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蒋捷名句

(2020-06-08 08:18:11)
标签:

蒋捷

杂谈

分类: 评说
     蒋捷名句

      蒋捷词中名句:

      蒋捷词第一名: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名句:(点击标题即可,谢谢!):
      何日归家洗客袍?                                            蒋捷  《一剪梅·舟过吴江》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芭蕉。      蒋捷  《一剪梅·舟过吴江》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二)       蒋捷  《一剪梅·舟过吴江》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三)       蒋捷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词第二名: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名句:(点击标题即可,谢谢!):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   《虞美人》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二)       蒋捷  《虞美人·听雨》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三)         蒋捷  《虞美人·听雨》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四)          蒋捷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蒋捷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二)            蒋捷  《虞美人·听雨》        



     蒋捷其他词名句:

       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               蒋捷  《昭君怨·卖花人》

 

  蒋捷(约1245-1305后),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清代文学评论家刘熙载在他的著作《艺概》中说:“蒋竹山词未极流动自然,然洗练缜密,语多创获。其志视梅溪(史达祖)较贞,视梦窗(吴文英)较清。刘文房(刘长卿)为五言长城,竹山其亦长短句之长城欤!”蒋捷的词作,被古人认为是填词的法度和标准。 许多词作,都表现出作者怀念故国的心情,抒发了丧失山河之恸。如:“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贺新郎·甚矣君狂》、《一剪梅·舟过吴江》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一剪梅·舟过吴江》中有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故后人又称其为“樱桃进士”。

0流光.jpg
     近些年来,芸芸大众许多人开始喜欢上了诗词,尤其是一些女孩子,对清朝的纳兰性德推崇备至。纳兰性德的确是个很牛逼的词人,连王国维也称他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但在我看来,纳兰之所以会被推崇的原因,更多的不在于他的词有多美(他的词的确很美),更多的是在于他那绚丽而短暂的一生,尤其是在之后的诸多电视剧中,陈浩民和钟汉良所塑造出的那个典型的高帅富模样,绝对是迷倒了一大批佳人。

所以我觉得,纳兰性德是个典型的偶像派文人,他的高帅富形象也因为他短暂的生命被定格为了永恒;但相较而言,我今天要讲的便是一个被整个中国诗词界忽视了的南宋末年的重要词人,典型的实力派词人--蒋捷蒋竹山是也!

蒋捷号竹山,江苏宜兴人(和我是老乡),出生于宜兴权贵家族,是南宋末年的进士。在南宋被蒙古灭亡后,蒋捷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世人称“竹山先生”,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之所以单独把这位其实并不怎么出名(估计很多人都没听过他名字,听过他名字的人也大多不了解)的词人拿出来单独介绍,原因有三:一是这位被誉为宋末四大家之一的词人一直出于被忽视的态度,在我看来,他的历史地位绝对是被大大低估了,绝对的!!二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词便是这位作者的《虞美人·听雨》,我们之后会讲到;最后一个原因就是……非常巧,他正好是我的老乡,是当年宜兴诗词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蒋竹山的词风是婉约和豪放并重,在文辞上即善于刻画,我们以刚才谈到的这首《虞美人·听雨》为例,原文如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是一首非常非常出名的词,可以说在虞美人这个词牌下的所有作品中,这首词的名声理论上(仅仅是理论上,实际不清楚)是仅次于李煜的那首“一江春水向东流”的。

    这首词是蒋捷对自己一生的回顾,蒋捷出生于权贵大家,曾经是典型的高帅富,歌楼,红烛,罗帐无不表现出他那华贵的少年生涯,之后蒋捷高中进士,但是他时运不济,仅仅过了几年牛逼的官宦生涯,那个积贫积弱的宋朝便苦逼的灭亡了。于是,在此之后的人生便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短短数语,并精炼的概括了词人的一生,三句话,三处听雨,三个时期,三种意境,三种心态,读出的是凄凉的遭遇,还有悲凉的豁达,令读者不禁潸然。

单看这首词,我们既可以了解到蒋捷苦逼的人生遭遇,但更多的我们也可以看到他那牛逼的文字功底,以寥寥数字概括一生,实在是非常人所能为。

我们就他的文字功底姑且再来看一手小令《霜天晓角》--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这首小令其实真心没啥太大的含义,我们姑且用白话来翻译下:窗纱上倒映出人影,是谁来我这儿这花了呢?要折就折,不知道要折到哪儿去。(让我来告诉这花的人吧),檐牙处的那支花算是最漂亮的,折完之后记得一定要把花插到鬓边,这样才最好看。

这能算词吗??这能算词吗??你看得出什么内心的惆怅,看得出什么胸中的志向吗??至少在我看来这完全就是一篇用诗词的形式写成的散文,试问,这样的诗词能看到什么吗??

当然能,别的不说,这首词既然能被选入词集中必然有它被选入的理由,这首词应该创作蒋捷早年,也就是“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的年岁,那时候的蒋捷还是意气风发的高帅富,南宋王朝虽然始终是风雨飘摇倒也实在动态中出现了一个平衡,算是晃动中的稳定吧。这个时候的蒋捷还过着喝着小酒,吃着小菜,听歌伎唱着小曲的时代,所以从他的诗词中我们看不到太多的值得借鉴的地方,那为什么这样一无是处,或者换个词,没多大内涵的词却能被蒋捷选入词集中呢?

在我看来,蒋捷之所以选这首词,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记忆的触动。有人说这首词是借女性之口,在我看来这首词压根儿就没借谁的口,这首词中隐藏着的第一人称指的应该就是蒋捷自己,而这件事显然就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

那时候家族还算兴旺,社会还没动乱,自己的日子也算逍遥。也许就是在某日的午后,一位女子来到他的院中折花,一个是风流倜傥的才子,一个是温婉贤淑的佳人,也许就是这么一个午后,也许就是这么一件小事,也许蒋捷就只是捎带地说了两句:“摘那朵花最好看。”“摘完后插在鬓角更好看。”也许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午后,蒋捷是晚年整理自己的作品,看到这首小令时才重新触动了那份朦胧的记忆;也有可能这是个不普通的午后,蒋捷一辈子都没忘记那个午后,也始终没忘记那个来摘花的人。无论如何,在我看来,“年少记忆”这四个字便是这首词最值得看的地方,也许我们不能体会,但我相信晚年的蒋捷在看到这首小令的时候一定是感慨万千的,正如今天的我们在回顾别人旧时的相片是并没多大的感触,但在回顾自己的照片是定然是深有感触的。

所以我个人觉得,我们今天在看诗词时,没必要过多的去看重它们的什么所谓的艺术价值。因为它们最高的艺术价值在我看来便是他们的历史价值。

说的装逼一点儿,那寥寥数语都是穿透了历史的存在,它将我们和古人联系在了一起,这便是诗词最让人动人,也是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即可,谢谢!):

屈原名句  林逋名句        柳永名句      范仲淹名句      

   张先名句   晏殊名句  欧阳修名句      王安石名句  

晏几道名句   苏轼名句     黄庭坚名句     秦观名句      

贺铸名句      周邦彦名句       李清照名句    岳飞名句  

  陆游名句    张孝祥名句   辛弃疾名句   杨万里名句 

   姜夔名句    史达祖名句    吴文英名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