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堕长空感大千,
塔身离合帝都天。
晨光也见题名趣,
钟晓愁情到梦边。
注释:
藏头诗。
雁塔晨钟:雁塔晨钟是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南荐福寺内的景区。
雁塔晨钟是清代“关中八景”之一。是指陕西省西安市城南荐福寺内的小雁塔及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
清代每天清晨荐福寺寺内的僧人会定时敲钟,清脆悠扬的钟声响彻西安古城上空,数十里内都可听到。钟声清亮,塔影秀丽,在古城中别有一番韵味。清亮的钟声从塔院深处传来。空灵的钟声把人带到悠远的境地。因此小雁塔及其古钟即“雁塔晨钟”被列为“关中八景”之一。
小雁塔旁的钟楼内保存一口金代古钟。原是武功崇教禅院故物,后来流失沉落渭河河底。清代康熙年间,重新发现这口巨钟,“遂以巨车载之移置于上都大荐福寺,悬于殿右”(《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挂在小雁塔旁的钟楼内。民国时期,此钟被“某军驻寺时毁裂”,使“雁塔晨钟”绝响多年。1993年西安市小雁塔文管所主持焊修了裂痕。1998年又重新铸了一口新钟供游人敲击。
“雁塔钟声”非仅清代康熙年间重修塔寺偶得铁钟之后,早在唐代小雁塔建成时,便有此声此景了。传说当年义净释经为早起礼佛、译经,向寺中主持建议“每日清晨击钟”。
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荐福寺内,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的重要标志。小雁塔和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合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是西安博物院的组成部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1961年3月4日,小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小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法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后来,为了区别两塔,慈恩寺塔名为“大雁塔”,而荐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传。
关中八景中,雁塔晨钟是唯一以声音而取胜的一景。雁塔大钟铸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原是悬挂于武功崇教寺内的一口梵钟,后因渭河改道,寺庙冲毁,钟也失落到了水中,清代康熙年间,有一位村妇在河边捶打衣服时听到河底发出的震鸣声,赶忙报告官府,发现居然是一口巨大的铁钟,这口钟重8000公斤,高3.5米、口沿直径2.45米,康熙皇帝命人把这口钟放置于荐福寺中,从此,小雁塔的钟声连绵不断,成为一景。
雁堕长空感大千:大雁塔塔名的由来,说法较多,后来多采用玄奘《大唐西域记》中佛教故事“大雁投身开悟小乘教徒”的说法,称其为“雁塔”。
为什么慈恩寺塔又叫做大雁塔呢?这和一个动人的佛教故事有密切的关联。原来,印度佛教分大乘、小乘两大派,大乘不吃肉,小乘吃肉。玄奘是信仰大乘佛教的。传说,他在印度时,住在一座大乘教派的寺庙里,附近有一座小乘教派的寺庙,一天,这寺庙的僧人仰天长叹,说当天无肉可吃了。恰好一行雁横空而过,纷纷断翅折翎坠落庙中,意思是让众僧吃它们的肉。全寺大惊,于是此寺的小乘僧人都改信大乘教派了。并在群雁坠地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塔,名为雁塔,纪念雁群。玄奘根据这个故事,回国后也奏请仿该塔型式建了大雁塔。这个故事所表现的那种坚韧不拔,自我牺牲的精神,颇令人竦然一震。
中国六朝时代有众多引火自焚的和尚,唐代有砍下自己臂膀布施的僧人,尽管对这些事见仁见智,人们可以各有各的议论,尽管宗教归根到底只是人们精神上的鸦片,但是当年大乘教派真诚的僧人所提倡的拟己利他,自我牺牲的精神,却不失为对人间利己主义滔滔浊浪的一种形式奇特的批判。
塔身离合帝都天:帝都指西安。
在漫长历史岁月中,小雁塔经历无数风云故事,而最有名的即为“三离三合”。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陕西发生6级大地震,小雁塔塔身自上而下被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九月,一位名叫王鹤的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这段奇事后,惊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门楣上。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
此后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小雁塔因华县大地震“塔裂为二”,嘉靖四十二年复震,“塔合无痕”;康熙辛未“塔又裂”,“辛丑复合”。对于一座砖塔而言,经过数次地震开裂而不倒塌,反能自然复合,也确是一件奇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古代能工巧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不倒翁”一样,虽历经数十次地震,仍屹立不倒,令人叹服古代能工巧匠高超的建筑技艺。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深夜(公元1556年1月23日),陕西关中地区的华县发生了8¼的特大地震,地震波及周边方圆几十万平方公里,造成约83万人在大地震中遇难,无数建筑顷刻倒塌。受此次地震的影响,原本15层的西安小雁塔的塔顶两层被震毁,至今只保留了余下的13层。
晨光也见题名趣:在大唐时期,国内学子在进士及第后,可以到大雁塔进行“雁塔题名”,寓意“跃登龙门”。在明清时期,陕西地方乡试中的武举人,效仿唐代进士大雁塔下题名的习俗,到荐福寺小雁塔下刻石留名,形成“雁塔武举题名”之风。
荐福寺内还保存有16通明清时期陕西武举雁塔题名碑。
钟晓愁情到梦边:雁塔晨钟又被称为神钟,为什么呢?原来,清朝末年,有一位妇女来小雁塔所在的荐福寺求香拜佛,她的丈夫戍守边疆多年未归,杳无音信生死未卜,方丈让她把心愿写于黄表纸上,将其作法后贴于大钟上,然后命这名妇女击钟,三日之后她的丈夫果真回到家中。消息传开,远近的人们都来祈福敲钟,神钟之名便由此而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当文物工作者对钟实施保护处理时,看到钟上下一层一层贴满了黄表纸,文物工作者的心中充满了泪水,可以想见过去是怎样一个战乱纷仍民不聊生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