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蓦山溪·九日山》庄灿煌

(2022-06-26 18:51:46)
标签:

九日山

海上丝绸之路

祁风石刻

杂谈

分类: 【原创】庄灿煌诗词联
   https://n3-q.mafengwo.net/s12/M00/A4/0B/wKgED1u7c0eAR_CwABV0a-pmtA016.jpeg?imageView2/2/w/680/q/90      http://p4.itc.cn/q_70/images03/20211012/cea9300e5deb470bbfd734b3d1a4b7e2.jpeg&refer=http://p4.itc.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58827904&t=22af6a5705a7eb5492df66589abf4c12
  





《蓦山溪·九日山》庄灿煌



      《蓦山溪·九日山》庄灿煌

       海丝旧港,石刻连天宇。翻经石千年,问多少、愁人开悟。四贤祠久,朱子二登临,隐士居,骚客诗,百代垂今古。
       无言石佛,惯了风和雨。独有十方碑,永凝固、祈风深语。鼓旗车马,昭惠庙烟香,万国商,勇千帆,蓝海蓝天路。

        注释:
       蓦山溪:词牌名,又名“上阳春”“心月照云溪”“弄珠英”。以程垓《蓦山溪·老来风味》为正体,双调八十二字,前后段各九句、三仄韵。代表作品有姜夔《蓦山溪·题钱氏溪月》等。

       九日山:九日山在泉州市南安市境内丰州镇西面,距泉州市区约七公里,距南安市区16公里,为我国著名海外交通史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日山,有晋代南迁者,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远望,故称之;另说曾有一道人,从德化戴云山走九日至此,故名。
       该山历史悠久,自唐以来,文人墨客曾先后登临或隐居于此。山势叠叠奔腾,高在百米左右,岩石悬崖,岩峣峥嵘,绿树掩映摇翠,山前晋江流水蜿蜒荡漾,真是“溪流湾漾,峰峦映发,奥街明秀,隐为一区“,景色迷人,风景优美,文物荟萃,成为泉州著名的游览区之一。九日山现为国家5A级景区--泉州清源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丝旧港:唐代中叶爆发“安史之乱”,中原西北藩镇割据,导致通往西域的道路被阻,“陆上丝绸之路”停滞,中外经济交流活动由陆转海,“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兴盛。泉州地处中国南北海岸中点,连接东西两洋航道,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之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与广州、扬州等并列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大港口。唐王朝特在泉州设参军事,管理海外交通贸易事宜。
       唐代福建造船业也很发达,福州、泉州两地尤为蓬勃,所造泛海大帆船具有五层甲板。唐天宝年间,泉州所造海船“舟之身长十八丈,次面宽四丈二尺许,高四丈五尺余……可贮货品两至四万担之多”。
       到了五代十国初年,“三王”兄弟由豫入闽,王审知的二兄王审邽任泉州刺史。他主政泉州期间大力支持海上贸易,鼓励泉州人走出去,也欢迎外国人来泉州。频繁的海上交流,深深影响了泉州民众的习俗和信仰。王审邽逝世后,其子王延彬接替做了泉州刺史。王延彬早年曾负责管理港口,人称“泉府官”。主政后,致力于扩展海港,开辟新航道,挖掘港口航运和贸易潜力,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受到官方和百姓的赞许,赢得了“招宝侍郎”的赞誉。
      宋元两代,是福建古代海运的鼎盛时期,也是泉州港名声大噪之时。发明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的华夏民族,率先将指南针用于海上航行,这就为航海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从而推动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宋时,泉州与国外往来的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交通畅达东西两洋,东至日本,南通南海诸国,西达波斯、阿拉伯和东非等地。为加强海上贸易管理,在唐朝设立市舶使的基础上,朝廷对重要港口城市设立市舶司。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泉州市舶司建立,其职能相当于今天的海关:“掌番货、海舶、征值、贸易之事,以来远人、远物。”市舶司官员由朝廷直接任命,工作对朝廷负责。之后又设来远驿,以接待朝贡使者和朝贡商人。这也意味着海上贸易纳入了“国家行为”,有力刺激和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和发展。
       后来,宋金战火连连,使得本来多到江浙的高丽商船也常到远离战火的泉州港。南宋定都临安后,泉州离政治中心更近了。泉州港在宋金战争中,又成为南宋的大后方和避风港,吸引了大批海外商船到泉州进行贸易,一时千帆万船、客商云集、货物山积,泉州成了“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国际性贸易港口城市,海上交易量持续增加。
       大型商船远走爪哇、马来、东瀛、高丽、暹罗、印尼的日渐增多。华夏的农产品、渔产品、丝绸、布匹、茶叶、瓷器、乌铅、铁鼎、米酒、粗盐、锅伞、藤笼等,与域外的玉器、象牙、珊瑚、玛瑙、犀牛角、琥珀、胡椒、玻璃器具等,互通五市,或以银两购买,或以物易物。“弦诵多于邹鲁俗,绮罗不减蜀吴春”(苏颂句)。海上贸易的进出口,成为每天不可中断的交易常态。海面上千帆竞发,陆地上“万商来朝”,泉州港成了“黄金水道”,海上贸易展现出空前的繁荣昌盛。
        到了元代,泉州港迎来了它的极盛时期。元朝廷颁行政令,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利用宋末海商势力等措施,加之受战火破坏较小,泉州港的海外贸易得以继续发展。宋末元初,泉州已经取代了广东的位置,中国对外贸易重心逐渐转移到泉州港。
       后来,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盛赞泉州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那时,泉州成为中外各种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被誉为“梯航万国”的“东南巨镇”。(节选自林思翔:站在“海丝”起点上)
        九日山不仅天然宜居,而且地理环境优越,水陆交通非常方便,西峰后大约五公里是晋江东、西两江的汇合点,海潮可至。同时又是连接闽中的山海通道,从闽中腹地外运的货物,山珍海味、瓷器、茶叶随着海潮直达,在金鸡港实现了快捷的转运,从海洋流入的蕃(洋)货也由此进入到内地,始于南朝梁的梁安古港(金鸡古渡),很快发展为著名的良港,成为古南安三大港口之一。
       具有得天独厚地理条件的梁安古港,成为连接海外最具规模的南安内河大港。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又成为闽南最早的对外交通港口之一。南朝高僧拘那罗陀来泉州,是为了乘坐大舶前往棱加修国(今马来半岛),说明当时梁安港已是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

     石刻连天宇: 九日山“山中无石不刻字”,现存宋元以来的摩崖题刻70多段,按内容分,海交祈风13段,景迹题名15段,游记诗刻11段,登览留名29段,修建纪事7段,其中有1174-1266年(南宋时)记叙祭海神、祈风顺的石刻十段,最为独具,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史迹。 
      九日山祈风石刻是一组记载了宋代在泉州负责海外贸易管理的国家专员、地方官以及皇室成员等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祈风仪式的摩崖石刻,是世界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代表性遗产要素之一。

      翻经石千年,问多少、愁人开悟:九日山的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佛教遗迹众多。其中,最早、最有代表性的,是始建于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的延福寺。延福寺是闽南开山佛教寺庙,为我国南方佛教最早传入的地方,是有文字记载的泉州最早的佛教寺院,迄今已有1700年历史。该寺初为建造寺,经多次修复后改名为延福寺,北宋初进入鼎盛时期,曾有院落五十有四,其中二十一座由皇帝赐匾,有着千僧千尼的记载。
       南朝时,今印度、尼泊尔地区的高僧拘那罗陀乘船从梁安港上岸,住在九日山延福寺,翻译《金刚经》。拘那罗陀是有文字记载第一位到访福建的外国人,九日山的“翻经石”,也成为中印交往的最早史迹之一。

     四贤祠久:四贤祠,祀秦系、姜公辅、韩偓及欧阳詹。(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秦系、姜公辅、韩偓、欧阳詹、赵令衿》)
    唐代中叶,诗人秦系因避“安史之乱”来南方,于公元780年在九日山西峰隐居20多年。这时,适逢唐德宗朝的宰相姜公辅,因直言敢谏得罪皇帝,被贬为泉州别驾。也来九日山的东峰筑室隐居,与秦系偕隐达13年之久。二人情投意合,终老林泉,一时传为佳话。正在这时,“自幼不与群儿狎”的泉州青年才子欧阳詹也慕名而来,与二老切磋学问,吟咏溪山,结为忘年交。
      到了唐末,有“香奁诗人”雅称的韩偓,因受到五代梁太祖朱全忠的排挤南来,也寄迹于九日山,客死于此。
      上述四人,虽不是“神仙”,但在那时都是全国著名的文人学士,他们仰慕九日山,隐居九日山,自然使它声名大振,所以后人都很怀念和敬重他们,在山下筑了个“四贤祠”以资纪念。至今,姜公辅所居的东峰称姜相峰,秦系所居的西峰称高士峰,都说以前上面还筑有“秦君亭”哩!
       姜公辅和韩偓的墓葬,至今犹存。
      
      朱子二登临: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起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期间,曾与好友两次游览九日山,留下了感怀诗篇。
       第一次是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朱熹与好友傅自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傅自得》)登游九日山,这次憩游历时9天。朱熹在廓然亭咏《题廓然亭》以记游(见下“廓然亭”),还写下《题九日山》诗:
    “昨游九日山,散发岩上石。仰观天宇旷,俯叹尘境窄。
      归来今几时,梦想挂苍碧。闻公绪茅地,复忆畴昔。
      年随流水逝,事与浮云失。了知廊然处,初不从外得。
      遥怜植杖翁,鹤骨双眼碧。吟啸明月中,秋风桂花了。”
      此外,还题有《赠岩僧》诗一首:
      “岩中老释子,白发对青山。不作看山想,白云时复还。”
       第二次是淳熙十一年(1184年),朱熹和永春理学家陈知柔结伴重游九日山,在莲花峰有和陈休斋的游山感怀诗石刻诗一首(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莲花峰》)。
朱熹重游九日山时,依然与禅僧交游唱和,如《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
      “几年回首梦云关,次日重来两鬓斑。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
         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 
   
    无言石佛,见了风和雨:  九日山石佛(阿弥陀佛)是闽南最早的佛雕造像,清源节度使陈洪进倡镌于五代末,成于北宋初(公元965年)。石佛高4.5米、宽1.5米,袒胸盘坐于莲座上,衣纹流畅对称。

      独有十方碑,永凝固、祁风深语 :78方珍贵的石刻中,最有价值、最弥足珍贵的,当属10方记载着从公元1174年至1266年长达92年之久的祈风仪典的石刻。这些镌刻在石壁上的史书,是宋代中国与世界各国通商贸易友好往来的重要历史物证,在中国乃至世界都绝无仅有。
      在科技不够发达的时代,海上远航主要靠季风驱动,一路充满艰辛和危险。泉州夏季偏南风,船舶从南部海域回航,冬季偏北风,船舶从泉州出海。民众相信通远王威灵显赫,能保佑航海平安、风调雨顺。因此,每年夏四月、冬十月,百姓会在九日山下的昭惠庙向海神通远王祈求风信顺利,并逐渐发展成泉州民间古老的祈风传统。
       最晚在12世纪中叶,九日山通远王祠的祈风仪式已列入国家祭典,由地方官员主持定期举行。官方主导的航海祈风活动,体现政府对于泉州海外贸易的重视与扶持,是国家力量倡导海贸发展、加强海贸管理的重要体现。
        祈风典礼非常隆重,郡太守或者提举市舶率领众僚属参加,设祭坛,陈列羊、猪、酒等祭品,然后上香,奏迎神曲,并宣读《祈风文》。典礼完成后,参与者乘兴登游九日山,后将祈风的经过镌刻于山中的岩壁间,这便于石壁。”何春燕笑着说。
       现存10方宋代航海祈风石刻,分布于九日山东、是九日山祈风石刻的由来,“有点像现代人发的朋友圈或者微博,只不过古人喜欢题字刻西两峰的崖壁上,东峰2方,西峰8方,时间最早的为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最晚的为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其中记载冬季启航祈风的石刻有6方,记载夏季回舶的有3方,还有1方同时记载了一年两季的祈风。
       “淳熙元年,岁在甲午季冬朔,吴人虞仲房帅幕属洪子用、朱彦钦、赵德季、赵致孚,祈风于延福寺通远祠下,修岁祀也。与者许称叔、吴景温、闻人应之、赵子张。”祈风石刻一般记述了祈风时间、地点、参加者姓名和仪式结束后的活动等内容,九日山10方石刻所记录的11次祈风,历次参与祈风活动的市舶司官员有9人,泉州地方军政要员有58人,皇族有18人。这些代表国家力量的重要官员的广泛参与,反映了市舶制度下国家对海洋贸易的倡导,也体现出市舶司机构、地方政府对海洋贸易的管控职责。
       这些凝固在石壁上的史书,历经风雨洗礼,仍熠熠生辉,一再惊艳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