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译文】
江上,带着寒意的水波淡淡地浮荡着;空中,雪白的鸟儿从天边悠悠地飞下。
【出典】 元朝 元好问
《颖亭留别》
注:
1、
《颖亭留别》 元好问
故人重分携,
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
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
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
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
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
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
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
平林淡如画。
2、注释:
颍亭:在今河南登封县颍水边。
故人:老朋友。分携:分手,离别。
临流:临水。驻:停下。
相借:相凭藉。谓浑朦统一。
太素:形成天地万物的素质。元化:万物本源的变化。
九山:指河南西部的轘辕、颍谷、告成、大箕等九山。峥嵘:形容山势高耸险峻。
陵跨:超越,凌驾。此指被雪覆盖。
壶觞:此代指酒。
尘土:指奔走道路。悲咤:悲伤感叹。
平林:平展的树林。
乾坤:乾之象为天,坤之象为地,故以乾坤称天地。
清眺:谓视野开阔,眺望时眼目清爽辽远。
澹澹:在一些版本中亦写作“淡淡”。
3、译文1:
老朋友又一次分别,临水停泊着归途的马车。天地一片清朗,景物浑然一体。北风呼啸,下了三天大雪,万物遵循其自然规律。众山葱郁,高耸入云,冰雪覆盖山峰。寒冷的河水波浪荡漾,白色的飞鸟悠然落下。思归的人儿归心似箭,自然景物却如此从容。对酒当高歌,长途跋涉足以令人悲伤感叹。回望亭中送别的友人,看到平展的树林疏淡如画。
译文2:
老朋友又一次分别,临水停泊着归途的马车。天地一片清朗,景物浑然一体。朔风吹过,大雪三日;就这样吧,生死穷通皆有定,悲欢离合总难免。九座大山郁郁青青、山势险峻、气韵峥嵘、壁立万仞而不可凌辱。清冽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只有微风偶尔掠过时,会在水面上激起淡淡的水纹;身着素羽的鸟儿悠闲自在地在天空中缓缓飞翔,轻轻滑落在长满青草的水渚。我归去的心情如此急迫,自然的景致却是如此闲淡有致。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禁不住把酒临风,吟诗长啸。想起在尘世间的劳碌奔波,远离家乡的漂泊、知交的零落,悲从中来,仰天长叹。恋恋不舍地回头张望,看到朋友们仍旧伫立长亭,但身影已经模糊不清,终于织进了一片漠漠烟林。
4、元好问(音取hào],喜爱之意,名与字义同),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元好问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诗人以寒波白鸟的悠闲反衬人事之仓猝。“寒波”二句寄托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他希望自己也化作寒波、白鸟,融入那画面中去。这意境中也有诗人自我的个性。其中“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澹澹”在一些版本中亦写作“淡淡”)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被借作无我之境的例子。
5、这是首离别诗,诗人就眼前景物一一道来,而将离别的情思随句生发,构思窅妙,十步九折,愈折而意愈深,味愈隽,有很明显的学习陶渊明诗的痕迹。“寒波”二句,纯用白描手法,格高景清,闲淡有味,似不经意,却把自己对自然的感受与对人世的感悟包括一尽,与前数句的雄健悲凉形成明显对比,表现宽广超然的的胸怀,流贯冲然淡远的襟度,读后使人觉得诗人与景俱化。
6、《颍亭留别》是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用清秀的笔触描写了颍亭四周的如画景色,抒发了对于安定闲适生活的渴想,同时,也流露了对自己奔波于乱世的深沉感叹。诗歌读来古朴清淳而又幽深曲折,耐人寻味。
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年),元好问由登封赴昆阳、阳翟(今河南禹州)。临行,友人在颍亭送行,元好问写下这首诗留别。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与故人的分离,总是让多愁善感的诗人黯然神伤。山长水远,生死契阔,不知何时方能相见。诗人走走停停、频频回首,最后索性下了马车,与朋友临水而坐,把酒共饮。起句点明别离的主题,“重分携”、“驻归驾”,表现了和友人依依惜别的深重情意,奠定了整首诗浓厚的情感氛围。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这里不是孤立地描写景物,而是借此表现诗人的情感活动。这里一切安详静谧,放眼望去,天长水阔、无涯无际;自然界万物自由生长、生生不息、此消彼长。此联描画远景,意境阔大明朗,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笔端,纳浩浩江流于眼底,为整首诗渲染出了一个江流邈远,山色苍茫的氛围。着墨极淡,开阔空白、疏可走马,却给人以伟丽雄奇之感,深得国画淡处着色而气韵生动之三昧。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诗人在这里表明万物相互凭借、相互统一的关系。朔风吹过,会有大雪三日;形成天地的要素掌握着天地万物本原的发展变化。陈子昂《感遇》有句:“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遗山由此悟到凡事都有典定数,于是他开解朋友并宽慰自己:就这样吧,生死穷通皆有定,悲欢离合总难免。此时诗人的心境已渐渐从离别的伤怀中解脱出来,变得目光开阔,心明朗。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九座大山郁郁青青、山势险峻、气韵峥嵘、壁立万仞而不可凌辱。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一幅清刚雄健、格调高远的图画,使远归和送别之人心胸为之一廓。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上联气势雄健,此联舒缓柔和,形成鲜明对比。清冽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只有微风偶尔掠过时,会在水面上激起淡淡的水纹;身着素羽的鸟儿悠闲自在地在天空中缓缓飞翔,轻轻滑落在长满青草的水渚。“寒波”和“白鸟”,“淡淡”和“悠悠”,“起”和“下”,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将“寒波”和“白鸟”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情感。“淡淡”、“悠悠”两个叠字的运用,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江水的平静和鸟儿的从容;而“寒”和“白”则用淡墨着色,留出大量的飞白,简笔勾勒出了一幅冲淡平和、宁静闲雅的幽美意境。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之情。一是体现诗人面对大自然的美丽景致,不由得心胸豁然开朗、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诗人的寄托。既然社会如此动荡不安,还不如退而临水,过一种安详宁静的生活。此联不是泛泛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堪称千古绝唱。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自然的景致是如此闲淡有致,而诗人归去的心情,却是急迫的。用自然物态的悠闲自在、从容不迫,来衬托诗人的似箭归心,有着强烈的艺术效果。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前人常用“壶觞”来表示饮酒闲适的生活。如陶潜《归去来辞》:“引壶觞以自酌。”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禁不住把酒临风,吟诗长啸。这是历代文人诗酒生涯的理想生活图景:置醇酒一斛,约朋友两三,觅美景一处,流觞曲水,吟诗唱和……这是何等的潇洒,何等的飘逸。然而,诗人的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中来: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想起在尘世间的劳碌奔波,远离家乡的漂泊、知交的零落,诗人不由得悲从中来,仰天长叹。
“回首亭中人,平林澹如画”,进一步描写归途的景色。长亭相送,终有一别,诗人与朋友洒泪告别,登上了漫长的赴任之路。当辚辚的马车渐行渐远之时,诗人恋恋不舍地回头张望,看到朋友们仍旧伫立长亭,但身影已经模糊不清,终于织进了一片漠漠烟林……此情此景,宛如一幅澹远清隽的小画,韵味深长。此联境界恬淡,气韵生动,颇有王维诗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神韵和陶潜清新明丽的美感。
这首与众不同的留别诗,没有将笔墨花在写离情别绪上,恰恰相反,它表现的是对这种情绪的超脱,通过大段的写景它表现出一种人生的解脱,对心灵超脱境界的向往,否则就难以理解这首诗,特别是诗中的景物描写的深意。全诗由交代离别折向眺望之景,又回到抒发感慨,最后复归为“无我之境”的超然,跌宕有致,而“怀归”二句实乃点题之笔,不可放过。作为五古,这首诗也体现出元好问的诗风。
名家点评
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当代学者姚乃文:“这首诗意境闲适淡远,风格古朴清淳,情致曲折幽深,造语含蓄巧妙,韵味耐人寻绎。”
7、仿佛眼前有一幅宋元时期的山水画。画面已经泛黄,峥嵘的远山和烟波浩渺的白水,古道西风瘦马,两个依依惜别的宦游人,“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诗如画,画如诗,透出浓厚的金元时代气息。
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无论诗词,绘画,雕塑,建筑都有各自时代的特色,从这首诗里的确能品味得出。元代的诗歌总有一种繁华落尽的萧瑟感。似乎是灿烂的烟花熄灭后的寂寞,又像是秋叶落尽后的一声叹息。而在他之前的唐诗宋词,正是那灿烂的烟花,繁茂的大树。
第一次读这首诗就被深深感动了,表面看古拙的语言包含了无尽的情意,作者一味写景,并不关注自己的内心,但就如“痛者不言痛”一样,那语言里,那清景中透出了更加摄人的威力。
最后。许多人都喜欢其中两句:“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我也很喜欢。但我最欣赏的还是最末的一句“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让人久久回味。让人莫名的流泪。
8、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王国维
《人间词话》)
译文:有有我的境界,有无我的境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的境界。有我的境界,从我的眼光来观察事物,所以事物都带上了我的色彩;无我的境界,从事物本身来观察事物,所以分不清什么是我,什么是事物。古代人作词,摹写有我的境界的占多数,但是并不是不能够摹写无我的境界,这在于豪杰们能够自我培养而已。
评析: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境界分类中十分重要的一组,侧重于由观物方式的不同而带来的境界差异。所谓有我之境,强调观物过程中的诗人主体意识,并将这种主体意识投射、浸染到被观察的事物中去,使原本客观的事物带上明显的主观色彩,从而使诗人与被观之物之间形成一种强势与弱势的关系;所谓无我之境,即侧重寻求诗人与被观察事物之间的本然契合,在弱化诗人的主体意识的同时,强化物性的自然呈现,从而使诗人与物性之间形成一种均势。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都是从物我关系而言的,并非是“有我”与“无我”的绝对有无之分,因为无论何种观物方式,“我”始终是存在的,无“我”便无法展开真正的观物活动了。但观物过程中,“我性”与“物性”之间的强弱关系确实存在着不同,王国维的分类是以深厚的创作为基础的。
无我之境中的主体意识仍是存在的,只是不对外物发生支配性的作用而已,所以此时之“我”几乎等同于一“物”,故“我”观“物”,“物”亦观“我”,彼此是一种互观的状态。王国维举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诗句来作为无我之境的典范,即意在说明悠然采菊的陶渊明与南山之间是互相映衬、彼此点缀的关系;而在澹澹寒波与悠悠白鸟的背后,同样立着的是一个与此情景宛然一体的观物者。在这样的一种境界中,物我之间没有矛盾,不形成对立,强弱关系淡漠了,物性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有我之境中的主体意识十分突出,王国维虽然没有对主体意识的具体内涵作出说明,但从他所举的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和秦观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词句来看,明显是侧重于悲情的表达了。欧阳修词句中人与花的矛盾,秦观词句中人与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的矛盾,都尖锐地存在着。所以词中的意象无不渗透着词人的情绪,或者说词人的情绪完全洒照在这些组合意象之中。词人的情绪覆盖了物之质性。
王国维不仅区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不同,同时也隐含着两境的高下之分。有我之境乃多数人可为,而无我之境则有待于“豪杰之士”的“自树立”。盖观物方式的不同根源于诗人胸襟、眼界的不同,如何在弱化“我性”的前提之下,将“物性”最大程度、更为本质地发掘出来,从而更深刻地表现普适之性,这是王国维悬格甚高的一个创作理想。从话语和内涵上来考察,王国维对于两种观物方式的区分应该是受到了宋代邵雍的影响,而无我之境更是明显带有庄子“丧我”、“忘我”的思想痕迹。
9、诗词的激情源于作者主观世界的感受,而诗词的境界则是作者观察客观世界立足的高度。激情的产生,与作者的阅历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而境界的形成,则与作者的阅历密切相关。所以王国维先生说:“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细加品味,信哉斯言。纵观古今诗词大家的经典之作,我们不难发现,诗词的完美境界是“情”与“景”之境界浑然天成的自然融合。按诗词境界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理想写意的“造境”和求真务实的“写境”。前者如“飞流直泻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后者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按诗词境界的行为主体,可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前者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后者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王国维对诗词的激情和境界的见解是:“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10、生于杭州,长于杭州,看月,自然得去西湖边,有词云:“放棹西湖月满衣,千山晕碧秋烟微。二更水鸟不知宿,还向望湖亭上飞。”一路踏月,一地清辉,清风徐来,水波微兴,天上水中,姗姗可爱。更有苏白二堤、三潭静波,晓风明月,于是神思缥缈,愈想愈远,一阵鸥鹭齐鸣,“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一时便忘了自己是谁。
11、深秋的晨,“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此情此景,易让人淡出,为什么我心仍达不到至净的虚空?
12、“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自然,“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也是自然;“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是自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是自然。“空山新雨,悠然南山,天心月圆,春华枝满”,只有自然的东西才是最充实,最具生命力的。
13、老歌最宜一个人的晚上来听,相对封闭的时空,相对私密的感情,潮汐般地鼓荡心灵。当那简单的旋律、烂熟的歌词、亲切的声音,慢慢犁开心中落叶积埋尘封日久的土地,裸露的记忆新鲜湿润,散发出教人心酸的气息。是呵,五年十年二十年,我们间隔的距离太长太久了!当老歌以翩然一蝶的姿态,陡然扑进年久月深的窗口,带着令人目炫的色彩与阳光,舞动诡谲怪诞的裙裾,不禁让我颓然跌坐,寂然神凝。这只蝶乘着音乐,运翅如风,是早年虫豸的魂魄来寻她的前世今生了。或是来圆一个梦,或是来证一段缘,或是来践一个诺,就像古往今来一切美好的传说那样,具有超自然的神奇力量,她们以轻盈舞姿来诠释关于爱的真谛。
回忆中,人老得比时间更快。回溯的旅程总是那么逍魂,几匹老马踉跄地踩着谙熟的节奏,驮着少年才有的旧式惆怅,一路上看两边的风景看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体味早已远遁的田园牧歌式的清静无为。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故人的面庞依然稚气,笑容依然单纯,语调依然轻柔,连目光也不减的烫人温度,更有那想了做不到的事、受过说不出的苦,以及风狂雨骤始终无法破堤的泪和笑。全在呀,物象感觉如许鲜妍炯炯,仿佛没有受过时间无情的淘洗。面对昔日的遗存,我如骤然掘得宝藏的乞儿一般地憨憨而痴、傻傻而笑。回归的感觉容易使人变薄变脆,只合“白鸟悠悠下,寒波淡淡起”的轻拿轻放。人在旅途,有时无用比有用、无心比有心更能体味生命的快乐与美好,一任时光空空流淌,思绪泛滥,感情成灾。
岁月倥偬,人事恍惚。也许,一些人已不再见,一些事已记不起,一些书已不再读,一些路已不再走,但是,我们还有曾经共听共唱共醉共泪的歌,音乐响起之际,心灵仿佛春风抚摸下的冰雪大地,使一切断而续、沉而出、失而复、空而实、死而生、无而有,一而三,三而万乃至无极无际。真的,梦太虚妄,醉太迷乱,唯有老歌辟出的空间实实在在平平坦坦,最宜放飞飘飘洒洒的情感。
岁月如歌歌如酒,寂寞空落时,在深情古老的旋律中一泳,会让你的心更纯情更真!
14、史铁生说: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我知道自己是芸芸众生里的一员,并非与众不同,悟到这一点时我已然奔三。
行旅中爱煞乡村,对于乡村在此就不做描述了,那是一坛陈酿,待日后开封,我可以告诉你我的心绪
白鸟悠悠下,寒波澹澹起。
你说我回来了
其实我们一直没有离开
我不惮我的荒芜
我知道荒芜的背后是一片丰饶的海
15、澹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种境界是我人生的追求;把一盏清茶,望窗外云卷云舒;执一卷书,品书中优雅、哲理;挥笔抒发人生感悟,放怀畅想人间万象。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这样的境界是我的追求;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于人、于我、于心无愧怍,是我的人生向往。
以一点轻墨,借一方白纸,写人生感悟,抒男儿豪情,不也是一种乐趣吗?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即可,谢谢!):
元好问 诗词名句: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元好问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