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7年上海普陀区高三二模作文题及佳作

(2017-05-30 15:27:02)
分类: 学生作品

作文题目(2017年上海普陀区高三二模题)

     人们常说,学习的意义是提升自我。而也有人说,博学者未必有见识,读书多也不一定使人更高尚,学那么多有何意义呢?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读】

   材料的中心话题是“学习的意义”。

   第一句话是正面阐释学习的意义:提升自我。需要注意的是,学习未必必定能提升自我,学习提升自我需要条件,步入误区则不能产生提升自我的意义。“提升自我”,既包括物化知识技能层面,更包括精神品质层面。

   第二句话则是从“也有人说”的角度提出对学习意义的质疑:博学者未必有见识、读书多不一定使人更高尚。博学、读书多都属于学习的范畴。提出学习层面的博学、读书多如果步入误区就会消解学习对人的内在精神的积极影响。“见识”属于认知判断层面;“高尚”属于精神道德层面。第二句话道出博学、读书本身并不会对人产生积极意义,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思考体悟、将所学转换成自己内在能力、思想、品质,从而提升生命自我,才能产生积极意义。

   整则材料其实在讨论“学习与人”或者说“学习对人的意义”这一话题。学生可以从教育角度切入,但如果脱离“学习的意义”视为偏题。学生行文立意,如果能围绕“学习的意义”,就视为切题。既可以侧重前一句,也可以侧重后一句。但一类卷作文(63及以上)应围绕“学习的意义”,整体把握前后两句话。

【优秀作文】

注:以下作文为上海考生所作,请重点分析其说理。

学习的意义

   人们常说学习的意义是提升自我,可是也有人认为博学者未必有见识,读书多的人也未必更高尚,所以学那么多意义何在?

   我认为,“学习”这一抽象名词背后其实有几层更具象也更深刻的含义。我们可以把“学习”分成几个阶段——首先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博览群书,成为一个读书多的博学之人;其次是“读万卷书”之后的“行万里路”,如果是一个只会埋首于学习的人,必定只能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书呆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将自己读书、行路之后的所知所见转化为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将外界的知识体验内化为自身涵养的成长过程。

   博学者未必有见识、读书多未必更高尚——确实如此,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学习的意义——因为这类人根本就没有完成“内化”的学习。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汲汲于书本的学习、考取了状元而成为了公认的博学者,但其实却从未领悟到学习的真谛。出自书香名门的龚橙,也就是著名的龚自珍的儿子,虽然自幼聪颖,饱览藏书,学问浩博,但他在庚子国难中主动结识外国公使,为英法联军带路去火烧圆明园,不仅毫无我们所认为的学者身上的高尚气节,甚至沦为历史上的千古罪人。反观近代的大家梁思成,面对美国的威逼利诱无动于衷,他始终致力于战时古建筑保护。同样学识渊博,但这“博学”背后,孰高孰低立显。

   一个人只博学于书本的知识,并不能被称为真正的学者,因为他并未体验学习的意义——像司马迁那样,读过万卷古今史书,行走过千万里路,亲自迈着双足走遍大江南北考证历史,还在《史记》的每一篇中都留下了自己的评价与思考的人,才能被称为真正的学者——我们赞颂司马迁,不仅仅是因为《史记》的价值,更多的是因为他的人格本身。他之所以能死得重于泰山,是因为他将他的所学所见内化为了自己的修养内涵,支持着他忍辱,让他的生比死更有价值。

   学习的意义是提升自我,这句话,是源自孔子的“修身观”。孔子正是将“读书、行路、内化”这三层内涵赋予学习的人,同时,他本人也是一个坚定的践行者。破旧的木车载着他和他的学生,走遍了春秋各国,从北走到南,从古走到今,拨开重重历史的迷雾,径直走向未来。《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一路的情况以及一路对弟子的教诲,同时得以流传下来的,还有学习的意义——突破读书、行路、内化的三层考验,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

   可惜如今的人们总是盲目追求读书数量上的“博学”,遵从旅游文化的肤浅的“行路”,始终难以达到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经历合二为一、内化到个人修养的境界,何谈提升自我、高尚灵魂?何谈学习的意义?

   学习既困难,也并不困难。获取知识与经历固然简单,但我们的追求绝不该是如此浅层的学习。而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则要求我们沉静下来,去体悟、去思考、去运用,才能提升自我、充实灵魂,使品格高尚,要求我们拥有孔子般“木车的激情”,才能找到学习的意义和生命的本真。

请不要放弃,不要质疑,坚定地前行,学习的意义终将在你的生命旅程中得以永恒。

学 而 立 足

   人们常说:学习为了提升自我。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博学未必有见识,学习那么多也许并没有意义。

   这两种观点看似针锋相对,实则并非对立。“学习能提升自我”此言固然不谬。荀子曾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直接指出了博学是使人充满智慧,做事避免过错的条件之一。然而仅仅“博学”真的能使人成为“君子”吗?恐怕不然。

   其实从荀子的观点中也可看出端倪,除了博学之外,每天参照“圣人”的标准来反省、审视自己,才能真正提升自我。事实上,这正是强调将书本上“教条”式的知识有机融入一个人的行为中并逐渐成为习惯,是“知行合一”的最佳诠释:不将自己置身于知识之外,而是将所学所思潜移默化地从外界渗透进自己的灵魂,从而使自己变得高尚。

   有人担心博学者未必有见识,其实这种“忧虑”很大程度来源于现代社会中学习模式与社会进程、人类文明的脱节与剥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便是这种“剥离”的明证。若只注重诸如应试、求职等功利性的学习而不能放眼于世界、将世间寒暄冷暖与所学所知相互映证从而建立起自己独一无二的思维方式,这样的人即便再“博学”也最多只是一个如机器般的存储设备,没有立足于社会实际以及人类文明现状的“泛泛学习”显然是没有根本意义的。

   那么,如何使“博学”者真正地“有见识”,使多读书与“高尚”划等号呢?关键在于对学习树立正确的态度。有人曾说“我把读书当成一次旅行,这样回来的时候便不会依然固我”。旅行,是人在客体世界中的一次“实践”,是将个体完全置身于外部世界的一个契机。将读书视为旅行,能使人更真切地感受客体世界中的“山川人文”,使人亲眼见证那些曾经只在文字或图片中被描述的“胜景”,能使每个个体与所处的团体,社会乃至世界连缀成一个整体,真正地提升自我,立足于纷繁的现实世界中。

   虽然,“学那么多有何意义”的质疑常常不绝于耳,一方面是担心低质量的学习模式难以真正改变人的灵魂,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学习重要性的忽视。但我仍想强调,尤其在高科技泛滥的现代社会中,学习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和价值。虽然现代化设备很大程度方便了人们的学习方式,甚至逐渐取代了原本的记忆、思考这些人类独一无二的职能。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主动学习——莫让书本或机器设备中的“死知识”限制我们激活它们并将它们服务于现实生活的步伐。

   我想,唯有知行合一,将知识与实践相融,并在科技的“大潮”中主动“掌舵”,积极进取,方能使学习真正让人立足!

学习有道,意深惠甚也

  人们常说,学问的意义是提升自我。也有人说,博学者未必有见识,读书多也不一定使人高尚。由此观之,学习意义发人深思。

  学习是人掌握未知事物的行为。诚然,世人公认:学习的意义是提升自我。《治学》认为:“人之初载,其蒙未见。犹宝珠之置于暗室,其华为昏黯所蔽。而学习则若白日。”在明亮的日光照耀下,宝珠方可闪耀于心。故而学习使人广博明达,知明而行无过矣;学习更使人高尚为贤,存心济物。由是则生命个体得以跃迁。

  然,也有人说,博学者未必有见识,读书多也不一定使人更高尚。是言也,发人深思。推究其根因,在于个人于社会的双重影响。就个人而言,人若博学,则其所了解掌握的事物的数量则泛泛若海,见识何以不广?其一,实为人之博者非合乎道也。人可博于谋事逐利之术,然而他所博学者非合乎至理之道,因而若论及道法,则其目为之蔽,见识浅矣。其二,人之术业有专攻,博学者固而可知万法,然同样有所侧重,若问博学若钱锺书者以经济利害,恐其见识也未博也。其三,纵使人之所识广之至而合乎道,其学后亦能析其理乎?学而不析者,其所学者非为己有,始终止于“知识”,不能运用。因而见识浅矣。

  那么,读书多者为何也未必使人高尚呢?其在于个人心不地道也。黄山谷曾言:“人不读书,则凡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读书的前提是心术端正,则可通过汲取书中思想来提升自我,使人更加高尚。

  就社会而言,当今之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欣荣,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之所学也渐益广矣,人之可读之书丰矣。加以社会风气开放,一个文化多元,思潮涌动的社会悄然而至。可惜的是,今人的确广博,然而广博带来的是“生趣”的泛化道理,真正富于力度的至理以其艰涩难明,如《时间简史》这般,仅作“门面”高束而置,弃之不用。更可悲的是,在群思的涌动下,个人之所学所思正为群所左右,“博学者的见识”以群来界定。阅读“群之思想”多者的“高尚”被群所认为的“高尚”代替。因而人渐失其本心,与“提身自我”渐行渐远。再加之资本大潮冲击着传统的儒家文明,人失其本心,功利性阅读喧出于耳,被社会广泛接受,因而学习只用来成为提升“物质”上的自我,提升精神上的“自我”则式微矣。何来“高尚,有见识”之说?

  由是观之,我们应学习有道。一来慎择学习对象;二来学习的同时对其加以思量分析,变“知识”为技能,化文字为思想;三来应端正本心;四来不在意他人,群的看法,坚守自己,从而在“黑夜”里也能够“健步如飞”。

  一言以蔽之,学习有道,意深惠甚也。提升自我精神,丰富人格进而泽己泽物,存心济物终将是学习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