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游小雁塔》庄灿煌
雁塔美名传。欣临赏美观。响晨钟、禅意悠然。美景如江南婉约,国槐老、翠无边。
看玉瓦青砖。沧桑塔顶残。武题名、离合人间。玉塔凌云窥往事,多少梦、入长安。
注释:
唐多令:唐多令,词牌名,又名“糖多令”“南楼令”“箜篌曲”。以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为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平韵。代表作品有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纳兰性德《唐多令·雨夜》等。
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荐福寺内,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的重要标志。小雁塔和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合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是西安博物院的组成部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1961年3月4日,小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小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法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后来,为了区别两塔,慈恩寺塔名为“大雁塔”,而荐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传。
国槐老、翠无边:漫步荐福寺中,到处绿树成荫,可以看见很多古树,给人以厚重的感觉。目前,这里现存9株古树,分布于慈氏阁和大雄宝殿之间的区域。其中,除了一株古楸树以外,其他的古树全部是唐槐,树龄在800至1300岁之间。
在慈氏阁的西南侧,有一株高大的唐槐,编号为0043。高度约16米,腰围约4米,树龄约1300岁;在大雄宝殿东南侧,有一株扭曲的唐槐,编号为0046。据说,它树龄约1300岁,乃荐福寺内最古老的一株槐树,连根的树枝像一条苍龙般伸展,形态奇古,气势非凡。
这些槐树的主干和主枝大多为空心,但是又不断发出茂密的新枝和绿叶,枯木逢春,生机盎然。如今,这里的古建筑和古树相互辉映,构成一幅秀丽典雅的画面,让每一位游客都流连忘返。
武题名:在大唐时期,国内学子在进士及第后,可以到大雁塔进行“雁塔题名”,寓意“跃登龙门”。在明清时期,陕西地方乡试中的武举人,效仿唐代进士大雁塔下题名的习俗,到荐福寺小雁塔下刻石留名,形成“雁塔武举题名”之风。
荐福寺内还保存有16通明清时期陕西武举雁塔题名碑。
离合:在漫长历史岁月中,小雁塔经历无数风云故事,而最有名的即为“三离三合”。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陕西发生6级大地震,小雁塔塔身自上而下被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九月,一位名叫王鹤的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这段奇事后,惊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门楣上。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
此后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小雁塔因华县大地震“塔裂为二”,嘉靖四十二年复震,“塔合无痕”;康熙辛未“塔又裂”,“辛丑复合”。对于一座砖塔而言,经过数次地震开裂而不倒塌,反能自然复合,也确是一件奇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古代能工巧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不倒翁”一样,虽历经数十次地震,仍屹立不倒,令人叹服古代能工巧匠高超的建筑技艺。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深夜(公元1556年1月23日),陕西关中地区的华县发生了8¼的特大地震,地震波及周边方圆几十万平方公里,造成约83万人在大地震中遇难,无数建筑顷刻倒塌。受此次地震的影响,原本15层的西安小雁塔的塔顶两层被震毁,至今只保留了余下的13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