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2020-07-26 10:57:40)
标签:
李延年汉武帝红颜情感杂谈 |
分类: 古诗名句 |
北方佳人既如此脱俗可爱,当其顾盼之间,又该有怎样美好的风姿呢?要表现这一点,就不太容易了。何况在李延年之前,许多诗、赋中就已有过精妙的描摹。《卫凤·硕人》表现后宫丽人,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句,曾被清人姚际恒叹为“千古颂美人者无了其右,是为绝唱”(《诗经通论》)。风流儒雅的宋玉吟咏东邻女子,亦有“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之赋,更见其绰约之姿、流盼之美(《登徒子好色赋》)。在这种情况下,李延年欲赞北方佳人,倘若没有非常之辞,恐怕就只能罢舞辍歌了。然而,这位富于才情的音乐家,却出人意外地唱出了“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奇句-她只要对守卫城垣的士卒瞧上一眼,便可令士卒弃械、墙垣失守;倘若再对驾临天下的人君“秋波那么一转”,亡国灭宗的灾祸,可就要降临其身了!表现佳人的顾盼之美,竟然发为令人生畏的“倾城”、“倾国”之语,真是匪夷所思!但如果不是这样夸张,又何以显出这位佳人惊世骇俗的美好风姿?而正因为这风姿美得令人生畏,才更让人心驰神往、倍加牵怀。如果美好的事物都那么可近而易得,恐怕就没有这样摄人心魄的吸引力了。这就是“不可畏也?伊可怀也”(《豳风·东山》)的人生哲理。
此歌的结尾也耐人咀嚼。上文对佳人的美好作了极度的夸张,结尾则突然一转,化为深切的惋惜之语:“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美好的佳人,常常给人君带来“倾城”“倾国”的灾难。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见得还少吗?这似乎是要告诫人君,记取倾城、倾国的古鉴,不可为“佳人”所误。但接着一句则又紧摄一层?纵然是倾城、倾国,也别失去获得佳人的良机-美好的佳人,毕竟是世所难逢、不可再得的呵!这二句故作取舍两难之语,实有“欲擒故纵”之妙:愈是强调佳人之不可近,便愈见其美;而愈是惋惜佳人之难得,就愈能促人赶快去获取。作者的用意,正是要以深切的惋惜之辞,牵动武帝那难获绝世佳人的失落之感,从而迅速作出抉择。这样收束,可谓一唱三叹、余音袅袅,令人闻之而怅然不已。难怪琥帝听完此歌,不禁发出“世岂有此人乎”的喟然叹息了-李夫人在这样的时刻被荐举、召见,正适合于李延年这首非同凡响之歌所造成的情感氛围。
由此可见,这首歌表现佳人之美,不像《卫风·硕人》那样,以形象的比喻、生动的肖像描绘见长,而以惊人的夸张和反衬,显示了自己的特色。在表现方法上,倒是更接近于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如果两者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此歌在动用夸张、反衬时,又紧紧抓住了人们常有的那种“畏”而可“怀”、“难”而愈“求”的微妙心理,终于产生出不同寻常的效果,打动了一代雄主的心弦。这就是它的艺术魅力之所在。这首歌还有一点注意得,就是采用了大体整齐的五言体式(第五句“宁不知”三字实际上可以删除)。这种体式,当时还只在民间的“俚歌俗曲”中流行。李延年将其引入上层宫廷,配以美妙动人的“新声变曲”。这对于汉代文人五言诗的萌芽和生长,无疑起了某种催化作用。
我们可以说李延年深通心理学,因为如果把“佳人歌”当成推荐信来看的话,这封推荐信相当具有影响力。因为它说这个美人眼波一转,可以亡一座城;再看一眼,就可以亡一个国。然而,要推荐一个让皇帝亡城亡国的美女,这推荐信的写法岂不是太奇怪了!所以有些学者将「倾」字做另一个解释,认为倾即是「出空」的意思,像是倾囊以授、倾巢而出等等,因此「倾城、倾国」可以解释成全城、全国的人都跑出来看她,这同样也是写出了美的影响力。
但这样的解释,其实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也是为什麼我一再强调李延年深通心理学的缘故。要知道,这封推荐信并不是给普通人看,而是要给十六岁就登基当皇帝的汉武帝看的。既已当了十几年的皇帝,最不缺乏的就是身边的美女;一般的美女对他而言,一点挑战性都没有,而以汉武帝的性格,其实就是需要挑战、冒险的,换句话说,就是不信邪!因此李延年特别跟皇帝说:这个女人是会让你亡国亡城的美女,是个相当危险的人,那你敢不敢要她呢?这样的说法相当具有吸引力。
而且一开始的“北方有佳人”,给人一种相当寒冷的感觉;“绝世而独立”则是形容她美到极处,整个世间找不到一个像她同样美的人,因而有孤独、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就像唱歌一样,“曲愈高、和愈寡”,因此绝美与绝丑的人都相当孤独,因为他们变成了特别的少数。学问也是一样,到达高峰的人都是“绝世而独立”的。所以美到极峰时,大部分人都不敢靠近。
所以初始的“绝世而独立”,让我们想像着这位美女不是一般邻家女孩的美;接着再强调这美女的影响力有多大,却完全没有做细部的描述;最后再加了这句“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意思就是说,这样的女人虽然是倾城倾国的祸水,而你幸运地与她生在同一时空当中,否则根本没机会碰到这样完美的对象。
这又是一句深通心理学的话。翻译成白话是这样的:我以美色侍奉人,美色衰退,爱也就淡了,爱情没了,恩也不会有。我不让皇帝看到我现在的样子,他就会永远记得我最美的时候,而对我恋恋不忘;若他对我恋恋不忘,便会去照顾我的家人。如果让他看到我现在的样子,就会把我以前的美丽印象全忘记了,我一死,他就会全然忘了我。既然把我忘了,还会爱屋及乌,照顾我的家人吗?所以为了我的家人着想,才不想让皇帝看到我现在的样子。
李夫人死了之后,皇帝果然对她恋恋不忘。所以秋风辞里所写的怀佳人,应该就是指李夫人。
她们,受到上天的眷顾,生得倾国倾城,这是她们的幸运也是她们的不幸。她们,其实并没有做错什么,却总是被说成“祸水”,总是遗臭万年。
英雄醉卧美人膝,而我也陶醉在她们的故事中,她们的一颦一笑,她们的悲欢离愁。
回眸一笑百媚生
她是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她是一个舞艺超群的女子,她是一个音乐才能在历代后妃中鲜见的女子,她是一个死去后令君王血泪相和流的女子。
她“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她头戴金步摇,有丰腴的身材,身着绫罗绸缎,她三千宠爱于一身,她缓歌曼舞凝竹丝,她就是杨玉环。
我时常会想——她究竟美到哪种程度,会让李隆基如此迷恋?她的霓裳羽衣舞是如何动人?她究竟有什么才能,能够三千宠爱于一身?和她一样美丽的人不会没有,但为什么在她死后君王面对“太液芙蓉未央柳”不能不泪垂?
因为她有情,有才,她精音律善歌舞,她还付出了一片痴心,这样的她怎么能不让君王迷恋?这样的她也让我陶醉。
安史之乱带走了她,泥土之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但她已经深深印在了君王的心里,她的故事她的歌舞没有被带走,留在了后人的心中,留在了我的心中,让我陶醉。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质动春情。她面如桃花,身轻如柳,她出众风流旧有名,她——一代贤后长孙氏。
泱泱千年中国史,流芳百世的人不少,其中却鲜有女子,而她是被传为佳话的皇后。
她不重名利,任皇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劝兄长辞却高官厚禄,她不为家族利益,为的是天下人;她简朴节约,出身富贵之家后来又富拥天下,却一如既往地遵奉着节约简朴的生活方式;她宽容和顺,对待后宫妃嫔亲如姐妹,皇宫上下都对她敬爱有加。
史书中的她总是端庄有礼,雍容华贵。只有李世民才明了大唐皇后巍巍母仪下的出众风流。
李世民重病之时她“若有不讳,义不独生”。
她将死之时仍劝陛下“亲君子远小人,纳忠谏摒谗言”。
她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她心怀天下,事事为君王着想。
贞观十年六月二十一日,她在太宗皇帝的悲伤痛哭中离开了人世。而她的贤德,她的痴情,令我不能忘怀,令我陶醉。
人们常说红颜乃祸水,但她们只不过是有一副绝色之姿而已,她们只不过被错误的人错误地迷恋上了而已,这不是她们能够决定的。她们身上也有值得人们赞美的地方,她们的才,她们的情,让我深深感动,令我陶醉。即使我不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她们的人生,我也被她们所打动。
历史的洪流将她们席卷而去,但她们的“歌”留了下来,唱不尽的万古痴情留了下来。佳人难再得,即使只能够在书页中看到她们的倾城一笑,我仍为她们而陶醉。
我本是与世无争的人,可在这大千世界里,一做不到那全身而退了,我本不争,可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在争了,到静下来才发现一切不是自己想要那样,可却随波逐流的强颜欢笑的面对那形形色色的人与事。
很多的朋友都怀疑我是否是不是现代人,或者是从哪个深山老林隐居的人,突然想退隐山林来看看现在的世界,而却格格不入。也许他们说的就是我吧,而我也常用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所发生的一切吧,正如他们所说不食人间烟火一样。
想起李延年的那首词:“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我虽没有那样的倾国倾城,可我却应了那句“绝世而独立”,80后的我们大多以父母为中心,很多的自私都在里面,而我的家不允许我这样,我的家是我独立的去面对一切,也许这也是让我看淡一切的原因吧……
外面的天很阴,时而的飘些雪花,也许就如我的心一样,时不时的飘些雪吧……有段时间心中常常的带些忧伤,总是喜欢一个人静静的想着,安静也是一种的淡淡的情怀,淡淡的忧伤,而我的忧伤不知从何说起……,只是一味的空想罢了……(
淩空飞雪)
前一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后一篇: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