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文言文的教学价值点
(2017-03-05 15:01:22)分类: 语文寻思 |
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17年第3期
找准文言文的教学价值点
徐 飞
在文言文教学中,找准文本中最有价值的教学点,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文言文一体多面,蕴含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这些方面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协调、融合、共生的关系。找准文言文的教学价值点,需要教师从这些方面进行系统性思考并加以整合。曾艳娟老师的《梵天寺木塔》教学设计抓住了这篇文本的教学价值点,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一、重视“言文共生”
当前,文言文教学中有“言”无“文”、“言”“文”割裂的问题比较严重。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在于文章中有较多的语言障碍。那么,教授文言时可运用一定的策略带领学生扫除“言”的障碍,以达到文意的贯通。同时,文言文还是作为文章出现的,可以通过“硬读”的方式大致了解文意,进而凭借文意推断某些难懂字词的含义,把对“言”的理解放在学生建构文意的过程中,以言读文,因文解言,实现“言”与“文”的互动共生。
这节课,曾老师在教学“钱帅登之,患其塔动”中的“患”字时,要求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患”解释为“嫌”好还是“担心”好。学生就要联系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这就是“因文解言”。对“布瓦”的“布”的理解,则借助了“排兵布阵”这个成语加以印证,“布”解释为“铺”。以言读文,学生对“布瓦”的理解就到位了。在此基础上,曾老师提炼出两种文言文阅读方法——语境推断和词语印证。
透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看出曾老师对文言知识教学的定位是准确的,文言文教学不是让学生死记文言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文言知识的学习读懂文言文并形成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文言知识的学习应放在整体阅读中,结合语境学习,因文解言。同时,有意识地将文本中的文言字词同学生以往接触过的其他文言知识作对照,尤其是同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进行参照,通过对关键字的理解,把对“言”的正确理解作为深度把握文章意义的阶梯。言文共生,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策略,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价值追求。
二、重视“章法考究处”
王荣生说:“文言文阅读的要点,是集中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所言志,所载道’。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①“章法”其实就是行文结构、选材剪裁之类。作者选择怎样的章法形式,与他所想传达的“志”和“道”是相对应的。而要辨明章法特点,必须结合体式来考虑。
《梵天寺木塔》选自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篇笔记体作品。沈括不仅是科学家,还是文学家,他的《梵天寺木塔》虽然篇幅短小,但人物形象鲜明,叙事有波澜。为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梵天寺木塔》的章法之美,曾老师巧妙地运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要求学生将本文与吴臣任的《十国春秋》进行比较。这两篇短文所记之事大略相同,而选材与笔法略有差异,让学生在比较中更多地把握笔记体作品的记事特点。在比较阅读中,“章法考究处”得到了凸显。
三、重视“炼字炼句处 ”
“章法考究处”侧重于文章的角度,而“炼字炼句处”则侧重于文学的角度。文言文言简意丰,炼字炼句处有着丰富的意蕴。引导学生品味炼字炼句处的丰厚意蕴,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敏感度,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因此,炼字炼句处的品味,也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之一。
曾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炼字炼句处,举一例来说明。她发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便实钉之,则不动矣。”这句话中的语气词值得揣摩,便将语气词去掉,变成“易,但逐层布板,便实钉之,不动。”让学生对比朗读,从而使学生发现语气词背后喻皓的轻松自如和胸有成竹。文言文教学的价值之一,就是像曾老师这样引导学生从看似寻常的词句里读出不寻常的意味来。
文言文教学的价值还体现在文化层面,“渗透文化”也应该成为文言文教学的价值追求。曾老师在合适的时机引出沈括及《梦溪笔谈》的介绍,激发学生对古代工匠技艺的敬佩和阅读《梦溪笔谈》一书的兴趣,这些地方都渗透了文化意味。
总而言之,这节课追求文言、文章、文学与文化等多重价值,曾老师力求让这四者交融共生,实现价值最大化。当然,白璧微瑕,需要指出的是,这节课在“言”与“文”的关联整合方面可以做得更充足些,课堂气脉可以更通畅些。
①童志斌编《文言文教学教什么》第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2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