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碑亭廊“仙人”巨,绿植池桥楼阁古。书香气,留恋处。醒目是藏书四库。
记烽烟,飞纸舞。堪叹毁家来护!更有西迁风雨。不再漂泊苦!
注释:
应天长,词牌名,又名“应天长慢”、“应天长令”、“应天歌”、“秋夜别思”、“驻马听”。此调有令词、慢词。令词始于韦庄,又有顾夐、毛文锡两体。慢词始于柳永,《乐章集》注“林钟商”。
应天:上古《简易道德经》记载:“推天说:一无天,二少天,三常天,四顺天,五应天,六违天,七采天,八取天,九纳天。”应天指对应着天,顺应天命。西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云:“汤受命而正,应天变夏作殷号。”调名本意即咏顺应天意而能够天长地久。
文澜阁: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孤山路25号,即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馆内,为清代乾隆年间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造的全国七大书阁之一。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文澜阁建成。
文澜阁为三进院落,东西约35米,南北约90米,占地总面积约3150平方米;其整体建筑包括门厅、厢房、门厅前庭院、门厅后假山、御座坊、水池轩廊与长廊、趣亭、大御碑亭、光绪御碑亭和藏书楼主楼,总建筑面积约达1750平方米。主体建筑仿浙江宁波天一阁形式,是重檐歇山式建筑,为结构六开间楼房,外观二层,中间有一夹层,实际上是三层楼房。文澜阁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筑群,也有皇家建筑均衡对称、庄重严谨的特点。
2001年6月25日,文澜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我们所见的文澜阁古建筑群,是光绪年间所重建的建筑遗存。
文澜:文章的波澜;引申义为,形容文学作品富有文采,有激昂、壮阔的意象。
文和澜最开始是没有关联的两个字。文,有名词意义,也有形容词义。澜,指水的形态之一。在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浪漫情怀的熏陶中,在中华大地上代代儿女书写的历史里,一代代文人骚客不断将这两个字连用,这才赋予了文澜新的内涵。“文澜”一词用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明
何景明 《六子诗·边太常贡》:“芳词洒清风,藻思兴文澜。”
御碑亭廊:现存的文澜阁古建群,主要有:垂花门,御座房,乾隆御碑亭,光绪御碑亭,文澜阁,太乙分青室,罗汉堂,趣亭,长廊悬廊。
仙人巨:走进文澜阁,整体感觉就象是古典园林,御座房外建有大水池,环绕三边为太湖石,一边为石栏。池中矗立太湖巨石“仙人峰”,因石形似人故名,与杭州曲院风荷之“绉云峰”、苏州留园之“冠云峰”合称“江南三名石”。
绿植池桥楼阁古:文澜阁建筑特点为顺应地势而筹建,亭榭、曲廊、水池、叠石之类的建筑物点缀其中,方寸之地,几近圆满巅峰古代园林元素!园内植被茂盛。
书香气:阁内布置浓浓书香气,敷文观海的匾额高悬,书柜,书案,文房四宝,都彰示出此藏书楼的文化氛围。来此静静留连此处,闻一闻书香,品一品西湖丰厚的文化内涵,身心得以净化。
四库:四库是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名称。现大陆存三部,台湾存一部,另三部毁于战火。
“四库”又称“四部”,是中国古籍目录学的一种分类法。三国荀勖将书籍分为甲、乙、丙、丁四部,东晋李充重分四,定为经、史、子、集四部。隋唐以后,直至明清,传统的书籍分类多用此法。《新唐书·艺文志》:“两都各聚书四部,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四库”除了目录学上的分类意义,还有特定的含义,即指古代宫廷收藏图书的地方。《四库全书》的内容十分丰富,按照经、史、子、集划分为4部44类66属。
《四库全书》的底本有六个来源:内府本,即政府藏书,包括武英殿等内廷各处藏书;赞撰本,即清初至乾隆时奉旨编纂的书,包括帝王的著作;各省采进本,即各省督抚征集来的图书;私人进献本,即各省藏书家自动或奉旨进呈的书;通行本,即采自社会上流行的书;《永乐大典》本,即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佚书。《永乐大典》编篡于明永乐年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一部大型类书。它保存了十四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共计有2287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0095册,全书字数约3亿7千万字。《永乐大典》大多遗失,今存不及800卷。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以“稽古右文”为名,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产物,对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分别采取全毁、抽毁和删改的办法,因此,在编篡过程中销毁和篡改了大批文献,致使编入丛书的只有3461种,79309卷,其余被认为价值不大且无“违碍”的图书未收入《四库全书》,列为“存目”。而其他有“违碍”内容的书则遭到禁毁、篡改、删节。
《四库全书》编纂的过程,也是对当时中国文化进行再整理的过程,由于满清民族本身的属性,其对中国文化资源进行了破坏性的挖掘,给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失。但是,《四库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传世的经典文献,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呈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体系。《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图书集成,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传世的经典文献,包括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天算、舆地、科技、医药等各方面的内容,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
醒目是藏书四库:我们看到的是放书的书架,现在里面已经没放四库全书。
清亡之后,民国建元(1912),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归浙江图书馆接受并移藏浙江图书馆。从此文澜阁与《四库全书》分离。
记烽烟,飞纸舞。堪叹毁家来护:丁申、丁丙兄弟,钱塘人,同为杭州著名藏书楼八千卷楼第三代传人。
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第二次攻入杭州,丁氏兄弟避难杭州城西留下镇。同治元年(1861),丁氏兄弟偶然得见留下镇上店肆有拿着四库书纸撕来包裹的,这才得悉文澜阁藏书濒危的信息,于是以救护文澜残编为己任。丁氏兄弟先是集合胆大力壮的若干人,以厚酬相许,乘夜潜入杭城,在孤山脚下摸黑摭(zhí)拾满地残籍,每天晚上往返数十里,水运至西溪枫木庵丁氏先祖殡宫暂存。这样冒险抢救,获得残书数千册,大约占文澜阁原藏的十分之一。到了同治三年春,清军收复杭州,丁氏兄弟回到杭城,兄弟俩已陆续收获“阁书共八千六百八十九本”。
丁氏兄弟“虎口余生之际”用心抢救,使后来的重建文澜阁有了可能。同样毁于战火的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同治四年(1865),著名学者莫友芝曾专程访镇、扬调查两阁《四库全书》情况,一无所得。没有了《四库全书》,重建也就没有了来由。杭州文澜阁库书,幸得丁氏兄弟以及书商周汇西等的奋力救护,库书残存可以搜集汇存。这也就给重建文澜阁奠定了基础。
文澜阁的《四库全书》相对幸运,没有被烧光。而且,由于杭州八千卷藏书楼的传人丁申、丁丙兄弟甘愿毁家纾难、修书复阁,再加上一些文人学者共同搜求补抄,甚至把乾隆修书时故意删毁的内容也给补全了,因此,最终还成就了一套补抄“过头”、价值超高的《四库全书》。
更有西迁风雨:抗战时民族文化瑰宝文澜阁《四库全书》,浙大竺可桢派出专人将存于杭州文澜阁的一部《四库全书》140箱一并运走,1939年移至贵阳地母洞(现黔灵山公园北)存放,保护完好。先是每年一次晾晒,后又改为春秋两次晾晒,持续6年,直至抗战胜利后运回杭州。
历数清代其他书阁,或坐落皇家禁地,远离战火;或遭战火焚毁,阁史中断。惟有文澜阁与其《四库全书》经历了多重曲折与磨难。岁月沧桑,兵燹动乱,文澜阁阁圮书散,经几代乡贤学者不懈努力,拾残补缺,文澜阁及其《四库全书》才得以幸存,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
庄灿煌杭州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