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译文】
现在我在这里葬花,人家都笑我痴傻;但是有谁知道,他年我死后,又是哪一个人来葬我呢?
【出典】 清朝
曹雪芹 《黛玉葬花辞》
注:
1、
《黛玉葬花辞》 曹雪芹
程高通行本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甲戌本
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周汝昌校本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2、注释:
榭(xiè):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的建筑,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或景区休憩建筑。
香丘:是根据佛教名词“香山”新造的词,意思是香气缭绕的小山丘,比喻有一小方受佛教庇护,可以安居乐业的土地。不奢求香气缭绕的蓬莱仙境。
一抔(póu):意思是一捧之土。典出《史记·张释之冯唐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净土:佛教专用名词,原意指完全被佛教度化的土地,净土上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外道。与“一抔”联用后成为双关语,也指只有汉文化,不被佛教文化沾染的土地。
帘中女儿惜春莫:“帘中”与上句为顶针续麻格。“莫”,“暮”的古字。
洒上花枝见血痕:此句与两个传说有关:娥皇、女英在湘江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所以黛玉号“潇湘妃子”。蜀帝杜宇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所以下句接言“杜鹃”。案:周汝昌言:(花枝)谓花即泪染,非“空枝”之义。
他年葬奴知是谁:这一句中在周汇本中出现了矛盾。在《葬花吟》中打出的是
“奴”,而在下一章节中宝玉感慨句写出的是“我”,而周先生在注释中特意说明用
“奴”“我”字样可体现小女随口吟成,改成“侬”尽显文人酸气。
3、译文1: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
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
译文2:
花儿谢了,枯了,花儿飞舞,花飞满天,红颜销蚀,香魂飘荡,有谁同情有谁怜?柔软的蛛丝,随风飘飞,漫游在春日的亭榭之间,轻盈的柳絮,忽起忽落,沾依着绣花的窗帘。闺中少女,面对暮春景色,满腔愁绪,满腹忧郁,无处诉说,无处发渲,手持花锄,独自步出闺房,满地落花,哪里忍心来回地踏,来回地践?柳丝儿,榆钱儿,各自吐芳喷菲,哪管那桃花飘零,李花飘飞。桃花李花落了,明年可以再开,而待到明年,闺中少女不知还剩谁?三月里,燕巢初步用花泥垒成,画梁间穿梭的燕子也太无情,明年花开时节,虽然还可啄花再垒巢,却不知,人已去,房已空,香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如刀,霜似剑,摧残着花枝,苦苦相煎。鲜艳的花朵,明媚的春光,能够维持几多时日?一旦漂泊随流水,就没了踪影。花儿开放容易见,花儿败落难以寻觅,葬花之人,阶前徘徊,愁不胜愁。独自持花锄,偷偷洒眼泪,泪珠儿洒在空落落的枝头,点点滴滴分明是血痕。凄惨的黄昏降临,杜鹃泣尽无声无息,荷锄归家,将闺门紧紧关闭。人儿刚入睡,一盏清冷的孤灯映照墙壁,寒冷的雨滴敲打窗棂,被子里塞满寒意。奇怪呀,什么事请,这样劳心伤神?半为春天烦恼,半是对春天的怜惜。怜惜春天,因为春天匆匆而来,烦恼春天,因为春天匆匆而去,来时无息无声,去时无声无息。昨晚上,亭榭之外,悲歌声声,悲歌者,不知是花的灵魂还是鸟的精灵?无论花魂还是鸟灵,总是难以挽留,鸟儿无言,花儿羞惭,去心已定。但愿我的胁下长出两个翅膀儿,随着花儿飞呀,飞到那天之头,地之尽。天之头,地之尽,何处有花坟?不如用锦绣的香袋收敛那花儿香艳的尸骨,再用一捧洁净的泥土掩埋那花儿的绝代风流。花儿本质是洁净的,干干净净地来,依然清清洁洁地去,远远强于陷落在污泥浊水的沟渠之中。今天,花儿死去,有我收葬,不可预料,我这苦命之人何日丧?现在,我来葬花,人们笑我痴情,来年葬我的不知是谁人?你看春天残了,花儿渐渐坠落,那就似红颜少女老死之时。一旦春天到了尽头,红颜就要衰老,花儿落了,人儿死去,人不知花,花也不知。
译文3:
花儿都已经枯萎凋谢,风儿吹得它漫天飞舞,鲜红的颜色褪了,香味消失了,有谁对它同情可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亭台楼阁之间,漫天飘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这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手里扛着花锄掀开门帘走到园里,园子的花落了一地,我怎么忍心踏着它们走来走去?轻佻的柳丝浅薄的榆荚,只知道炫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的飘零,也不顾李花纷飞。待到明年大地回春,桃树李树又开花了,可是来年的闺房中还能剩下谁呢。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发着花香的巢儿已经垫成。房梁上的燕子啊,你们对待花儿也太无情了。虽然明年你们还能衔花啄草,但你怎能想到房中的主人已经死去,旧巢倾落,而且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日,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明媚的春光鲜艳的花朵,能够支撑多少时候?一旦飘零了就再也无处寻觅。花开的时候容易看到,一旦飘落了就很难找到,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个葬花的人。手里握着花锄,暗暗洒下眼泪,那空枝上似乎也倾染着斑斑血迹。
杜鹃泣尽血泪默默无语,凄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关好了深深的闺门。清冷的灯光照射着空空的四壁,人们刚刚入睡。春雨敲打着窗户,床上的被褥还是冰冷冷的。人们奇怪的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光匆匆的离去。来的时候一句话也不说,走的时候一声不响地离去。昨天晚上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但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留不住,问那鸟儿,鸟儿不说话,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但愿我从今啊,能长出一对翅膀,随着那飞逝的花儿一同飞到那天际的尽头。但是即使飞到了天际的尽头,哪儿会有埋葬花儿的坟丘?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起花儿娇艳的尸骨,再用一掊洁净的泥土,掩埋你这绝代风流。愿你那高贵的身材洁净的生来又洁净地死去,不让你沾染一点污淖,被抛弃到坑脏的河沟。
花儿呀!你今天死了有我来把你埋葬,谁知道我这个苦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间死去,我今天把落到地上的花埋掉,人们都笑我傻,但是等到我死了的时候,掩埋我的人又是谁呢?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从枝上往下落,那也是闺中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候。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变成老太太,花儿落了,人也死了,花儿人儿两者从此不再相知。
4、曹雪芹,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河北丰润,后迁至辽宁沈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自其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其祖曹寅尤为康熙帝所信用。后因受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所牵连,产业被抄,迁居北京。他早年过了一段贵族家庭的繁华生活。后因家道衰落,趋于艰困。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性格高傲,愤世嫉俗,嗜酒健谈。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卓越的艺术才能。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小说创作,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崇高声誉。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童年曹雪芹淘气异常,厌恶八股文,不喜读四书五经,反感科举考试、仕途经济。虽有曹頫严加管教,请了家庭教师,又上过几天家塾,但祖母李氏溺爱,每每护着小曹雪芹
。幸而曹家家学渊深,祖父曹寅有诗词集行世,在扬州曾管领《全唐诗》及二十几种精装书的刻印,兼管扬州诗局。曹家藏书极多,精本有3287种之多。曹雪芹自幼生活在这样一个很富丽的文学美术环境之中
,接受父兄教育、师友规训,博览群书,尤爱读诗赋、戏文、小说之类的文学书籍。并深入体验豪门生活,诸如戏曲、美食、养生、医药、茶道、织造等百科文化知识和技艺莫不旁搜杂取。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曹雪芹的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和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感伤的情绪。他的悲剧体验,他的诗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铸到《红楼梦》里。
热爱生活又有梦幻之感,入世又出世,这是曹雪芹在探索人生方面的矛盾。曹雪芹并不是厌世主义者,他并不真正认为人间万事皆空,也并未真正勘破红尘,真要劝人从所谓的尘梦中醒来,否则,他就不会那样痛苦地为尘世之悲洒辛酸之泪,就不会在感情上那样执著于现实的人生。他正是以一种深挚的感情,以自己亲身的体验,写出入世的耽溺和出世的向往,写出了耽溺痛苦的人生真相和希求解脱的共同向往,写出了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的人生体验。
曹雪芹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觉和把握现实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充满青春的激情。
5、《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
《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初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像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贾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后有晴雯,终于轮到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
“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薛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不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就是这个意思。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
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应不是主观臆断;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像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
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也足以借取利用。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也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
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说这首诗是谶语,是就其整体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着黛玉的具体遭遇。
《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
其实《葬花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
6、清晨,看到满院繁花落尽,落地似忧伤,逝去是等待。等待下一季的轮回,有人说,花不是以前的花,人也许是物是人非,都已是过往云烟,只能在多年以后,追忆那份伤感的往事。花有情,可以等待下一次的相遇,人不留心,所以聚散依依。一阵风雨过后,飞花满地飘零,雨为什么不惜花?花在幽怨地诉说着伤感,雨看到满地的落花,很是无奈,本想浇灌雨水,让其更美丽娇艳,不经意的伤害,造成一生的遗憾,雨在黑夜里挥洒着,它在为花流泪,让泪水冲淡了记忆,把所有牵挂与相思,封存在记忆里,多年以后还是无人替代那份情感。
今夕花落,无人拾取,它年有黛玉葬花,花落花谢有谁怜惜,年年花相似,树下人不同,待旧年,花落人亡两不知。
我不感觉落花似一种悲伤,它似一种期盼,虽然短暂的相伴,已经有了一种牵挂,一种默契,一种理解,它静静躺在树下,慢慢地回忆往事,等待下一季节的来临,再续前缘!
没有繁花逝去,那有黛玉千古葬花呤,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人生何不如此,愁情伤感,相思似何物?只能任心远离尘世,珍藏记忆,把自己的心一次次放逐……
7、一个人的时候品着香茗,望着黛玉葬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那一腔的思绪都淡淡的凝结成一层层的回忆,,终于到该忘记的时刻了吗,两个人的身影最终消失在天和地的尽头,从今而后,再也没有人守护着那悠悠的情思。
8、上班以来的几天里,我都会在那些花盆前静静注视好一阵,习惯性地时不时浇上些水,尽管,她们依然如同长假后见到的第一面的那般模样,无精打彩,叶子脱水变干,一碰即掉,树枝也由青绿变为蜡黄,还有细小的裂纹镶贯其间。她们是真的离我而去了,再怎样澄清的泉水都不能进入她们的身体,只能归于两个不相干的世界了。这么做,或许,为的是从那缓缓溅落的水珠里,能够依稀望见她们从前的影子。那是生命的舞动啊!
她们走了,我明白,走在静静的期待和遥想中。这无声的告别,却似无言的对白,让我好难相忘。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我无此意,却有此情。
9、带着春节里没有看完的红楼,匆匆上了火车,离开喧嚣的都市,纷乱的网络,想到出差要去的北疆的那个小城的宁静,心情不错。就是那嚓嚓的车轮声,竟也听出了几分清脆。车厢里没有几个人,独占一个6人座位,觉得花了硬座的钱在享受“包厢”的待遇,手上又有好书看,心里不舒服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列车飞在北疆的大地上,南边的天山与车同行,冷冷的雪原去了来来了去,无所谓起点也无所谓终点。其时,正读黛玉葬花,“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真是悲从乐中出!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已无可寻觅;大观园里的人,连同曹公,也无可寻觅!车窗外,轻轻的风吹起雪雾阵阵,真的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却也不“干净”,冬天的雪原上仍能看见人类的痕迹。常常,一座座坟墓从车窗旁一闪而过,告诉你他曾经来过这个世界,现在,正如你一样南看雪山,北望绿洲,只是-不能再读红楼-荒冢一堆草没了!是的,手中的这本红楼,他日又是谁来读之?!前日又是谁曾读之?!那些曾经读过红楼的人啊,现在读红楼的人啊,将要读红楼的人啊,你们读红楼的心情,读到黛玉葬花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
红楼最悲处就在这里,每次读到这里,都是无法再读,总要抛开书胡乱的想一会,花落何处,人在何方?身处闹市人群当中,自己不知道身在何方的悲凉的感觉是容易过的去的。而这次,在这寂静的,只有生命车轮“嚓嚓”作响的空空的车厢中,如果不是那逶迤远去的天山,横卧在青天白地之间对我而笑,手中的这本书,不知道会扔到那里去呢!?“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心情,第一次感觉的这么深刻。生于盛唐,子昂的心情却是这样啊!是的-盛唐,曹公若是身在盛唐,不知会做何文?还会有这本“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红楼吗?或许留下的是“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英名!天蓝地白,青山默默,唯有风徐徐。
记得初来新疆,是在生命最为灿烂的夏天,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无边的戈壁滩,天青青不见飞鸟,地茫茫不见走兽,惟有,风,行于天地中。风吹着几丛不黄不绿的骆驼刺匍匐在沙石上迎接着东来的火车进疆,班超当年出使西域时,最初受到的欢迎就是这样的吧!而今,多少年过去,山,白了青青了白多少回?地,绿了白白了绿多少回?红楼翻了又翻看了多少遍?山不变,地不变,红楼不变,只是人,年龄已经变了。心呢?心呢?心呢?可有什么变化吗?只有那风儿,依旧,轻轻的告诉我这里的过去、现在、将来。
11、人的一生如旅行,人在旅途,必定要选择道路,有时是自己选择,有时却好似命运安排。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欢乐和痛苦就交织在一起。有些人走的路平坦一些,路上景致美一点,心情自然舒畅,光风霁月,妙不可言。有些人走的是一条崎岖的小路,弯弯曲曲,一路走来,气喘吁吁,山路的丝丝清风和芳香野花,因了旅途的疲惫和心理的抱怨视而不见。
人在旅途,有时得意,有时失意。得意时,看什么都亮丽,时时处处皆阳光;失意时,看什么都灰暗,处处时时皆阴雨。人得意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情绪高涨,万事顺意,大有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情怀,也有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飘逸。但得意时容易忘形,不知身处何地,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人失意时,心灰意冷,借酒浇愁,感怀自己命运不济,生不逢时,追昔抚今,生发出陈子昂式的喟叹,“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可能会为现状所困,学学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失意也会忘形,人在得意时,满面喜色,失意时则脸色阴郁,如丧考妣。原来的自信和豪气陡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卑和萎缩。人完全改变了模样。失意忘形比得意忘形更可怕,那是人的精气神的减退乃至消失。
想起儒家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教导,但那毕竟是圣人的境界,我们普通人实践起来,难度太大,只能心向往之。
那就转向道家吧。道家是教我们如何以出世的心态来处理俗务的,那种超然的人生态度可以从老子的“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中找到。祸福互为因果,相互转化。凡事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否极泰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丈夫当如是也。
没有绝对好的东西,也没有绝对坏的东西,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达观地看待事物,坏事也变成好事。
最不喜欢《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的性格注定了她的悲剧人生。她自幼羸弱多病,苍白消瘦,多愁善感,心境忧郁。“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常常耽于事物阴暗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悲观的一面。看到花开就联想到花落的凋零景象;看到别人家团聚就联想到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寄人篱下。聪明秀丽、颇具才华,却孤芳自赏、怨天尤人。一有不顺心的事,常常独自一人,临窗垂泪、对空叹息、郁郁寡欢。却看黛玉葬花时的心境,看到花从枝头片片飘落,她触物生情,一点点地从地上收起来,然后埋葬,情调之凄美,看了谁都会为之落泪。她的葬花词更是煽情,“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片片落红惹得她伤心欲绝泪洒江河,这就是林黛玉!这种性格怎能不导致精神抑郁。想必黛玉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失眠则更加抑郁,闷气郁积心头,怎能不得肺结核肺气肿之类?可怜一代才女就这样落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结局。真不明白,那时贾宝玉为何不领心爱的人去看看心理医生或者到某大医院去看看神经科?要是这样,兴许她不至如此悲惨地离开人世。
花开花谢,本是自然之常态,以审美的眼光看看也就罢了,何必感怀,牵扯进沉重的人生话题。还是要学学龚自珍,他在《已亥杂诗》中写道:“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的同样是花之凋谢,看到了生命的终结,但他却更看到了生命以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同样的落红,若如黛玉,看到的是事物消极的一面,看到的是死亡;若如垄自珍,则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看到了生机。落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观察的眼睛啊!
人生如旅,得意时莫癫狂,失意时莫悲伤。若以消极而悲观的眼光去导引,沿途黯然失色;若以积极而又达观的眼光去寻觅,一路风光无限,生命越加辉煌。
背好行囊,带着达观的心情,一路走好!
12、阳春三月,草长莺飞;阳春三月,春暖花开。
和煦的风从身边轻轻巧巧的拂过,仿如点水的蜻蜓,太阳暖暖的照在花草身上,整个空气中都迷漫着温暖的味道。
小草醒了,睁着朦胧的眼,欣喜的望着嫩绿的世界;柳枝醒了,摇着柔软的臂,随着春风快乐的舞动;整个春天醒了,她踩着轻盈的步,悄悄的来到了人们的身边。
春天来了。她来到田野里,她来到湖水边,她来到我们的视线中。
看那开的正艳的迎春花,一朵朵,一瓣瓣,娇羞的吐着蕊,默默的含着香。那一抹嫩黄,传递着春天的第一声问候。
再看那一丛丛的桃花,映在青山绿水中,三两枝开在山前,七八棵云天外,那淡淡的粉色,点缀在绿树从中,别样的耀眼,动人。再看与桃花合影的姑娘们,真应了那句“人面桃花相映红”。
山回路转,有一大片漫天遍野的花映入眼帘。你见过花开满天的树吗?那就是樱花。放眼望去,全部都是花朵,一片片,一丛丛,紧紧相连着,深深浅浅的粉,纤尘不染的白,将整个公园都融成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花的天堂。喜欢樱花的倾情绽放,每一个花瓣都要开到极致,没有半点的蜷缩。人是否也应如花般,有生命存在,就该盎然怒放。
有风过,有落花随风而动,从枝头飘飘然,划着优美的弧,旋转,坠落。如一场花瓣雨,绚丽,妖娆在人们身侧。感慨着花瓣,柔弱中的坚强,伤感中的美丽。落英缤纷,绚烂了一地风景。
古有林黛玉,爱花,不忍花零落,被污物所染,遂将落花拾于袋中,找一清雅之处,埋之。有句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于落花声中,平添了一曲凄凉。
若落花飘于水中,顺水而流,流到山涧,流过小溪,倒也是一个好的归宿。但又有诗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落花与流水,谁情谁意,暂不去追究,只知道,本是两个毫无瓜葛的生灵,竟可以相互陪伴着走一程,倒也是一种冥冥中修来的缘分。
大部分的落花,飘于地面,终其一生,花开花谢,只一季,仿佛已一生。腐化为泥,或许是落花最美丽的一个诠释,“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春。”这一季的繁华已腿去,期待着下次轮回,依然可以如花般绽放在春天的每一个角落。
爱极了落花,只因了李商隐那句:“落时犹自舞,扫后更闻香。”当容颜逝去,当生命黯然时,用妙曼的舞步做一次完美的谢幕,有暗香残留,那若有若无的香,沁入人的心脾,从此醉了,醉于那一抹袭人的暗香中,沉醉,不知归路。
又有落花从眼前飘落,俯身,展一芳素帕,将足边落花尽数拾起,包裹好,带回家中。
夜晚,有月中天,分外皎洁,将落花置于颈边,枕花入眠。
午夜梦回,有暗香盈盈,围绕身侧,仿佛天上人间。
今夜,与花为伴,今夜,一枕落花香。
13、想到黛玉葬花,“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漫天落花纷纷而来下,睹物能够思己,如若没有足够的慈悲心,又如何见花落而泣下,持锄而葬花呢?
年少的时候,拉着年龄相仿的姐姐埋葬了夭折的狗崽。偶尔,又在其坟墓边栽上几株小草,再与墓中的它聊上几句,轻问几声,住在里面感觉可好?
儿时的心是感性的,是纯粹的,同时又是善良的。
何时起,不知是因为泪腺干涸,还是内心麻木不仁起来,每当遇到不幸,再也难落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内心的狂躁,却日益频繁起来。
很喜欢奥尔珂德的《小妇人》中马区夫人对女儿们说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是的,因为年轻,尚未完全领略世事,因而才会执著而生烦躁。用一颗慈悲的心去面对吧,流泪了,才感受的深刻。
偶读佛卷,常为地藏王菩萨的一句心愿而感怀。
“地狱不空,不愿成佛”,故地藏王菩萨有大愿地藏王菩萨之称。《佛学大词典》地藏十轮经卷一载“地藏菩萨具有无量数不可思议之殊胜功德,为一切世间声闻、独觉所不能测。”地藏王深明人世间的苦与悲故发此大愿,成大功德。
而我,我只不过是众生世界中凡夫俗子中的一名罢了。
静心,使我领悟到:人,有慈悲心总是好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