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非生物》案例反思
(2016-06-22 17:57:18)把握自主合作与学习的根本
《生物与非生物》案例反思
七年级科学《生物与非生物》一课,授课教师在本次教学中力图体现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等学习方式,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第一,自主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活跃起来了,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有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第二,强调合作学习,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独立思考,有动态生成,差异互补,协同发展的目标,从而达到有效合作学习目标。第三,提倡“开放式”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如何调控教学过程的“放”与“收”的尺度,如何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有机整合起来?第四,如何把握课堂交流的切入点和利用激励评价杠杆?于是,我便萌发了“重思课堂”的冲动,这种冲动支撑着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去反思和挖掘“自主”、“合作”、“探究”、“开放”教学的根本。下面,简录课堂片断。
2、分组、合作实验
教师将16小组按照教室同桌位置分组。
探究问题1、观察蜗牛是否是生物。
探究问题2、蜗牛的结构。
探究问题3、蜗牛有哪些感觉如视觉、触觉、听觉等等 。师:怎样用实验方法探究蜗牛的感觉?边看实验活动单边先你们自己独立思考一下,然后再小组合作讨论,讨论时要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别人发言时其他人认真倾听。
3、布置任务
案例分析一
1、是否所有的探究问题都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吗?
2、重视自主、开放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忽视吗?
1、分层设计,优化方案,注重实效
限于课堂时间的局限性,教师能灵活处理教材,将土壤是否有有机物的探究放在课外进行。针对不同的探究问题,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由浅入深地逐个提出问题进行探究。事先定性探究土壤有水,采用半开放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思路:提出探究问题——小组合作讨论方案——汇报、评价方案——实验探究——交流与评价实验。再探究土壤中有空气,基本按照以上教学思路,但“小组合作讨论”这个过程改为“学生个体独立思考方案”。此教师非常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通过以上问题生生互动的一番评价以后,学生自己很想标新立异,想通过个人的独立思考设计方案,所以教师将“合作学习”改为“个体思考”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还要关注个体能力的培养,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探究土壤是否有无机盐,教师采用全面开放式的自主探究法。因为教师通过前面二个问题的实验探究,已经在学生中渗透了科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相信学生凭自主学习能力能完成“开放、自主”的探究实验。因此,课堂上要探究问题很多,教师最好将多个问题逐个设计,由浅入深地解决,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发挥和收获,将多个问题一起讨论,往往导致课堂讨论思路混乱,且每个问题的思维深度挖掘不够。
2、还给学生评价的权力 关注互动交往促进动态生成
案列2中探究土壤中有水,对于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提出的7种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将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静静的倾听中学会理解别人的意见和生成新的思维火花,让学生自己去评判设计方案的对错,实验操作上的可行性,以防学生在做实验时走入操作的误区。如把土壤将到一个塑料袋里,放在太阳下晒,如果有小水滴出现在袋壁上,就说明有水,又如在土壤中加些无水硫酸铜,若变蓝说明有水。这些方案,都是教师预期没想到的,正是由于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思想碰撞,思维互补,课堂智慧得以生成。教师也能及时把握学生实验中的亮点和生成点,如学生在操作土壤有水实验时,盖小烧杯的表面皿上放一些水,教师及时抓住这个亮点,问学生为什么放水,回答说为了加快土壤里放出来的水蒸汽的液化,老师为学生思维的创新而喝彩。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们在实验中解决问题,同时在实验中发现问题,使课堂“鲜活”起来。
【提升理念】
从以上案例中看出,教师要在教学中力图体现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开放”学习方式,必须对这些学习方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考,为教师提供一个更加深刻的思维框架,从而真正实现自主合作与开放学习的真正内涵。
1、灵活运用合作学习,避免消极合作
“合作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如当前科学课堂上偏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髦”倾向,不管什么问题都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谈体会,说看法,走入了“重讨论,轻思考”‘“重群体,轻个体”的误区,淹没了学生个体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从这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出要运用合作学习应注意三个性:一是选择性。对于较浅显的问题,靠自己能力能解决的问题,应提供学生个体思考的天地,而不要走入“合作探究”的形式中,如案例2中探究土壤中是否有空气,教师就采用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而当学生讨论时彼此意见不统一或有争议时,或独立进行实验操作有困难时,采用合作学习才有可能有效,如案例2中的探究土壤有水和无机盐。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该探究问题是否一定要合作探究活动才能达成目标。二是方法性。如果在教学中要应用合作学习,教师要考虑合作的内容,合作的形式,合作的时机;你怎样引导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激起学生参与兴趣,提高学生思维深度?如何实施讨论策略?如何去灌输学生间的合作技巧,形成合作认同感等?如案例2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讨论说话音量适当,轮流发言,有序表达等。三是有效性。在活动中教师要将小组合作与个人独立思考结合起来达到优势互补,消除合作学习的形式化、表演化。如案列2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合作以前,先请学生独立思考方案,几分钟后在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如果不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会出现以下现象:有的小组优生搞“一言堂”,其它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思状;有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更有甚者,不让别人插话,全得按我说的办,“老子天下第一”。这样使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只“作”不“合”,也不能挖掘弱势群体在合作交流中的潜能,达不到差异互补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可按这样的步骤:组内成员独立思考→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相同的意见不在重复)→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使每个学生发挥最大的学习潜力。其次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和创设宽松的活动氛围。最后教师要分配均衡的小组任务,指导明确的探究方向和探究方法,通过合理多元的语言评价来提高学生合作的技能与成效。
2、合理调控探究学习的开放度
在教学活动主张“开放、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方式时,要注意避免极端的做法,一是在提出问题后充分地“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去设计方案,完成实验探究,过分突出学生在目前阶段并不具备的能力,而忽略教师的示范主导作用,学生的能力应从教学中逐步培养起来,“创新”并不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应当在其中充当主导作用。如案例1中采用开放学习方式,许多合作小组讨论时,仅仅满足于一种设计方案的研究,不作多种方案的发散性思考,马上就去做实验探究,且在实验过程出现了许多不规范操作,原因在于教师缺乏行之有效的引导。而案例2中教师采用逐层由浅入深设计探究问题,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问题探究,递进式地引导学生进行对问题的分析、评价、修正、完善,至使课堂中出现了许多意外:7种设计方案的生成,实验中具有创意的改进和学生实验中失败,这些都是丰富课堂和拓展学生思维最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探究内容难易程度,确立探究的开放程度,把握好“放”和“收”的尺度,不要盲目过度开放。”
3、把握评价切入点,慎用评价语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交流中要注意课堂评价的二个问题:一是结合科学学科特点,进行有效过程评价。科学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探究式学习,而探究式教学方法是重过程的学习,因此评价参与探究学习的全过程,在重视对提出问题,成果的表达评价同时,也要重视对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施探究、合作交流等探究过程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发现的问题以及后来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甚至是那些被发现却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些才是更有价值的交流素材,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考。如案例2中探究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实验探究中,许多合作小组发现做完过滤实验后,在蒸发皿中未出现细小的白色固体,而看到一些黄色固体,教师针对这个情景马上进行交流,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是什么原因?怎样操作才好呢等一系列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而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才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精神内涵,因此课堂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这才是教师评价的切入点和重点。第二教师慎用评价语言。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交流实验方案时,教师对这些交流予以客观的评价,既要赏识鼓励,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如案例1中各个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方案时,教师都微笑地说:“好”“真不错”这一句句权威性的断言,使得很多将要发言的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实验方案,不敢说出与众不同的方案或者就说和他们一样,这样就错过了许多学生新生成的思维火花。究其原因,教师还是按照自己“预设教案”在作怪,而忘记了科学探究课的根本——动态生成,只是借助学生的嘴巴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忘记了应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修正、最后完善的过程。应让这些语言回荡在科学课堂上:“这种方案给了你们哪些启示”“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为什么失败了,如何分析实验现象”“你的想法好,还有没有更好的呢”。
总之,科学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去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通过方法的获得去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教师在探究式学习中开展“合作、自主、开放”的学习方式,不能流于形式,而要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把握它们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