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译文】 大丈夫应该胸怀广大,万里的距离在眼中看起来就像邻居这么近。
【出典】 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
注:
1、 《赠白马王彪》
曹植
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第六章)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2、注释:
黄初:魏文帝的年号(220—226)。黄初四年为公元223年。
任城王:即曹彰,曹操的第二子,曹植的胞兄。他作战英勇,屡建大功,常受曹操的赞扬。有一次曹操竟至摸着曹彰的小胡须说:“黄须儿竟大奇也!”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会节气:魏代制度规定,每年在立春、粒邰希菽、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之前的第十八天,各诸侯藩王都要到京师来和皇帝一同行“迎气”之礼,并举行一定的朝会仪式,这叫做会节气。黄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立秋,故曹植等须提前在五月出发赴洛阳。
薨:称诸侯死。关于曹彰的死,《世说新语·尤悔》记载说:“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噉(dn吃)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杂进之……须臾遂薨。”
还国:回封地。与下句之“归藩”义同。
有司:指主管该项事务的官吏,职有所司,故称有司。这里指监国使者灌均。
异宿止:不得同行同宿。当时曹植为鄄城王,鄄城在今山东省,与白马同属兖州,二王本可结伴同行,但由于曹丕嫉恨兄弟,不准他们一道走。
毒恨:痛恨。
剖:表白心迹。
陈:说、提起。
比邻:近邻。
亏:欠缺。
分:情分。
日亲:一天比一天亲密。
衾帱(qn
chóu):被子和帐子。后汉姜肱与弟仲海、季江相友爱,常同被而眠,见《后汉书?姜肱传》。慇懃:同殷勤,情意恳切。
疾疢(chèn):疾病。
无乃:岂不是。
儿女仁:指小儿女的脆弱感情。
3、译文:
心境的悲伤触动了我的形神, 望弃置下忧愁不再复述哀情。
大丈夫理应志在四海, 纵使相隔万里也犹如比邻。
假若兄弟的眷爱并无削减, 分离远方,反会加深你我的情谊,
又何必一定要同榻共眠, 来传达你我的殷勤?
过度的忧思会导致疾病,
切莫沉溺在儿女之情的缧绁;
只是仓卒间割舍的骨肉之情, 怎能不让人心怀愁苦和酸辛!
4、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正是由“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点化而来。
5、《赠白马王彪》一诗,是继屈原《离骚》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首长篇抒情诗。诗的正文共80句,400字,篇幅之长,结构之巧,感情之深都是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罕见的。
全诗气魄宏伟,结构严谨。曹彰之死有如一个阴影笼罩全篇,由此构成的悲剧气氛,在序文和1、5、6、7各章里都反覆渲染,突出了这一事件的严重后果。中间“欲济川无梁”,“中途绝无轨”,“欲还绝无蹊”的“三无”,把作者走投无路,进退失据,悲愤交加的境遇和心情联结起来,并使文气贯通,前后勾连,全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六章这12句诗人以豪言壮语和曹彪互相慰勉。上一章诗表现的是由曹彰之死引起的悲愤,感人肺腑,催人落泪。然而一味沉湎于忧伤之中,于身无益,于事无补。曹植清醒地知道“心悲动我神”,因而毅然“弃置莫复陈”,不能陷入忧伤的深渊而不能自拔。诗人抖擞精神振作起来,用“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豪言壮语和曹彪共勉。唐代诗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受了曹植的启发。情绪的由低沉而变得昂扬,使诗的情调也变得开朗豪迈了。下面“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是对曹彪的开导。告诉他,弟兄之间的情谊如果没有减弱,离得远了情份反倒会日益亲密。为什么一定要像后汉姜肱那样,和弟弟常常共被而眠才算表示深情呢?(参看《后汉书.姜肱传》)言外之意是说对这次途中没得同行不要介意。如果因此而得病,那岂不是失掉了大丈夫的气概而沉溺于儿女之情了!和上文所引的王勃诗中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一个意思。话是这样说,但诗人还是不能从沉重的忧愤之中完全解脱出来,因此末2句“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情绪又急转直下,曹彰的暴死以及由此产生的兄弟残杀的恐怖阴影是永远不能忘怀和消除的。
《赠白马王彪》一诗,直接反映的是曹植对曹丕手下的鹰犬爪牙的仇恨和愤慨,实际是对其兄曹丕对他们弟兄残酷迫害的抗议。通过此诗可以加深对封建统治者反动本质的认识,他们对骨肉同胞尚且如此残忍无情,对广大人民的压榨和奴役就可想而知了。
6、时间的无情在于没有岁月可回头,翻阅整个中国古典文学史,也许许多隐现于发黄书卷中的历史片断本身在整个时空长河中已显得微不足道,真正使其承传千古的往往是诗文本身折射出来的艺术魅力。堪称曹植后期代表作的《赠白马王彪》正属此类作品,无论对于曹植所处的建安时代,还是对于中华民族古典文学史,《赠白马王彪》都具有非凡的影响意义和艺术审美研究层面的意义。
诗歌的艺术魅力首先总在于其神韵。览括全篇,《赠白马王彪》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股震撼人心的“悲凉”之气。诗文之序背景的交代即植与兄弟等一起进京参加“迎气”例会,任城王不明而死,在植与白马王结伴离京之际两人又被迫分道而行,可谓死别之情未渐生离又在即,彼时这首赠诗已无可避免地笼罩上了悲凉。当然,这种悲凉绝非简单的生离死别,这是一种深哀巨痛,与兄死弟离有关,与植的心境遭际有关。从前期建功立业、慷以当慨的理想精神的推崇到后期因愤懑郁闷而以悲剧精神为主流,这绝非偶然。这股悲凉中蕴涵着对“亲爱在离居”,虽贵为王族却连普通兄弟情感的表现都被剥夺而且剥夺掉这种情感的还是另一同胞兄弟的愤慨;对奸贼弄权、世事艰危的感慨:“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对兄弟瞬息阴阳两隔,身危无力扭乾坤的悲叹:”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对岁月流逝、前途未卜的忧虑:“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小我”与“大我”,时政与人世,今时与未来,可以说,生命意识被激活出来后的自然流动让作者的心灵纵横驰骋,愤懑之绪恣肆汪洋,一股悲凉之气力透纸背,令读者无不为之感同身受,综观全诗,前五段较集中地体现了这一悲凉之调。
悲而不哀,慷慨中不乏豪情壮志,这是《赠白马王彪》体现出来的另一精神气概。在贯穿全诗的悲凉中这股“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豪壮突凸而起,起到的艺术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使得既有的那股悲凉更为悲凉,给人一种震撼,也符合作者本身情感变化的逻辑,真实动人。特殊的生活经理和政治生涯,险恶的权欲人心总是让清醒者于更情形中皈依于无奈,但无奈又绝非清醒者的本色,用豪情壮志体恤自己,宽慰别人,不是自欺,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一种明智,更是一种深刻的悲凉。而是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令诗篇跌宕生姿的作用。前面五段的淋漓尽致铺写已使悲凉之气至深,这时豪情凸起,是一种提升,又为下文即末段悲愤过后的顿悟起到了铺垫作用。痛定思痛,痛难以避,人生本来就充满无常的祸福,谁都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弄权作欲者虽能主一时之局却依然难逃“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一波三折后归于顿悟的平缓,恰如道家的“坐定”,这也暗合了曹植晚期以老庄哲学寻求解脱之道的实际。
从深谷的悲凉到浪峰的豪壮,再以平缓的顿悟作结,诗歌内容随着感情基调的变化渐次展现,特殊的基调与内容需要特定的形式结构作为依托,《赠白马王彪》艺术魅力不朽的另一方面就是内容与形式几近完美的契合。全诗共七段,在写法上作者采用首尾蝉联形式,既段末之字作为下段段首开头的形式,依景托情,在意识的自然流动中把内心沉痛复杂的感情逐层抒发出来。首段以叙事为主,渲染了一个别离的氛围;第二段重在写景,以景烘托出人困马乏、道路中阻的旅途艰辛图,为第三段内心情感的表白自然引出作了铺垫。在第三段中,作者以“鸱枭、豺狼、苍蝇”等物象作比,以之寓托自己对“亲爱在离居”,对“谗巧令亲疏”的愤懑。第四段第五段同上,先寓情于景,再由景触情,掩抑低徊地抒发对世事艰危的无穷感慨。第六段如上所述,承上启下,感情自然抒发,情发于衷,令人同叹。第七段笔峰收于平缓,既是对己的悲愤的一种收结,也以余音袅袅之韵引人深思。从总体上看,《赠白马王彪》在写法上将情、事、景巧妙地溶合在一起,感情抒发上或直抒胸臆或掩抑低徊,多角度多方面地将作者心中的悲痛展现出来,艺术功力深厚。
法国女作家杜拉斯有一句话说:“干嘛要写作家呢?他们的书已经足够了!”这句话可谓道出了作家和作品之间气脉相通的道理。《诗品序》言“子建建安之杰”,阅《赠白马王彪》,其诗品人品确令人叹服!
7、子建就是子建。建安文学的一面旗帜,他有满怀报国的壮志和建功立业的壮怀,他有一腔志士的肝胆和豪情,他有才子的风流和不羁,他有一个不安于平淡和寂寞的志士灵魂。即使是在他遭受禁锢与迫害之期,他依然多次上疏求自试,实现自己“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政治理想;他曾以诗铭志:“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曹植《杂诗》)。”我理解子建。毕竟,他的身上有着魏晋名士的风流与不羁,他的脉管里流淌着的是一代枭雄曹操的骨血与精髓啊!
但是,属于他的天地,却越来越逼仄;属于他的岁月,越来越苦梗。子建在他的《迁都赋序》中自述:“余初封平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徙雍土,改邑浚仪,而未将适于东阿。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最终,子建穷、困、病交迫,英年早逝。
这,也许是子建的宿命。其实每个人都有他的宿命,被攥紧的宿命,在历史的长河中空悬或者纠结,无法挣脱。
于是,他只能选择了另一种人生。他酒浇愁肠,成为泪,成为泣血的吟唱——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曹植《杂诗》)。”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八月,我来鱼山,子建,我来看你,想为你揩英雄泪,想陪你歌哭,想伴你吟咏,想和你一起凝听天际飘来的梵呗。也许,那梵音并不是从天际,而是从你——曹子建的心灵里流出来的,从你的寸寸愁肠里流出来的。
如今我来,子建,我沿着黄河的滚滚涛声来,我沿着你建安风骨的诗歌来,我沿着心中的那声声梵呗来。来看你。来倾听你。来读你。
而今,我来登临鱼山,我的心是安静的;八月的秋阳,艳艳,是安静的;秋风微微吹拂,秋风也是安静的;八月的鱼山,亦是安静的;想你——子建,此时也是安静的吧。因为往事已越千年。千年,足以让疼痛的不再疼痛,足以让奔腾的不再奔腾。不想为鱼山叹惋什么,也不想为子建叹惋什么。我只是想,子建,我懂你;鱼山,我懂你。
枕着母亲河雄浑母性的涛声,听着神秘美妙的声声梵呗,子建,你安睡吧。
8、我国古代许多有志者都提倡树立远大的理想。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鸿鹄之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不可谓不远;三国时期诗人曹植的四海之志(“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不可谓不大;西晋哲学家、文学家傅玄的飞天之志(“仰高山有飞天之志”),不可谓不高。
9、曹子建一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短短十字尽诉豪迈昂扬,每每读起,都能感受到子建在受到蹉跎之时,依旧抖擞,奋发振作的力量,令醉不已。而在当下,“万里比邻”早已不是痴妄,变成最为唾手可得之事。
10、什么是志?“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鸿鹄之彀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这就是志。
什么是志的作用?“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这就是志的作用。
情贵不移,志贵不坠。痴情人用情,至死靡他;好男儿立志,坚定如一。根腐则树死,志倒则人废。与其叹息“庸庸碌碌之徒何其多”,不若反思“壮志凌云之士何其少”。
一句俗话:“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句俗话却说明了一个不俗的道理。张爱玲感叹:出名要趁早啊。成名固然要趁早,立志更是晚不得。迟来的志,一则开拓的锐气已不足;二则奋斗的时间已不够。立志迟了,大功必定难以早成。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这时候,志在心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时候,志已经在回忆里了。——一旦屈服,逆来顺受,人生便悄悄地与“颓废”缔结了婚姻。
才分大小,志有高低。才、志的搭配得当,往往便昭示着成功的曙光在望了。因此,了解自身在任何时候都极其重要,尤其是在一个伯乐稀缺的年代,更何况,草草拍板总是比细细端详来得痛快。
志向稍大于才能,便是一种激励;志向远大于才能,便是一种打击了。登山时,如果山很高,那么爬到半山腰就已经是一种成功;但如果山太高,恐怕连爬一米的热情也没有了。——当然,对于一个真正有才的人而言,对一座小山头只怕也未必感兴趣。
凡有志者,都希望事竟成。成不足傲,也许是因为志不够大;败不必馁,也许是因为志向太高。最忌的是,成则得意忘形、飘飘乎乎,败则一蹶不振、浑浑噩噩。
11、见到了很多老朋友,一起或谈天说地或追忆往昔,很开心也很有收获。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和兄弟姐妹们分别多年,少有联系,但见面仿佛昨天还相互嬉笑打闹一般,依旧十分亲切。记得出国前向挚友告别,写到“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如今亲历万里之遥两年之久确实觉得大伙未曾分离。出门在外,常能见到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笑看众生相的同时也更珍惜来之不易的情谊,愈体会到“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人生乐在相知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