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关于在青少年学生中加强地域文化教育的建议》的复函

(2015-09-23 15:40:48)
标签:

吴文化

地域文化

校本课程

基础教育

洛社小学

分类: 教育科研

关于《关于在青少年学生中加强地域文化教育的建议》的复函

 

《关于在青少年学生中加强地域文化教育的建议》(锡征函〔201556号),是一个非常有专业意义的建议函,充满着人文关怀。在中小学中加强地域文化教育,有利于富润青少年学生的乡土文化内涵,激发家乡情怀,增强素质教育的“文化之根”意识,全面提升我市素质教育发展水平。

现根据信访人提出的有关建议,就我市开展区域文化教育的历史和现实情况,逐条作一简要回应:

无锡是中华文明开化比较早的地区之一。今年3月在惠山区钱桥发掘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赤墩祭坛及玉器,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崧泽文化遗存;殷商末期,泰伯东奔梅里、立“句吴”国,是先吴文化的核心发祥地之一;战国楚考烈王封春申君黄歇于江东,治芙蓉湖,立无锡塘;无锡县治设于秦始皇时,最早见诸《史记》和《汉书》,西汉高祖五年(前202)无锡立县。

无锡市政府和社会人士历来非常重视区域文化研究,成立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机构。如19955月,无锡市成立吴文化研究会;2009年,江苏省吴越文化研究会在新区成立;20146月,无锡市吴文化教育·学术委员会成立;20156月,无锡市地方教育史研究会成立。除此之外,无锡各市(县)区还成立了很多由民间学者和文史专家为主体的乡贤名人研究会和地方名人望族研究会。

一、关于“编制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地域文化读本”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侯鸿鉴、姚铭盘等编撰《锡金乡土历史》和《锡金乡土地理》等教材,这是中国近代最早出版发行的关于无锡地域文化读本,肇开新文化之声,意义深远,价值非凡,影响相当大。有清以降,无锡地区关于吴文化内核的地域文化研究和实践从未中断过。

1980年代起,无锡市教育局关注地域文化的教育和教学研究,开展相关课程建设及其教材的编写工作。1984年,无锡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专家和教师编写义务教育阶段无锡生物、历史和地理乡土教材,最初油印讲义汇编的教材。

1986年2月,无锡市教育局乡土教材编写组印行《无锡地理》(试用本),投入全市中学使用。《无锡地理》作为正式的教科书,1991年改由无锡市教委教研室和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合编的,在中国地图学社正式出版。2002年改为地理教研员张伟婧主编,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1986年春。无锡市教育局教研室、无锡市历史学会、无锡教育学院历史科联合编写并印行《无锡历史》(试用本),在全市中学使用。1988年,《无锡历史》荣获全国优秀乡土教材评比二等奖,1990年获省优秀乡土教材评比一等奖。经过199319951999年多次增编修订,2000年《无锡历史》(上下),由历史教研员许伟和徐志钧、吴克成重新整理,改为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式出版。

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地域文化教育方兴未艾。“十一五”期间,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申报《以吴文化为内核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主持人黄树生,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课题编号为B-a/2008/02/031,成果丰硕。各学校开发以无锡地域文化为内涵的校本课程,出版了一系列乡土教材。

无锡市后宅中学发掘吴文化翘楚的当代价值,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乡贤先哲对初中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编号为B-b/2009/02/066。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先后编辑出版了《乡贤之光》和《乡贤与美德》两套校本课程,宣传鸿山街道本乡本土的“名人文化”,激励中学生热爱家乡,励志成长。

在地域文化教育方面做得比较好且彰显特色的其他学校还有:无锡市泰伯实验幼儿园的《吴地童谣》和《吴地童戏》等,钱桥中学的《锡韵乡情——无锡是个好地方》,藕塘中心小学的《我们的乐园——走进少年农学院》,清名桥中学的《探究桥文化,传播龙之韵》,江阴市长山中心小学的《日出江花》和《江阴好》等。

二、关于“精心安排课程设置”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教材是学习的案例。无锡市各学校非常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写地域文化内涵的校本教材,乡土教育内容进入课程表,开展校外考察和实践活动。

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体系中,地域文化教育在大部分中小学校作为校本课程选修,在周课表中安排1-2节课时。结合春秋游开展吴文化考察和教育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实践途径。根据在地人文资源,幼儿园设计主题游戏活动,如无锡市泰伯实验幼儿园和旺庄中心幼儿园、宜兴市的张渚中心幼儿园和湖滏中心幼儿园等。

崇安区教育局规定各学校每周五下午“主动发展日”,利用学生社团,创造性地开展地域文化学习活动。

三、关于“推广地方方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要求,“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是基本国策,“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用普通话实施课程,是教师的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教育能力;会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应该是中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学习素养。

无锡话是吴方言系统中一种充满着活力的地方语言,流行于城乡,是本地文化的精髓,内涵极其丰富,其词汇常见于与无锡有渊源的作家作品中,如徐振亚、钱锺书和杨绛等作家的一些文学作品中。早在清中期,《吴敬梓》著《儒林外史》中出现了不少地道的吴语词汇。

2005年,项行整理编著《无锡方言词典》,在时代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此外,还有荣耀祥著《无锡方言四书》和钱祖德整理编写的《乡音》。邬丽雅编写的《江阴方言集》,1999年在古吴轩出版社。

《阿福聊斋》是无锡电视台第一档方言播报的杂志型栏目,用无锡话选播社会新闻和民生关心的问题,并且每期介绍一个典型的无锡话词汇,深受无锡人的喜爱。《洋葱头讲劲头》和《扯扯老空》是另外二档以无锡方言为主的电视节目。

上述这些著作和视屏节目,为中小学开发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在特定的语境中推广无锡话,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蓝本。

事实上,无锡城乡各中小学和幼儿园积极关怀外来民工子女,在积极推广普通话为学校通用语言的前提下,开发以“生活中的无锡话”为学习内容的校本课程,试验中小学融和教育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无锡市金星中学为例,200511月成立红领巾小社团——“喃呢方言社”,200611月开办“无锡方言”校本课程培训班。201310月,校本教材《倷伲无锡人》第一版正式刊印,并荣获省“优秀校本课程”一等奖。全书一共分为说说方言俗语、唱唱民歌锡剧、体味民风民俗等七个单元,全方位地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无锡乡土文化。

无锡市泰伯实验幼儿园开发《吴地童谣》课程,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辅助性园本教材。长安中心幼儿园以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服务成长:“民间故事进幼儿园”教育活动研究》为平台,以民间故事和童谣的形式宣传无锡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明。

四、关于“定期组织各类宣传教育活动”

地域文化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业已成为无锡市中小学教师和家长的共识。然而,无锡市各学校对于地域文化的宣传教育,在思路、内容、策略和形式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现实情势,各市(县)、区教育部门并没有作统一的安排。

大部分学校利用学校文化节开展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教育,如无锡新区各学校利用吴文化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结合每年四月初的“国际吴文化节”,积极开展地域文化教育活动。阳山中学在学校开办“阳山书院”,延续历史文脉,开展初中生国学教育活动。各学校结合社会综合实践活动,鼓励人文类学生社团活动,经常不定期地开展校本特色的地域文化教育活动。如在2015年元旦期间,梅村高中和天一中学国际班的学生拜谒并祭拜泰伯活动。

五、关于“建立地域文化教育试点学校”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地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全面提升中小学素质教育水平,争取在“十三五”期间适当时机,市教育局基教处、宣群处和教科院联合开展地域文化教育试点学校(名称待定)的评比活动。

六、关于“将地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考核教师的内容之一”

地域文化是教师人文素养的主要内涵,结合教师专业发展和中小学素质教育,发掘、整理和宣传地域文化,列为教师进修的内容,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将地域文化知识作为教师考核的基本内容,评选地域文化传播的先进人物。

 

无锡市以吴文化为核心的地域文化建设,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一直受到各大媒体的关注。新世纪以来,《光明日报》、《华东信息日报》、《扬子晚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教育电视台等众多媒体都进行过采访报道。

在今后的地域文化教育研究和课程实践研究中,我市将着力于以校为本的课程建设和文化实践活动,努力引领中小学生热爱无锡,关心乡土的历史和发展,努力争取文化唤醒、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

1.进一步深入理解地域文化的教育意义和发展价值,系统地科学规划地域文化教育,计划在“十三五”发展规划期间开发成体系化的无锡地域文化课程

2.进一步提升课程领导力,借助市教科院有关学科研究员的智慧,成立市地域文化课程管理和指导机构,服务中小学开发具有乡土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

3.进一步发挥吴文化·教育学术委员会的专业引导作用,加强地域文化资源的田野调查和研究,有机整合在地遗产资源和人力资源

4.进一步强化学校和教师的历史使命感,开发和修正地域文化校本课程,要求各中小学必须将无锡地域文化内容引进学校、融入课程,规范课程实施,提升素质教育品质。

 

 

二〇一五年九月二十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