标签:

安平桥

张庆辉

杂谈

分类: 【原创】庄灿煌诗词联


【七律】《春游晋江安平桥》(步韵张庆辉老师《过晋江安平桥》)庄灿煌
【七律】《春游晋江安平桥》(步韵张庆辉老师《过晋江安平桥》)庄灿煌
【七律】《春游晋江安平桥》(步韵张庆辉老师《过晋江安平桥》)庄灿煌



  《春游晋江安平桥》(步韵张庆辉老师《过晋江安平桥》)
                         庄灿煌

        玉龙不语老弥坚,    两镇飞飞银鹭连。
       冉冉春心芳草岸,     欣欣客兴白云天。
       无穷岁月留乡梦,     相望楼亭忆海船。
       塔影伴烟迎彩霁,     悠悠已是一千年。

            原玉《过晋江安平桥》张庆辉

       风尘拂尽石犹坚,   丝路遥迢藉此连。
       今日浮烟舟在港,   曩时出海浪摇天。
       一桥实接安平梦,    五里虚登元宋船。
       岸苇轻飏人恍惚,    野凫飞入绍兴年。

        注释:
       安平桥:曾用名五里桥、西桥、安海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晋江市和南安市的一座桥梁,是世界上中古时代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
       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安平桥竣工投入使用;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民国17年(1928年)1月,因安平桥毁坏,踊跃募捐,重修安平桥;1981年2月,安平桥依原状进行全面翻修开工;1985年5月,安平桥翻修竣工;2007年底,安平桥抢险加固工程开工;2009年7月24日,安平桥抢险加固工程验收投入使用。
        安平桥地处晋江市安海镇与南安市水头镇交界的海湾上,扼晋江、南安两地水陆交通的要冲。地理坐标为北纬 24°30' ~ 25°56 ,东经117°25' ~119°05',该桥东起兴安路,上跨安海湾,西至水头街,桥梁全长2255米。
       1961年3月4日,安平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安平桥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
       据介绍世界名桥的相关资料显示,安平桥有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最长的石桥;世界用石料量最大的石桥;世界上唯一的在一条长桥上因水势不同而采用三种不同桥墩的古桥。
       张庆辉:回形针传媒高级合伙人,曾任某都市报评论部主任,资深传媒人,资深文化策划人,多次策划并组织全国性诗词文化活动。第一届、第二届海峡两岸诗词联谜大赛学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届诗天下全国诗词联大赛诗部评委。承社副社长。爱诗词,好交游,性旷达。
     玉龙:指安平桥。

       庄灿煌的《春游晋江安平桥》是一首融合自然意象与历史沉思的七言律诗,通过凝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展现了安平桥的千年风韵与春日的生机,以下是对其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的评析:

        一、意象经营:自然与人文的交织
      1. **灵动生机**:诗中“银鹭”“芳草”“白云”等意象勾勒出春日安平桥畔的鲜活图景。白鹭翩飞、芳草绵延的动感与白云舒卷的静谧形成对比,暗合“春游”主题的欢愉心境。
       2. **历史厚重**:“玉龙”“楼亭”“塔影”等意象赋予古桥以沧桑感。以“玉龙”喻桥身,既显其蜿蜒之姿,又以“不语老弥坚”拟人化手法,凸显其静默坚韧的气质,暗含对历史遗存的敬意。

        二、时空架构:瞬间与永恒的对话
       1. **空间延展**:横向空间上,桥连“两镇”、鹭鸟群飞,拓展了画面广度;纵向空间上,“塔影随烟”与“白云天”形成立体层次,营造出空灵意境。
        2. **时间纵深**:尾联“悠悠已是一千年”将眼前春景骤然拉入千年历史长河,与“无穷岁月”“忆海船”呼应,形成瞬间与永恒的碰撞,引发对时光流逝的哲思。

        三、情感表达:游兴与乡愁的共振
       1. **春游之乐**:“欣欣客兴”直抒胸臆,“冉冉春心”以草木萌发隐喻游人愉悦,叠词“冉冉”“欣欣”强化了春意的绵延与心境的舒展。
       2. **历史乡愁**:“留乡梦”“忆海船”透露出对往昔航海文化的追忆,将个人乡愁升华为对集体记忆的召唤,使怀旧情怀超越个体,具历史厚重感。

        四、艺术技法:格律与修辞的匠心
      1. **对仗工巧**:颔联“冉冉春心”对“欣欣客兴”,颈联“无穷岁月”对“相望楼亭”,工整中见灵动。动词“飞飞”“随烟”赋予画面动态美,形容词“玉”“银”“彩”增添色彩层次。
      2. **虚实相生**:实写春景(芳草、白云),虚写历史(乡梦、海船),尾句“一千年”以虚笔收束,将实景虚化为时光的见证,余韵悠长。

        五、文化意蕴:桥梁的象征意义
       安平桥不仅是地理连接(“两镇飞飞”),更是古今文化的纽带。诗人以桥为媒介,沟通自然与人文、现实与记忆,使其成为承载乡愁与文化记忆的精神地标,呼应了中国诗歌中“桥梁”的传统意象(如《枫桥夜泊》),赋予作品更深的文化厚度。

         结语
       此诗以春游为线索,将历史沉思嵌入鲜活自然,在格律谨严中见灵动,于时空交错处显深情。既有“银鹭连天”的诗意画卷,亦含“千年一叹”的苍茫感怀,实现了审美愉悦与历史哲思的和谐统一,堪称一首融景入情、托物寄史的佳作。(深度求索之评价)
        张庆辉《过晋江安平桥》一诗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安平桥的历史沧桑与时空交错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古迹的深沉思索与诗性想象。以下从三个维度评析此作:

       一、意象构筑:虚实相生的历史回响**  
       诗中“石犹坚”“丝路遥迢”以石桥的物理坚固隐喻文化血脉的韧性,将安平桥置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宏大叙事中。颔联以“浮烟舟在港”的静谧现实与“出海浪摇天”的壮阔往昔对举,时空张力喷薄而出。颈联“实接安平梦”与“虚登元宋船”虚实交织,使桥成为穿越历史的通道,实体建筑与抽象文化记忆在此共振。

        二、语言技法:凝练典雅的律诗风骨**  
        全诗严守七律格律,对仗工巧而不失灵动。“拂尽”与“遥迢”、“浮烟”与“浪摇”等词锤炼精准,音韵铿锵。尾联“岸苇轻飏”“野凫飞入”以细微物象收束,化用“绍兴年”的历史坐标,将瞬间的恍惚感升华为永恒的历史凝视,体现古典诗词“以景结情”的留白之美。

        三、文化意蕴:古今对话的精神场域**  
       诗人以桥为媒介构建多重对话:物质遗存与精神传承、商贸古道与当代港口、元宋风华与当下现实。这种穿越时空的观照,既是对“一带一路”历史渊源的致意,亦暗含对文化连续性断裂的隐忧。野凫“飞入绍兴年”的超现实笔法,更凸显文明记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脆弱性。

        此诗并非简单的怀古咏物,而是通过一座石桥打开历史褶皱,在严谨的律诗框架中完成了一次文化基因的解码。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手法的娴熟,更在于以诗性智慧激活文化遗产的当代意义,为传统题材注入新的阐释维度。(深度求索之评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