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圣墓渺云涯,
瑞霭祥光望不遮。
含笑漂洋身洁白,
展眉驱鳄海繁华。
八风摇石动心坎,
三宝行香启浪花。
如雪碧台梅怒放,
潺潺流水汇清嘉。
注释:
伊斯兰教圣墓:伊斯兰教圣墓,又称三贤四贤墓,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湖街道凤山社区东南200米灵山南坡,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年间,与沙特阿拉伯麦地那的穆罕默德圣墓、伊拉克纳贾夫的阿里圣墓齐名,被称为“世界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墓”。
伊斯兰教圣墓按照“头北足南,身体侧卧,面朝西方”的穆斯林规制建造,总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墓地坐北面南,依山而筑,主体由一圈半月形的回廊环抱两座石墓构成,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两位门徒“三贤”和“四贤”的墓葬、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历史物证之一。
1988年1月13日,伊斯兰教圣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泉州开元寺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
与此同时,会议决议认为,此项目所包含的交通、生产和商贸等22个遗产点,共同促成泉州成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为56项。
此外,本次泉州申遗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灵山:圣墓所在的这座山叫做“灵山”,下面的村子叫“圣墓村”。关于这些名称的来历,历史文献记载:自从三贤、四贤墓葬在此山后,经常晚上会发出灵光,所以这座山被当地人称为“灵山”,墓被称为“灵山圣墓”,山下的聚落以“圣墓村”命名。
云涯:与云相接之处;高远之处。 唐 赵嘏 《送剡客》诗:“若到 天台 洞阳观 , 葛洪
丹井在云涯。”
瑞霭祥光: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泉州知府周道光在游历灵山之后,便写下了《东郊灵山圣墓游记》,但此文直到清乾隆年间才被收录于《泉州府志》之中。周道光在游记中称:“泉州郡城之东仁风门,门之外半里许,稍折东南,遵湖岗行,望之垒然郁然,祥光瑞霭,隐隐呈露,其中若有真藏焉者。问之土人,曰:‘此灵山圣墓也。’考之郡乘不载……”
含笑漂洋身洁白: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伊斯兰文化陈列馆中的一句伊斯兰圣训:“求知去吧,哪怕远在中国。”这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对信徒发出的号召,于是大量的穆斯林,不远万里,乘风破浪,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首站之一就是当时已崛起为中国四大港口之一的古泉州港——刺桐港。
为了更好传教,穆罕默德还派出了四位贤徒,明代史学家何乔远《闽书·方域志》中记载:
“……有默德那国二人葬焉,回回之祖也。回回家言:默德那国有吗喊叭德[注:即穆罕默德]圣人,……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此山。然则二人唐时人也,二人自葬是山,夜光显发,人异而灵之,名曰圣墓。……”
”三贤、四贤死后葬于狮子山,因山体形状像猛狮而得名,与山边的“风动石”,构成“狮子戏球”的景观,曾是泉州十八景之一,后因异象改名为“灵山”。
展眉驱鳄海繁华:相传唐朝武德年间,泉州湾有一次鳄鱼成灾,渔民不能出海打鱼,船运货物无人装卸,外来的船舶也不敢入港,一时泉州湾的海外通商贸易受到了重创。就在这时,有官员上奏唐高祖李渊,称四贤“定有驱鳄之神通”。于是,皇帝宣召四人,问治鳄安民之方,并封四人为“贤人”。三贤、四贤到了泉州,率领众回教徒诵经作法,招来一群神鹰,用爪抓巨石,向鳄鱼投掷,霎时石如雨下,鳄鱼被击中,不死则伤,纷纷逃离泉州湾。
八风摇石动心坎:八风:八种季候风。《易纬通卦验》:“八节之风谓之八风。立春条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閶闔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
圣墓前有一荷叶形巨大盘石,上托一块巨石,宛如“宝盘托金印”。传闻风吹则动,手摇则晃,故名“风动石”。泉州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地震不计其数,可风动石巍然屹立,照样灵活摆动。
三宝行香启浪花:据记载,第五次出使西洋前夕,郑和专程到圣墓朝谒行香,祈求圣灵庇佑,往返平安。
回廊右侧至今还完整保存着一方“郑和行香碑”,上书“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石碑高1米,宽0.42米,厚0.095米,青石所琢,上刻楷书,五行共46字。虽然经历了五百年的风霜,字体仍清晰可读。记录了郑和航海壮举与泉州港的密切关系,是泉州港与“海洋大通道”繁盛的重要文物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