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徐飞《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

(2017-05-18 21:45:49)
分类: 书影漫谈

最是书香能致远

——读徐飞《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

福建省惠安县惠安高级中学   张家鸿

 

世人认为自己俗气横生,与风雅的读书之事隔绝太远,这种对立意识的存在兴许也是不读书的原因之一。然而,在徐飞看来,读书是一件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件事,也许风雅却不必自诩风雅,也许重要却不必自视甚高。他说:“一个气象万千的读书人,不拘泥于个人习见,不执著于一己私念,而是将生命打开,向一本本好书打开,向丰富多彩的生活打开,善于吞吐吸纳,如此才有一种开阔的气度。”徐飞的意思是说,阅读是走向一本本书,走向一个个精神花园,然而归根到底是为了走向周遭的生活。一心只读“圣贤书”,为的就是两耳可闻窗外事。

在徐飞的《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中读到这样掷地有声又鲜活可感的文字,我对于这一趟阅读之旅有了更加辽阔更加壮丽的期待。在徐飞笔下,读书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它是一群人的事业;读书不是关在书斋里的独自吟咏,而是一种可以存在的交往方式。不过,在这个阅读荒漠化的社会里,读着固然很好,不读也不必口诛笔伐。读与不读只是个人的选择,不必一味上纲上线。对于每个人不同的选择,旁人唯有尊重而已。这样一来,“读书”这件事也才会在无形中放下它自古以来高高在上的“身段”。是的,读书如吃饭、喝茶、闲聊、运动一般平常,是大千世界中的一个平常举动。“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所谓的“门槛最低”指的就是它的平常。所以,读书才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只消一颗平静的心,一段安静的时间,一本喜爱的书籍,读书就可以在自己的天地里悄然开始了。无须郑重宣布,不必奔走呼号,读书原本就是一桩最私密最自我的行为。

徐飞在针砭社会问题与教育时弊的敏感心绪中,既体现了自家的专业视角,也展示了一个书生教师的胸襟与情怀。徐飞虽然不为教育教学的视野所局限,却每每在评书论书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返回教育的第一现场,把喜欢的一本本好书与教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奥地利著名精神哲学家弗兰克的《活出意义来》被视为哲学或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徐飞认为其超越性视角正是需要教育者借鉴的,他说:“教育者要对培养对象怀着真诚的美好期待。唯有内心怀有最深厚爱意的人,才配做优秀的教育者。”不独品读《活出意义来》时如此,在赏读《哲学与人生》、《歌德谈话录》、《金蔷薇》、《富兰克林自传》等书时也是如此。

通读全书,我再次深刻地意识到教师自身修为的提升,应该是一个日积月累,以至于终生必孜孜不倦地实践的人生“课题”。这个“课题”不必申请,无需立项,更不必有其他的成员,可能也不必其他的手段,首当其冲的就是教师自觉地拿起一本书,在岁月的变迁中保持书生的本色,如陆游在《题老学庵壁》中所写的“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即可。徐飞的这本《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是一本鼓励教师见贤思齐的书,是一本催人向上的书,也是一本传递缕缕书香的书。

徐飞因热爱阅读而得来的感悟,对读者启悟多多。他说:“现代人更要去过一种简朴生活,东西用到坏为止,不拥有不需要的东西。人只是匆匆过客,在生命的尽头衡量你的不是物的多少,而是心的广狭、灵的重轻。”当下社会中,拥有金钱权力名利越多者,越受人尊敬,这恰恰地暴露出了整个社会强烈浓厚的功利心。现代人唯有懂得为自己的身心松绑,卸去不必要不需要的枷锁,才能够轻车简从地行走在人生之路上,也才能距离真正的幸福与纯粹的快乐更近一步。徐飞在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中亲近灵魂的芳香,在安徒生即将重新踏上流浪之旅的时候,“全维罗纳响彻着晚祷的钟声”。这钟声,是“温柔再次问候了浮生”,好一个“问候”,这个词简直用得如有神助。他还说,这钟声启示着我们去领悟耶稣受难的意义,伟大的爱总是伴随着无法言说的忧伤。

在阅读的进程里,我一直在琢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像徐飞这样的语文教师,会给学生带来怎样深远的影响呢?我未听过徐飞的课,我也没与徐飞的学生交流过,但是我最起码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是徐飞的学生,我会喜欢这样的语文课,每节课前我都会有所期待,每节课后我都会有所回味。因为徐飞在课堂上打开的不仅仅是一个考试的狭窄天空,而是打开一个与品德、性情、意志、梦想有关的精神天空。从对于学生的影响这个角度来讲,语文老师具有其他学科的老师比不上的榜样与引领作用,因为语文学科是人文情怀最为浓厚的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要求教师在讲台上必须人身在场,更要人格在场,意志在场,性情在场,精神在场。养成主动读书的习惯,就是让语文老师做到逐渐在场并发挥榜样与引领作用的必经之路。徐飞说:“为学生读书,其实是在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为自己读书,可以不断更新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间接地起到为学生服务的作用。”读书对教师来说,是一举两得之美事。徐飞还说:“语文老师应该读一点杂书,因为读杂书能帮助你一步步去除遮蔽,让自己变得更完整——而一个完整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我看来,所谓的“完整”,就是为师之余,所扮演的为人角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既要扮演好“经师”这个角色,更要扮演好“人师”的角色。在古人的为师之道里,问学与做人是原本就是交织融合于一个真正的师者身上的。因此韩愈才会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何为“道”?何为“业”?又何为“惑”?岂是知识一言以概之的?

在我看来,徐飞的书里尤其可贵的是他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书之道里,而是就着当下阅读的真实处境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既有针对普通民众的,也有针对一线教师的。针对学生做读书笔记成为“鸡肋”的现状,徐飞介绍了四种读书笔记的类型:品评式、应和式、探究式、延展式。既有概念的分析,也有合理的举例,更有相应的评价,只要用心品读,总能得到或多或少的体会。这是我与徐飞的第一次“相遇”,却是从头至尾处于一种陶陶然醉醺醺的状态。读到一本好书,像是买一场甘之如饴的微醺。微醺才可以保持思绪的正常运转,偶尔地还能在酒精的刺激下在他的字里行间读出别样的风景,是意外之喜。这本书给我的意外之喜,何止一二?为何会有这些接二连三的意外之喜?其根本原因在于徐飞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所以他能走进书里,又能从书里走出。

教育理当是理想主义者的乐园,因为教育本身包孕着远大的理想,饱含着人们对改造现实提升现状的巨大热望,理想主义者徐飞指出,“教师的成长,既有专业水平的提升,更有人格境界的提升”。理想中的教育,是不必局限于课堂之内的,即使学生已经毕业了,只要师生之间尚有交流,教育行为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时段任意一个场合。正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抱持这份信念才是知才是智,才是理想主义者的真本色。

教师就是前人所说的“教书先生”,教书先生教学生读书,自己却不读书,这怎么行呢?然而,这样的情况实为冷冰冰的现实,更可怕的是,诸多年轻或年老的教师却不以为然,得过且过,过一日算一天,已经陷入惯性的职业倦怠中久矣。在盲目化、功利化的教育现实面前,在拒绝读书的心灵现实面前,我实在不敢期待我们能够拥有多么美好的教育未来!不读书的教师,定然培养不出拥有阅读习惯的学生,更别指望学生热爱阅读了。

叶圣陶在《习惯成自然》中说:“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越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叶老还说:“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也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不难想象,这样的人不断增多,社会和国家将达到何等繁荣昌盛的境界。”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当下的教育环境里,我们尽管不可能完全抛却对分数的追求,但是是否也可以在乌云密布的考试天空里,为学生拨开一道缝隙,让一点阳光洒向大地,促成学生阅读习惯的逐渐养成?

徐飞在《后记》里写道:“我一直认为,读书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其实,这是自谦之词,因为在我看来,读书已经成为了徐飞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几可算是徐飞的精神呼吸了。也是他面对荒凉的阅读现状,发出的可以效仿可以学习的可取倡议书。在徐飞的生命里,读书是须臾不可或缺的。这样的教师在讲台上的风采,也会是学生记忆里永恒的一个闪耀片断。因为教师本人的积极进取,也会在学生今后的人生岁月里,依然起到了鲜活醒目的激励鼓舞作用。徐飞认为,“只有在不断的阅读中,才能找到回家的路径”。这个“家”是安放灵魂的地方,它对于包括学生与教师在内的所有渴求精神安宁、内心幸福的人来说,都是最为重要的。

(发表于《江西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