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忆吹箫·游韬光寺》庄灿煌
无歇泉声,修篁阴翳,梵宫总碧云封。萝径转、山门忽见,三字雍容。蝶舞鸟鸣幽极,亭楼殿、高矗晴空。静观海,颙望倚栏,烟水淙淙。
遥想乐天雅健,谈禅事,金莲池水茶浓。念渔父、江潮正涌,欲挽强弓。堪羡园林寺院,儒释道、相合相融。君知否,韬光古意无穷。
注释:
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牌名,又名“忆吹箫”等。以晁补之词《凤凰台上忆吹箫·自金乡之济至羊山迎次膺》为正体,双调九十七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五平韵。代表作有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等。
韬光寺:韬光寺是蜀地名僧韬光禅师所建,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吴越王重建。1982年韬光寺被大火烧毁后,改建为一座敞厅,名“白云深处”。
2003年12月由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移交杭州市佛教协会管理,2006年起整治修缮。
韬光寺是蜀地名僧韬光禅师所建。一日,禅师辞师出游,师父嘱咐说:“遇天可前,逢巢则止。”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年)当他游至灵隐寺西北巢枸坞时,正值白居易(字乐天)任杭州刺史,心想:“吾师命之矣。”遂卓锡于此。
韬光寺依山就势建造,但也有一条包括三个层级的中轴线,下面是大雄宝殿,中间是法安堂,上面是观海楼(也就是纯阳殿)和祖师殿。其中,两层楼的主体建筑都有比较通透的结构,同时,砖木结构的主体建筑都是青砖白墙加暗红门窗。为儒、释、道三栖圣地,自古以朝佛、观日、观海三绝而著称。
修篁:修竹,长竹。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冲淡》:“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閲音修篁,美曰载归。”
阴翳:枝叶繁茂的。如:「枝叶阴翳」。宋 陈亮
《重建紫霄观记》:“方山川未通,居民未多,林木阴翳,禽兽麋鹿出没於其间之时,其静深当不止今日。”
无歇泉声,修篁阴翳:韬光寺需沿北高峰拾石阶而上,左侧有细流涓涓。修篁杂树,夹道参差。
梵宫:此处指韬光寺。原指梵天的宫殿。后多指佛寺。南朝 梁 沉约
《瑞石像铭》:“永言鷲室,栖诚梵宫。” 唐 王勃 《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梵宫霞积,香阁星浮。”
萝径:萝径:藤萝悬垂的小路。唐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家僮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雍容:形容仪态温文大方。《汉书·薛宣传》:“ 宣
为人好威仪,进止雍容,甚可观也。”《新唐书·于志宁等传赞》:“ 季辅 、 行成
数进諫,然雍容有礼,皆长厚君子也。”
山门:山门意为寺院正面的楼门,寺院的一般称呼。过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通常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号、设山门。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称山门。
三字雍容:山门,门面不宽也不高,也就是四五米宽、五六米高,门口上方一长条形匾额框,框中白底黑字,规矩又佛气的三个隶书字“韬光寺”,即朴素又大方,让人顿觉脱俗和亲切。
鸟鸣幽极:南朝诗人王籍写了一首著名的《入若耶溪》,其中的颈联是流传千古的硬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自古至今备受推崇。
《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乾隆游韬光寺的诗中,还有这么两句呢:“云林境已幽,韬光幽更极。”“云林”就是灵隐,这就是说,韬光在意境空幽方面是胜过灵隐的。
亭楼殿:韬光寺建筑的整体结构大致符合“一正两厢”的中国传统建筑格局,却又根据山体的走势而有创新。其中轴线底层是大雄宝殿,中间是法安堂,最上层是吕纯阳殿和祖师殿,为寺院主体建筑,多为两层通透式结构,通过各具特色的雕刻门窗,把室内和室外融为一体,裸露的青砖,白色的墙体和枣红色的门窗,和以黄色为主色调的传统寺院相比,别具一番风味。中轴线左边为茶院和僧寮,游客和信众可以在茶院一边饮茶,一边欣赏西湖美景。沿大雄宝殿右拐,是韬光寺最美的地方,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江南园林。前面是大名鼎鼎的金莲池,传说韬光禅师在此引水种金莲,左边是一瓯亭,右边是诵芬阁和观音殿。诵芬阁是一个隔景式建筑,穿过诵芬阁,再经过一座小桥,才能到达观音殿,营造出一种纵深的距离美,观音殿为一重檐六角楼,建筑在一个水池之上,仿佛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莲池和琼楼玉宇。
颙望:凝望,抬头呆望。唐 李赤
《望夫山》诗:“顒望临碧空,怨情感离别。” 宋 柳永 《八声甘州》词:“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捷报》:“顒望碧天遥,不见春归路。”
静观海,颙望倚栏,烟水淙淙:韬光观海楼还是登高观海的最佳处,寺内有一楹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韬光寺在清代曾经以“韬光观海”的名义成为“西湖十八景”之一吗?这“韬光观海”的内涵是什么呢?就是初唐诗人宋之问的两句诗,叫:“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在古代,这里是公认的灵隐山上最适合观日、观海的地方。当然,所谓“观海”,其实主要是观海日的意思,因为在这里真正能够看清楚的“海”只是“浙江潮”(也就是钱塘潮)。
观海楼,也叫纯阳殿。之所以叫纯阳殿,是因为楼内底层供奉着“吕祖”吕洞宾。
遥想乐天雅健,谈禅事,金莲池水茶浓:雅健:典雅刚健。宋 欧阳修
《<释祕演诗集>序》:“ 曼卿 诗词清絶,尤称 秘演 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 清 刘大櫆
《<倪司城诗集>序》:“虽其他稍涉平易者,而语必雅健,能不失诗人之意旨。”
2007年以后在韬光寺重建了一鸥亭。一瓯亭的名字来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五律小诗《招韬光禅师》的尾联,叫:“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自从白居易跟韬光禅师对上了眼,韬光因此决定在这里开山建寺,两个人就经常在一起吟诗参禅。又因为韬光比较清高,不太愿意去白居易那里,白居易就只好自己屈驾上山了。一瓯亭左手边有一个装有龙头、围着石栏的精巧泉池,名叫金莲池,据说是韬光引水种金莲的地方。金莲池里的山泉水极为清冽甘甜,民间传说喝了可以祛病消灾。
《寄韬光禅师》白居易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念渔父、江潮正涌,欲挽强弓:渔父指宋教仁。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得尊,号遁初,一作钝初、遯初、敦初,别号渔父,化名犟斋、宋錬、中岛等,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仙瑞乡上坊村香冲(今漳江镇教仁村香冲组)人。
[1]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被称作为“中国宪政之父”。
登韬光绝顶
近代:宋教仁
日出雪磴滑,山枯林叶空。
徐寻屈曲径,竟上最高峰。
村市沉云底,江帆夹树中。
海门潮正涌,我欲挽强弓。
“海门潮正涌,我欲挽强弓。”远处潮水涌动,仿佛一匹脱缰的野马,令人叹为观止。如此胜景尽收眼底,让他胸襟开阔,豪情满怀,诗人也更加兴致高涨,于是便抒写了心中的宏伟抱负。
海门,指江河的入海口,这里指钱塘江口。“挽强弓”,化用五代时吴越王钱镠修筑海塘的典故。传说当时江潮汹涌,无法施工,五百名士兵用强弩劲弓向潮水发射,结果潮头就后退而去。诗人希望以此启迪后世,登高望远,不仅可以赏心悦目,而且更能激发豪情。
再细味最后两句,更是饱含哲理。“潮正涌”,象征着阻力巨大,前进道路上有数不尽的难关,越是软弱退让,这些洪水猛兽就越是嚣张。
“挽强弓”,则代表着一种自觉的抗争活动,只有挺起腰杆,奋力拼搏,方可阻挡来势汹汹的潮水,也才能更有信心和决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