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二)

(2020-09-07 07:28:25)
标签:

曹植

离别

春天的心

好高骛远

杂谈

分类: 古诗名句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译文】 大丈夫应该胸怀广大,万里的距离在眼中看起来就像邻居这么近。
    【出典】  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
      注:

      1、  《赠白马王彪》 曹植
       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第六章)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2、注释:
       黄初:魏文帝的年号(220—226)。黄初四年为公元223年。
       任城王:即曹彰,曹操的第二子,曹植的胞兄。他作战英勇,屡建大功,常受曹操的赞扬。有一次曹操竟至摸着曹彰的小胡须说:“黄须儿竟大奇也!”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会节气:魏代制度规定,每年在立春、粒邰希菽、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之前的第十八天,各诸侯藩王都要到京师来和皇帝一同行“迎气”之礼,并举行一定的朝会仪式,这叫做会节气。黄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立秋,故曹植等须提前在五月出发赴洛阳。
       薨:称诸侯死。关于曹彰的死,《世说新语·尤悔》记载说:“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噉(dn吃)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杂进之……须臾遂薨。” 
      还国:回封地。与下句之“归藩”义同。 
      有司:指主管该项事务的官吏,职有所司,故称有司。这里指监国使者灌均。
      异宿止:不得同行同宿。当时曹植为鄄城王,鄄城在今山东省,与白马同属兖州,二王本可结伴同行,但由于曹丕嫉恨兄弟,不准他们一道走。
      毒恨:痛恨。   剖:表白心迹。
      陈:说、提起。   比邻:近邻。
       亏:欠缺。    分:情分。     日亲:一天比一天亲密。
       衾帱(qn chóu):被子和帐子。后汉姜肱与弟仲海、季江相友爱,常同被而眠,见《后汉书?姜肱传》。慇懃:同殷勤,情意恳切。
      疾疢(chèn):疾病。    无乃:岂不是。   儿女仁:指小儿女的脆弱感情。

      3、译文:
       心境的悲伤触动了我的形神,  望弃置下忧愁不再复述哀情。  
  大丈夫理应志在四海,  纵使相隔万里也犹如比邻。  
  假若兄弟的眷爱并无削减,  分离远方,反会加深你我的情谊,  
  又何必一定要同榻共眠,  来传达你我的殷勤?  
  过度的忧思会导致疾病,   切莫沉溺在儿女之情的缧绁;  
  只是仓卒间割舍的骨肉之情,  怎能不让人心怀愁苦和酸辛!

   4、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正是由“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点化而来。
       
      5、《赠白马王彪》是中国汉末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创作的一首抒情长诗。这首诗作于黄初四年,写曹植与白马王曹彪在回封地的途中被迫分离时的复杂心情,感情非常沉痛凄婉。全诗分七章,其一写离洛阳,渡洛水,抒眷恋之情;其二抒写路途艰难的苍凉之情;其三写兄弟被迫分别,怒斥小人离间;其四写初秋原野的萧条,抒发凄清孤寂之情;其五悲悼任城王曹彰,慨叹人生命短暂,抒发悼念之情;其六强自宽解,以豪言壮语和白马王曹彪互相慰勉;其七申诉苦辛之怀,抒发和白马王的离别之情。
       曹植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这是曹植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写于黄初四年(223年)七月。当年,曹植和他的同母之兄任城王曹彰,以及异母之弟白马王曹彪一道来京师洛阳参加“会节气”的活动。于此期间,“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三国志·任城威王彰传》)的曹彰突然暴死。据《世说新语·尤悔》篇记载,曹彰是被曹丕一手毒害的。会节气过后,诸侯王返回各自的封地。弟兄三人一块来的,如今回去的却剩下两个人,曹植心里已经非常难过;更没想到朝廷还派了一名监国使者叫灌均的人,沿途监视诸王归藩,并规定诸侯王在路上要分开走,限制他们互相接触,这样就使得曹植越发难堪和愤怒。面对曹丕这样的阴险无情的手段,曹植百感交集,怒火中烧,于是写出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赠白马王彪》。
        梁代萧统将此诗收入《文选》,唐人李善为之注,在诗前增有一《序》。李善注称:“集曰于圈城(当即鄄城)作。”可知曹植的文集的诗题是《于圈城作》;今题,当为后人据《序》所改。另据《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载,曹彪于黄初三年为吴王,黄初七年才徙封白马王,与此《序》不合。后人于此多有考辨,而意见不一。或谓曹彪于黄初四年徙白马王,上述引之史料略而未载(黄节《曹子建诗注》)。也有人认为此时当称曹彪为吴王(杭世骏《三国志补注》)。《序》的年份,与《三国志》曹植本传相合。本传称:“(黄初)四年,(曹植)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师”。不过,黄初三年,曹植为鄄城(今山东濮县东)王。鄄城同今在河南滑县的白马,魏时同属兖州东郡,故能同路东归。黄节认为,曹植在东归鄄城之后,才徙封雍丘王的。
      《赠白马王彪》一诗共分七章,表现了曹植恐怖、悲伤、痛恨和愤怒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深刻地揭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
       第六章共十二句,诗人以豪言壮语和曹彪互相慰勉。上一章诗表现的是由曹彰之死引起的悲愤,感人肺腑,催人落泪。然而一味沉湎于忧伤之中,于身无益,于事无补。曹植清醒地知道“心悲动我神”,因而毅然“弃置莫复陈”,不能陷入忧伤的深渊而不能自拔。诗人抖擞精神振作起来,用“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豪言壮语和曹彪共勉。唐代诗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受了曹植的启发。情绪的由低沉而变得昂扬,使诗的情调也变得开朗豪迈了。下面“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是对曹彪的开导。告诉他:弟兄之间的情谊如果没有减弱,离得远了情份反倒会日益亲密。不一定要像后汉姜肱那样,和弟弟常常共被而眠才算表示深情。言外之意是说对这次途中没得同行不要介意。如果因此而得病,那就是失掉了大丈夫的气概而沉溺于儿女之情了。和上文所引的王勃诗中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一个意思。话是这样说,但诗人还是不能从沉重的忧愤之中完全解脱出来,因此末二句“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情绪又急转直下,曹彰的暴死以及由此产生的兄弟残杀的恐怖阴影是永远不能忘怀和消除的。
       《赠白马王彪》一诗,直接反映的是曹植对曹丕手下的鹰犬爪牙的仇恨和愤慨,实际是对其兄曹丕对他们弟兄残酷迫害的抗议。
        这首诗是继屈原《离骚》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首长篇抒情诗。诗的正文共80句,400字,篇幅之长,结构之巧,感情之深都是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罕见的。全诗气魄宏伟,结构严谨。曹彰之死有如一个阴影笼罩全篇,由此构成的悲剧气氛,在序文和一、五、六、七各章里都反覆渲染,突出了这一事件的严重后果。中间“欲济川无梁”,“中途绝无轨”,“欲还绝无蹊”的“三无”,把作者走投无路,进退失据,悲愤交加的境遇和心情联结起来,并使文气贯通,前后勾连,全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全诗结构的浑然一体,和各章之间运用辘轳体有密切的关系。辘轳体即修辞学里的“顶真格”,它要求行文在段与段或句与句之间用相同的字句相互衔接。古代《诗经》中的《大雅·文王》和《大雅·既醉》两篇;乐府诗《平陵东》、《西洲曲》都运用了这种形式。《赠白马王彪》除第一章和第二章没有使用辘轳体(《古诗源》把第一章和第二章视为一章)之外,其余各章都用了。如第二章的末句是“我马玄以黄”,第三章的首句就是“玄黄犹能进”;第三章的末句是“揽辔止踟蹰”,第四章的首句就是“踟蹰亦何留”,下皆仿此。这种手法能够使结构紧凑、段落分明而又便于人们记忆和传诵。
       此诗抒情的方式也时有变化,有时直抒胸臆,有时却把抒情和叙事、写景结合起来。“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纵横”,看起来是叙事,实际是抒情。第四章借景抒情,情景相生,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诗中的寒蝉、归鸟、孤兽都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冷落空旷的秋季原野,也是当时诗人所处的政治环境的形象再现。
       另外,恰当的比喻也是此诗的特色之一。作者把监国使者比之为“鸱枭”、“豺狼”和“苍蝇”,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这些比喻不仅可以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而且免于授人以柄。  
      名家点评
       刘义庆: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世说新语》)
       刘克庄:于时诸王凛凛不自保,子建此诗忧伤慷慨,有不可胜言之悲。诗中所谓“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盖为灌均辈发,终无怨兄之意。处人伦之变者,当以为法。(《后村诗话》卷一)
       王世贞:吾每至“谒帝”一章便数十过不可了,悲婉宏壮,情事理境,无所不有。(《艺苑卮言》)
       许学夷:子建《赠白马王》诗,体既端庄,语复雅炼,尽见作者之功,少时读之,了不知其妙也。元美极称之,谓“悲婉宏壮,情事理境,无所不有”。(《诗源辨体》卷四)
      陆时雍:忧虞之感、离别之情见之骨肉,此中最多隐衷惋绪。今读其诗,犹觉慷慨之气胜于绸缪,披衷展愫,一豁所意,不假丝毫缘饰而成,谓之宗匠以此。(《古诗镜》卷五)
       何焯:小雅嗣音。五言可与此篇匹敌者其昭姬《悲愤》乎?何缘录此废彼?(《义门读书记》)
       张玉榖:此题与白马王生离,正意也。与任城王死别,旁意也。以死别醒生离,总意也。(《古诗赏析》)
       方东树:此诗气体高峻雄浑,直书见事,直书目前,直书胸臆,沉郁顿挫,淋漓悲壮。与以上诸篇空论泛咏者不同,遂开杜公之宗。(《昭昧詹言》卷二)

      6、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自古至今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志士仁人都认识到了这一点,都或浅或深地表达过。
      “鱼跳龙门往上游”、“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激励人们胸怀大志、力争上游。
      “有心江上住,不怕浪淘沙”、“小河沟里练不出好艄公”,告诉人们要到复杂的环境中去锻炼自己的才智,才会有大智慧、大作为。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吞舟之鱼”,鼓励人们志在四方,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表达了救助危局的雄心壮志。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展显地是志士仁人壮心不已、奋斗不止的精神。

       7、朋友是什么?《诗三百》里说,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朋友是什么?汉代人告诉你,是“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是曹子建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朋友是什么?唐诗豪情万丈,是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杜甫的“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8、路在前,风在后。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诗人一曲豪迈的离歌,正是开阔的胸襟。
  彼此心愿泊在一起,彼此事业拴在缆上。
  人生得一知己,岂在朝朝暮暮。缘起缘落,一切缘分都在风吹的方向找到归宿;云散云聚,一切情谊都在风云际会的瞬间揭开谜底。
  人志在天涯,忠骨埋万里。不学儿女情,江山社稷丽。

      9、话别离,那是因为除了生老病死,属离别最公平。不管你是怎样的一根葱,离别这颗蒜苗都能让你很痛很伤。客观说,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但分开,不论是与亲人情人还是兄弟,都是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泪撒枕巾,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这样的爱情,她是他心中的那道火。可如果不能相见,再有钱有势的人也只能吟诵,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或,你走的时候,我不送你,你来的时候,再大的风雨,我都去接你。或,我怕尝别离的滋味,甚至不敢和你相见,见了再用什么法别离呢。

      10、要想成为伟人,就要像三国时期的曹植那样“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更要有李白“壮士怀远略,志存解世纷”那样的胸怀和抱负,否则就只能是“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唐代邵谒便直言相告“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所以,清代的叶燮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宏,志远则旨永”,古人之所言,与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好男儿志在四方”,“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是观之,人不可以不立志,立志不可以不早,志不可以不坚,不可以不高远。
       因此,人从小就有应该志向有理想,但人是不是一辈子都应该矢志不渝,一志终身呢?这恐怕也未必,因为,人总是在一个不断变化中的环境中慢慢长大的,随着个人自身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如果从小立下的志向已在现实条件下无法实现了,那适时调整自己的志向便不失为明智之举,我们反对见异思迁常立志,常立志便是无志,无志者必将一事无成,因此,志应坚却可应时而变,只要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正确方向,适当调整未尚不可,否则,为一个终生都不能实现的愿望而努力,人生便会平添许多痛苦。
     既然有大才大志之人也未必都幸福,那志大才疏之人痛苦就在所难免了。有的人还真的完全信了志大则才广,“爵位有多高,能力就有多大”之言,一次偶然的机遇,让其得成心愿,于是,在意满志得之时,便自视甚高、能力膨胀了起来,真的以为自己是一个才能卓越之人,可是一到实际工作中便手足无措,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更有甚者,才如蛇身,却有吞象之志,无扫一屋之力,却怀扫天下之愿,结果是处处碰鼻,事事逆意,牢骚不断,痛苦不堪。只叹自己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却不知是志大才疏惹的祸。
  读袁枚的《随园诗话》,深感其言之有理,他说“才欲其大,志欲其小。才大,则任事有余,志小,则愿无不足。”,才能越大越好,志向越小越佳,也就是说杀鸡用牛刀,又快又锋利,效率高,人又轻松,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真正做到“穷则独善其身,富则相济天下”,做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的事,切莫“好高骛远”,好高骛远,太累。

      11、一直以来,我都知道,生命分四季:少年是朝气蓬勃的春天,青年是枝繁叶茂的夏天,壮年是硕果累累的秋天,老年是淡定沉稳的冬天。人之生老病死正如四季轮回,都是莫可阻挡的。谁能使生命永远停留在春天呢?  
       现在,却突然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滨江路上遛狗逗鸟、怡然自乐的老人,音乐广场旁逸兴遄飞、舞扇挥绸的红衣妇女,忠山公园里同孩子嬉戏得正欢的大人……我从他们孩子般沉醉的神情中、爽朗的笑声间、手舞足蹈的姿态里,仿佛嗅到了春天的芬芳,看到了春天的魅影,领悟到了春天的精神。 
    是什么使这些本应该活在生命之秋冬的人染上春天鲜活的色彩?是什么使他们像孩子一样开怀地笑、放声地唱?又是什么唤起了他们对于生命像春花一样如火如荼的热情?如果说,一张不老的容颜是因为一颗年轻的心。那么,让生命回到春天的,也是一颗春天的心么?  曹植少年英才,雄姿勃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自然是因为拥有一颗春天的心,饱含希望,甘愿为梦想而拼搏;其父曹操,壮年才“破荆州,下江陵”,仍然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也是因为一颗春天的心,呈满坚定,永不屈服于命运。苏轼游过清寺,抒写一腔豪情,“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不正是因为拥有一颗春天的心,超脱生命的矛盾,解开时间的束缚,劝导人们永不自暴自弃、庸碌一生吗?三毛走过撒哈拉,中年的身体里生出新鲜的爱情,讲述五光十色的撒哈拉故事,不也是因为拥有一颗春天的心,懂得在有限的时光里,无限地热爱生命、享受生活吗? 
    原来,春天的心可以缓解生活的疲惫,可以抚慰衰老的灵魂,可以带你走回生命的春天。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惊喜的发现啊!  
       从今以后,很想永远怀着一颗春天的心。那么走过风景可以细细品位,路过乐园可以自由玩耍,遇见挚友可以深情相拥,坚持着方向就能遇见最繁华的人生,到达最闪亮的彼岸。从今以后,很想永远怀着一颗春天的心。那么经历哀伤可以重新微笑,遭遇挫折可以不流眼泪,坠入深渊可以奋力攀爬,跌入低谷可以寻觅生机,秉承着希望就能把沿途的泪光都埋成宝藏。如此,心情之喜怒哀乐,已不那么重要了;人生之平淡无奇,也不再索然无味;人之生老病死,也不那么可怕了。  
       只愿珍藏一颗春天的心。因为拥有它,生命便永远灿烂在美好的春天。待到那时,跟海子走,“给每一座山川每一条河流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2、往事知多少,还未来得及细拾朝花,你我已行色匆匆,一别天涯……“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古人离别灞陵折柳,十里相送。“咫尺间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今人离别,处处都是驿站,挥手便成别离…………
  离别仿佛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文人的诗词歌赋,近代文人的离绪别情,都对它一咏再咏,一唱再唱。
  离别也仿佛永远都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话题。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迁客骚人,离别儿女都曾为之簌然泪下,儿女共沾巾。表现洒脱点的当然也有。曹子建: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王子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即使千里搭长棚。有昨天的相聚,也就免不了今天的分离,而今天的分离也正昭示着明天我们还有重逢的可能。
  相逢—离别—重逢。人生其实也就是这样一个回环往复的过程。也正因为有了这相聚时的欢乐,离别时的苦痛和重逢时的欣喜,以及这一回环往复的过程,苦辣酸甜的经历。人生才显得如此的多姿多彩,丰盈充实。人生也因此而增添了几分亮色,人们因之而添了几许美好的回忆!
  朋友,在这离别之时,莫要伤感,更莫要流泪。“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徐志摩曾说: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同样离别也应当悄悄,轻轻的来,再轻轻地走,只留下满天的愁绪,美好的回忆,在天际,在心头。
  当此之时,易水寒风,青莲孤蓬,南国红豆,渭城新柳,汉卿东风都上心头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即可,谢谢!):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名句: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  《蒿里行》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  《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二)        曹操  《观沧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龟虽寿》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 《短歌行》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曹操 《短歌行》
       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  《燕歌行》其二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曹丕  《燕歌行》其二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丕  《燕歌行》其二  
   草木摇落露为霜(二)                                  曹丕  《燕歌行》其二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二)       曹丕  《燕歌行》其二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曹植  《白马篇》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白马篇》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曹植  《七哀》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曹植  《赠白马王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