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译文】
现在我在这里葬花,人家都笑我痴傻;但是有谁知道,他年我死后,又是哪一个人来葬我呢?
【出典】 清朝
曹雪芹 《黛玉葬花辞》
注:
1、
《黛玉葬花辞》 曹雪芹
程高通行本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甲戌本
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周汝昌校本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2、注释:
榭(xiè):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的建筑,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或景区休憩建筑。
香丘:是根据佛教名词“香山”新造的词,意思是香气缭绕的小山丘,比喻有一小方受佛教庇护,可以安居乐业的土地。不奢求香气缭绕的蓬莱仙境。
一抔(póu):意思是一捧之土。典出《史记·张释之冯唐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净土:佛教专用名词,原意指完全被佛教度化的土地,净土上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外道。与“一抔”联用后成为双关语,也指只有汉文化,不被佛教文化沾染的土地。
帘中女儿惜春莫:“帘中”与上句为顶针续麻格。“莫”,“暮”的古字。
洒上花枝见血痕:此句与两个传说有关:娥皇、女英在湘江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所以黛玉号“潇湘妃子”。蜀帝杜宇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所以下句接言“杜鹃”。案:周汝昌言:(花枝)谓花即泪染,非“空枝”之义。
他年葬奴知是谁:这一句中在周汇本中出现了矛盾。在《葬花吟》中打出的是
“奴”,而在下一章节中宝玉感慨句写出的是“我”,而周先生在注释中特意说明用
“奴”“我”字样可体现小女随口吟成,改成“侬”尽显文人酸气。
3、译文1: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
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
译文2:
花儿谢了,枯了,花儿飞舞,花飞满天,红颜销蚀,香魂飘荡,有谁同情有谁怜?柔软的蛛丝,随风飘飞,漫游在春日的亭榭之间,轻盈的柳絮,忽起忽落,沾依着绣花的窗帘。闺中少女,面对暮春景色,满腔愁绪,满腹忧郁,无处诉说,无处发渲,手持花锄,独自步出闺房,满地落花,哪里忍心来回地踏,来回地践?柳丝儿,榆钱儿,各自吐芳喷菲,哪管那桃花飘零,李花飘飞。桃花李花落了,明年可以再开,而待到明年,闺中少女不知还剩谁?三月里,燕巢初步用花泥垒成,画梁间穿梭的燕子也太无情,明年花开时节,虽然还可啄花再垒巢,却不知,人已去,房已空,香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如刀,霜似剑,摧残着花枝,苦苦相煎。鲜艳的花朵,明媚的春光,能够维持几多时日?一旦漂泊随流水,就没了踪影。花儿开放容易见,花儿败落难以寻觅,葬花之人,阶前徘徊,愁不胜愁。独自持花锄,偷偷洒眼泪,泪珠儿洒在空落落的枝头,点点滴滴分明是血痕。凄惨的黄昏降临,杜鹃泣尽无声无息,荷锄归家,将闺门紧紧关闭。人儿刚入睡,一盏清冷的孤灯映照墙壁,寒冷的雨滴敲打窗棂,被子里塞满寒意。奇怪呀,什么事请,这样劳心伤神?半为春天烦恼,半是对春天的怜惜。怜惜春天,因为春天匆匆而来,烦恼春天,因为春天匆匆而去,来时无息无声,去时无声无息。昨晚上,亭榭之外,悲歌声声,悲歌者,不知是花的灵魂还是鸟的精灵?无论花魂还是鸟灵,总是难以挽留,鸟儿无言,花儿羞惭,去心已定。但愿我的胁下长出两个翅膀儿,随着花儿飞呀,飞到那天之头,地之尽。天之头,地之尽,何处有花坟?不如用锦绣的香袋收敛那花儿香艳的尸骨,再用一捧洁净的泥土掩埋那花儿的绝代风流。花儿本质是洁净的,干干净净地来,依然清清洁洁地去,远远强于陷落在污泥浊水的沟渠之中。今天,花儿死去,有我收葬,不可预料,我这苦命之人何日丧?现在,我来葬花,人们笑我痴情,来年葬我的不知是谁人?你看春天残了,花儿渐渐坠落,那就似红颜少女老死之时。一旦春天到了尽头,红颜就要衰老,花儿落了,人儿死去,人不知花,花也不知。
译文3:
花儿都已经枯萎凋谢,风儿吹得它漫天飞舞,鲜红的颜色褪了,香味消失了,有谁对它同情可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亭台楼阁之间,漫天飘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这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手里扛着花锄掀开门帘走到园里,园子的花落了一地,我怎么忍心踏着它们走来走去?轻佻的柳丝浅薄的榆荚,只知道炫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的飘零,也不顾李花纷飞。待到明年大地回春,桃树李树又开花了,可是来年的闺房中还能剩下谁呢。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发着花香的巢儿已经垫成。房梁上的燕子啊,你们对待花儿也太无情了。虽然明年你们还能衔花啄草,但你怎能想到房中的主人已经死去,旧巢倾落,而且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日,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明媚的春光鲜艳的花朵,能够支撑多少时候?一旦飘零了就再也无处寻觅。花开的时候容易看到,一旦飘落了就很难找到,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个葬花的人。手里握着花锄,暗暗洒下眼泪,那空枝上似乎也倾染着斑斑血迹。
杜鹃泣尽血泪默默无语,凄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关好了深深的闺门。清冷的灯光照射着空空的四壁,人们刚刚入睡。春雨敲打着窗户,床上的被褥还是冰冷冷的。人们奇怪的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光匆匆的离去。来的时候一句话也不说,走的时候一声不响地离去。昨天晚上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但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留不住,问那鸟儿,鸟儿不说话,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但愿我从今啊,能长出一对翅膀,随着那飞逝的花儿一同飞到那天际的尽头。但是即使飞到了天际的尽头,哪儿会有埋葬花儿的坟丘?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起花儿娇艳的尸骨,再用一掊洁净的泥土,掩埋你这绝代风流。愿你那高贵的身材洁净的生来又洁净地死去,不让你沾染一点污淖,被抛弃到坑脏的河沟。
花儿呀!你今天死了有我来把你埋葬,谁知道我这个苦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间死去,我今天把落到地上的花埋掉,人们都笑我傻,但是等到我死了的时候,掩埋我的人又是谁呢?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从枝上往下落,那也是闺中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候。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变成老太太,花儿落了,人也死了,花儿人儿两者从此不再相知。
4、曹雪芹,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河北丰润,后迁至辽宁沈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自其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其祖曹寅尤为康熙帝所信用。后因受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所牵连,产业被抄,迁居北京。他早年过了一段贵族家庭的繁华生活。后因家道衰落,趋于艰困。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性格高傲,愤世嫉俗,嗜酒健谈。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卓越的艺术才能。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小说创作,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崇高声誉。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童年曹雪芹淘气异常,厌恶八股文,不喜读四书五经,反感科举考试、仕途经济。虽有曹頫严加管教,请了家庭教师,又上过几天家塾,但祖母李氏溺爱,每每护着小曹雪芹
。幸而曹家家学渊深,祖父曹寅有诗词集行世,在扬州曾管领《全唐诗》及二十几种精装书的刻印,兼管扬州诗局。曹家藏书极多,精本有3287种之多。曹雪芹自幼生活在这样一个很富丽的文学美术环境之中
,接受父兄教育、师友规训,博览群书,尤爱读诗赋、戏文、小说之类的文学书籍。并深入体验豪门生活,诸如戏曲、美食、养生、医药、茶道、织造等百科文化知识和技艺莫不旁搜杂取。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曹雪芹的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和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感伤的情绪。他的悲剧体验,他的诗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铸到《红楼梦》里。
热爱生活又有梦幻之感,入世又出世,这是曹雪芹在探索人生方面的矛盾。曹雪芹并不是厌世主义者,他并不真正认为人间万事皆空,也并未真正勘破红尘,真要劝人从所谓的尘梦中醒来,否则,他就不会那样痛苦地为尘世之悲洒辛酸之泪,就不会在感情上那样执著于现实的人生。他正是以一种深挚的感情,以自己亲身的体验,写出入世的耽溺和出世的向往,写出了耽溺痛苦的人生真相和希求解脱的共同向往,写出了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的人生体验。
曹雪芹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觉和把握现实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充满青春的激情。
5、《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
6、小时候,林妹妹的名字就如雷贯耳。天天有人唱"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后来陈晓旭走了,网友追忆此林妹妹,说她就是林妹妹。
玩红楼游戏,里面的林妹妹真的让我眼前一亮
看完小说,真的很有感触。所有以上的印象,更加深刻了。
因为要偿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绛珠仙草转世的林妹妹,就要用眼泪还债。什么时候泪尽,什么时候就还完了。因此,林妹妹动不动就眼泪汪汪,这是小说的设定,没什么。而且泪光中的林妹妹,更多了一分妩媚。让人看上去很想用心去保护她。
林妹妹的脾气,有的人喜欢,有的人很不齿。就我看来,要分时候了。林妹妹因为母亲升天,到了荣国府。自己身边没什么亲人,而看到姐姐妹妹们都是亲人围在身旁,难免要悲伤一阵子。且林妹妹到贾府,多少要有那么些寄人篱下的感觉。所以时常发点脾气,使个小性子什么的,也不足为奇了。怎么说呢,有的时候林妹妹的脾气,真的是莫名其妙,让人很无语。
不过除了这些,林妹妹真的很率真,没有什么小心眼。虽然有脾气什么的,但都属真情流露,真心一片。而很多人捧得薛宝钗,看上去落落大方、知书达理、审时度势之类的,其实此人的心机很重。重到有些可怕。可以说,薛宝钗是天塌下来都不露声色的。这样的人,尤其是女人,着实很可怕。而林妹妹,单纯的林妹妹,则值得去真心交往。
林妹妹常一人游玩,一人发呆,还有葬花之举。这些在旁人看来很不解,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举动,我倒是很欣赏。这就是一个人的特色。人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那真的就很悲哀了。况且林妹妹的这些特色,也不曾扰到别人的生活什么的。所以我实在是想不通为什么大观园里,那么多人不解林妹妹。
这样的林妹妹,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但毕竟是真心一片,真的值得深交,甚至相守一生。
不过林妹妹的下场,着实悲惨了些。
第五回的判词,我确实看不懂。但毕竟想到有泪尽的那一天,总能感觉到什么。况且宁荣二府日渐衰败,这样的结局还是有合理性的。
高鹗续的书中,林妹妹在宝玉成婚的时候,泪尽而亡,着实很悲剧的。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还要受所有人的欺骗。对于这样好的一个人,为何要如此狠心?仅仅是为了那四个字“金玉姻缘”?最后林妹妹的:“宝玉,宝玉,你好......”真的是说明了一切。这种真情,在最后一刻都能体现出来。可惜,木石前盟终究是一场空。
这样的结局,尽管不好接受,但总算是体现了这样一句话:“天地本无常。世间万物,也应不全之理。"这样的结局,或许能体现这部作品的高明之处吧。
有很多人,不满与此结局,于是用自己的笔,极力促成木石前盟。我才看完《红楼梦补》,里面的林妹妹,就在快走的那一刻,神游太虚,最后竟回过来了。而且身体也好了,脾气也改了,居然都开始主持家务了。林妹妹变得这样完美,着实令人高兴。不过总觉得,这不是原来那个真正让我喜欢上的林妹妹罢。
《葬花吟》中的这句话,真的,能说明不少的东西。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7、不记楼台烟雨绵绵,唯晓风月已过千年。落花凄凄惨惨而落,流水何知相思而流?
(不是我无情漠视你的美,而是你不是我此生该留恋的人。)
一番轮回寻觅,
始终不见花叶相聚。
还记忘川两岸的花,生生世世的轮番,也不见彼此。
我在此守候,依然是了无音讯的你。
黛玉的死,是一个悲剧的终止,还是开始?这似乎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此年轻,就香消玉殒,就背负着恨。她与宝玉的爱情,注定在那个时期是个悲剧,不言是其的终端与否,
她的美,她的才,就如这落花一般,归零入土。
那一段葬花记的痛描,不正是黛玉自己的宿命?
如我言:
今生欲把泪还完,却带恨遗去,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生如怜花葬落,谁人知?
看花落,香渐消,一人一泪千丝冷。
今朝黛玉已去,树下花落余恨。
也不知道是不是红楼看的比较频繁,我总是能感受到黛玉的那种哀怨,或许我们都是多善感的人,但遗憾的是,我并不多才。可我却同宝玉一样,那般眷恋她,执着于她。
正如大众之说,她的美是种病态美,让人不忍遗弃,不禁由怜生爱。
奈何天妒红颜,让这可怜的美人在痛绝中香消玉殒……
我曾想,黛玉带着遗恨过奈何桥时,她的泪会落入孟婆汤里,待转世后,依然是宿命不变的泪人?还是她化身为这河岸的花,生生世世不得与宝玉相见?无疑,这是一场千古悲剧,或许这忘川的水,就是黛玉的泪。当然,这纯属本人的无稽之谈,却表明了我对黛玉的那份无奈的情殇。我
犹爱黛玉,胜过易安(当然这两个才女都是我所欣赏的)。或许相对于易安,我是更同情于黛玉吧。
总而言之,黛玉的美与才,使得我眷恋。但她的去与恨,让我有种“空悲切”的遗憾……
8、黛玉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只对宝玉一人用情。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黛玉对紫鹃,是以姐妹待之,并不拿小姐的身份。两人早已超越了主仆的情分,在贾府中恐怕也找不出第二对来。黛玉和宝玉,是一对千古知己,自然也不必说。即便是对宝钗,在“解疑癖”之后,亦以真情待之,两人遂成金兰之契,更是好得象一个人。不禁想起,辛弃疾曾有“知我者,二三子”之句。孤傲如黛玉者,有二三知交亦足矣!别看宝钗到处受到欢迎,这样的朋友又能有几位呢?
黛玉对于宝玉、紫鹃以及后来的宝钗,自是不同一般。此外,她还耐心地教香菱学诗,可以说是倾囊相授;对来送燕窝的婆子,也颇为体贴。以我的理解,黛玉之情,是专中有博;而宝玉之情,则是博中有专。黛玉和宝玉,分别从情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达到了极致。
佛家讲的是“缘”,而红楼谈的是“情”。佛祖只渡有缘人,而红楼亦只醒有情人(岂亦“情情”乎?)。在我看来,作者之意,非有情者不能解之,能解者方有此泪;而有情者如宝玉那般“天分高明”,亦需有过一番历练,方可解味悟道。
有人说,《红楼》是一个寓言。愈品红楼,则愈觉此中兴味。想来那“木石”也并非爱情,“金玉”亦非婚姻,不过是作者托言寄兴耳果然是“荒唐言”。不禁为作者一叹,亦为世人一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之痴,有如黛玉;而世人之迷,则甚于宝玉。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而“他年”葬花的,正是作者自己!
9、
枯叶惹人思,皑雪迎春到。几度秋来,又总是在这样的冬日里轮回。如今,一转身,却将要春暖花开。
如果你看到现在的我,一定想不到曾经的我是一个懦弱的逃客。奔赴在没有结局的故事中,穿梭于甚是陌生的城市里。再去想,已经不知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即将放弃向阳的我重新回归至温暖的流年里。只知道我一直在最深的绝望里看最美的风景,不知不觉竟也看到前方有些许的光明。于是我信步出发,终是在那个渡口看到久违的阳光。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觉,想去努力微笑却总在笑过之后内心更加空荡?想去旅行却总在一个人的旅途中迷失了自己?有一根刺总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想让你痛你就会痛。然后有一天你会发现,突然就不痛了,许是痛久了便麻木得没有了知觉。是不是有些你念念不忘的人和事在也终是抵不过岁月将它一点点溶解直到渐行渐远地淡出了你的世界。当你再竭力在脑海中搜寻那些过往,竟然是一个个碎片却再也拼凑不出当初的模样。此时的自己,只想对着天空傻笑一声,那个人是骄傲的我吗?为何那么陌生?
总在想如果世间真有轮回,那我的前世是何许人也,又身在何方?倘若可以选择,我真想秉剑天涯诗意人生做一个洒脱的行者,赤条条了无牵挂。从未在谁的生命中出现,那么便不会被谁忘记,更不会活在别人记忆中,然后被一点点的淡忘。纵是过客,也总会留下支言片语的情思,纵是无心,也总会在辗转的年轮中蹉跎了岁月。而那时的我可不可以选择做一个无心无情之人,以一颗淡漠悠然的心行走在落花流水间,从此,不问世事红尘,不悲人间疾苦,不谈自身悲悯。莫要怪梁间燕子太无情,你哪知它多情曾换孤伶仃,一腔柔情空无挂之伤痛,莫要怨江湖儿女总无心,你哪知他心有大志不能报,经年便行天涯轮落人之无奈。
寒塘渡月影,冷月葬花魂。寂寞在左岸,忧伤在右岸,我恍如隔世地听见黛玉在风高夜黑的亭院浅浅吟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为何我能那么深深地觉到千百年前她心中诉不完的离别殇和她流中流不尽的相思泪。如若可以,作者可不可以换一种结局,让销香玉陨的她也在尘世中好好和他的宝哥哥刻骨铭心地爱一回,休要管它伦理家数,闲言碎语。难道这一生只为还尽她前世欠下的眼泪吗?那么尘缘已尽之时就是离别转世之时吗,那他们的下辈子还会有着怎么样的遇见,演绎着如何的旷世绝恋,亦或许从此只是修为不同仙道有异便再见变成不相识的模样呢?
不断暇想未来,却总在不停更改结局,从一个的故事的主角转而又变成另一故事的配角。终没有一场戏是完全地属于自己的,然华丽的转身之后,我还是会选择完美的谢幕。将所有的遗憾和余情都用一个再也不会回望的背影去代替吧。在花还开至荼蘼,以一种姿态让自己活得无可替代。告诉自己,你就是那不可复制的唯一,你就是不容忽视的公主。虽没有王子的城堡,但却有自己骄傲的小世界,从不让人轻易走近,只怕污浊了那方净土,惊扰了那片莲心。我没有那倾城倾国貌,只是个素色女子。连美眷都抵不过似水年华,何其平常女子,不过也有那岁月催人老容颜易改的感伤罢了。就如此刻却想安之若素的情怀孑然了此生。何必问我怎如此年纪便这般黯然,你只知我的名字却不知我的故事,你只知我的文字忧伤却不知我心中向阳。淡然只是我的一种追求,放空也只是我的几度渴望。然我还是那个穿梭在纷繁年华中喧闹的自己,每天为着生计奔波在没有归期的工作中,或许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这个社会,才能不负养育了自己的父母家人。
终是春华秋实,秋去冬来,怜一抹春色入眼,许自己一个春暖花开的心愿。就这样沉醉吧,唯愿醒来时已是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景象吧。你看那冬天里的阳光其实也可以温暖人心,它也从未离开陪伴着寒冷中的你。人们总盼望着花红柳绿的春天,常常忽视了冬日里的美景。这个冬天也需要你的见证,让它变得独一无二吧,哪怕四季中它最后才出现。请让我带着微笑看冬日里皑皑白雪听冷夜里咧咧寒风,去感受这个季节的美丽。
静默年华,许下春暖花开的心愿。你还出现,我怎敢老去?
10、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蚕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正值三月莺飞燕语,花草如星潮涌上了大地。冬天的孤寂与萧索漫溢的双眸,此刻被融化成楚楚春水。都落了一身寒气,暖暖的春风像脱了线的风筝,肆意的牵着我的心天涯海角。美好的时节,给遇见它的人带来了一份份快乐的心情。跟随着春的脚步,坐拥粉色的花中,世界安静的像海。静静的,几缕春风起了,堆满枝头的花朵,像一只只呼啦啦的风车,转动着粉色的风翼。只是这满树春醉了我的心,却伤了她的情。自古悲秋常见,却唯独她见春而悲。我常常想这是怎样脆弱而又敏感的人儿。
姑苏林黛玉,一个终身以泪水为伴的女子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时秋分悲画扇”(壹)
遇见他是一生只一次的缘,她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边,一颗终年孤独的绛珠线仙草。在千年如一日的西方世界里,活在无人知晓的寂寞角落。没有情感,没有念想,没有牵挂,日复一日,静如碧湖,却不见秋波乍起。
他是赤霞宫的神瑛侍者,一个温柔的人,用他的耐心日日为绛珠浇灌。是他让绛珠在那个无依无靠的日子里盛放如初。不见情致,却以牵肠挂肚,绛珠因他而得日月精华,换的人形,终游离恨天外。
灌溉之恩恰若草长莺飞的三月,绵绵如春风,让她患得患失。他因凡心偶炽执意去凡间游历一番。他此去前尘隔海,风月缠身,她亦愿随他同去。她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干他,也偿还过他了。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贰)
凡间他是众星捧月的宝玉,她是寄人篱下的黛玉。注定又是千丝万缕般的牵连,再次相见,虽不识,却以觉如故人。只是这尘世间,太多的阴谋;处处为局,时时设计,自苦了黛玉,本为仙草的的她,注定生性孤傲,遗世独立,即容不了,便遭排斥。倒过来在这浑浊的世界里,却孤显她的刻薄与自私。
似正应了天意,自从黛玉与宝玉相遇的开始,黛玉的泪水就如绵绵春雨般不断。黛玉在凡间的匆匆年华里注定只为宝玉而活,她为宝玉忧,为宝玉愁,为宝玉而快乐。
上天似乎是怜悯他们,动了恻隐之心,匆匆年华里藏着他们几丝微微的快乐。这些细微的幸福,只若如寂寥的秋风般,匆匆而逝。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悲凉”(叁)
铺天盖地而来的红色,灼伤了她的眼睛。每个人脸上都堆满了笑容,而她却只能在角落里啜泣,这红色恍若她身上流淌着的鲜血,在眼前静静的流动。喜乐响起,在她的院外。只是这红盖头下的如花美眷并不是她,并不是她。
她的眼泪似乎是流尽了,流干了。这人世间似真的那般狠毒,欢天喜地中,他们忘了她的存在。他们忘了一个叫黛玉的人此刻正在生死挣扎。
她想她的恩是还尽了
冷风凄凄,她孤独的躺在坟墓里,带着她一生只一次的的爱恋,终日长眠于黄土之下。不知道有谁还会记起她,去心疼她一生一世的悲苦。她灼灼其华的报恩。
千里孤坟上,开出了一朵天荒地老的花。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
若不会遗忘,只会记念,只感温暖。那么你宁愿一生只作一季,一个笑容带走一年。是谁说过“愿双胁下双生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11、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诗句表面上的意思无非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做最悲彻的事,与其让这孤傲的风流气质在尘世上飘零,不如让此一杯净土掩去香华,让它冰清玉洁来也冰清玉洁的去,远比陷落在污泥浊水中强过万分。而此诗最后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反问的一句,又有无尽的悲凉,此时我欲比作这娇艳的桃花,但又是不是如桃花有得知己懂,也不知道到那时埋葬我的人是不是你?
悲剧的美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丰艳,秀美,停留在世上的时间就越短。其结果也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古人曾赋下无数诗句来感叹早逝的芳华,也许也正是失去的才是完美的,只有在这停留取舍之间,才能体会的距离美。相隔千里时,能够体会出无尽的痛苦,而真正相隔于世,这份痛苦不是谁都可承受的。而留下的人保留着残缺的美,去的人带着无尽的遗憾,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