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祝福》课例品读(发表于《语文建设》2016年第10期)
(2016-10-01 15:17:31)分类: 课堂视角 |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教阅读
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在全国鲁迅作品教学研讨会上,肖培东老师执教的《祝福》一课好评多多。的确,这节课无论就教学设计、课堂推进还是现场生成而言,均可圈可点,有很多值得学习揣摩的地方。你可以将这节课作为长文短教的经典课例来研读,你可以思考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与选择,你也可以鉴赏课堂教学切入的艺术,你还可以美美地欣赏培东老师的课堂情味与美感……总之,这节课无疑会成为一节经典课例。我在现场观摩后,又将这节课的实录翻读多遍,一个鲜明的感受是:这节课的最大魅力在于,老师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教阅读。
一、从学习起点出发
从大的方面来说,一节好课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设计,二是教学实施。精彩独到的教学设计一定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潜心阅读与独特发现。培东老师此前曾执教过《祝福》,且有不错的教学思路,但他不满足于此,而想另辟蹊径,创造更多的精彩。他将文本反复研读,他的目光在字里行间穿梭停留,甚至连一个标点也不肯轻易放过。培东老师研读文本简直就是“敲骨吸髓”,他从不照搬他人的解读成果,而总是自己细细品咂,非读出自己的感受与发现不可。培东老师写过不少描述他备课过程的文章,包括《祝福》一文的备课经历。读这些文章,你会发现,他备课总要经历激烈的挣扎与毁灭,他不甘沿袭既往,甚至想极力逃避自己。在一番痛苦而迷人的淬炼后,总会“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灵感如天赐般降临,一节好课的模样在他心中逐渐变得清晰。
但再巧妙独到的教学设计,如果不能灵活实施,或者教师心中只有设计而没有学生,课堂就会僵死,不能“活”起来。培东老师的课堂总能“活”起来,因为他心中有法,目中有“人”,他总能贴着学生去教。苏轼曰:“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此而已矣。”(《文说》)培东的课堂也是如此,教师如水,学生如平地或山石,水总是贴着平地、山石匍匐前行。
上课后,培东老师先问学生一个问题:“《祝福》这篇小说近万字,你都读出了什么?”看似轻轻一问,实则大有学问。这是投石问路、以石探水,让学生交流初读体会,实则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阅读基础和学习起点。南菁高中的学生果真厉害,他们的回答往往一针见血,直奔主题,但培东老师也清醒地认识到,强于思辨说理,也有可能失之阅读浮躁,对小说情节和细微处的关注不够。于是,培东老师在课上就引导学生更多地往小说细处去读。
这节课最让人难忘的是,在交流了初读体会后,培东老师让学生安安静静地将这篇近万字的小说再读一遍,花了将近15分钟时间。这是一个很大胆也很智慧的安排,对于公开课而言,15分钟的默读会使气氛变得沉闷,且留给老师发挥的时间已经很少了,但这15分钟后的学生发言让我们懂得,没有深潜就没有爆发,离开学生的自读体验就没有真正的语文学习。回到学生的学习起点,培东老师用自己的课堂将这一常识演绎得如此生动。
二、依据阅读规律而教
站在学生立场上教阅读,意味着要按学生的阅读特点、阅读规律来教。钱梦龙老师说:“我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他还说:“在我的心目中,语文课就是教读课。‘教读’,就是教学生读书并使之达到‘不需要教’的最终目的。”作为钱老的得意弟子,培东老师对此肯定也深以为然。他在课堂上由扶到放,“有预谋地摆脱学生”,逐步提升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阅读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整体感知到局部赏析的过程。培东老师《祝福》的教学同他其他课的教学一样,环节清简,让学生拾级而上。主要环节有三个:说说祥林嫂的经历——赏析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寻找《祝福》里更多的不多余的“眼睛”。
用简要的语言说说祥林嫂的经历,这是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对小说主要人物有一个整体感知。我们发现,很多老师上课常常会跳过这一环节,认为这一环节不会出彩,但如果没有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下面的局部赏析就会变得零碎松散。在整体感知了祥林嫂的经历后,培东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祥林嫂的眼睛,让学生按顺序从文中找到有关祥林嫂眼睛描写的词句,进而让学生思考,通过这些眼睛的描写,读出了什么?这一环节展开得比较充分,而这里的“扶”正是为后面的“放”作准备。赏析了眼睛描写之后,培东老师引用契诃夫的一句话:“在小说里不要有多余的东西。这就如同在战舰甲板上一样:那儿多余的东西是一样也没有的。”反复写眼睛,显然不是多余的,那么小说中还有没有哪些不是多余的东西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
阅读就是要读出关键词句的言下之义。阅读能力的差异其实就是语感的差异,善读者往往能读出词句下面的丰富意蕴,而语文教师教阅读,就是要培养学生这种敏锐的语感。孙绍振先生说:“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但在培东老师的课堂上,丰富的语义不是由老师讲出,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表达。第二环节“赏读眼睛”和第三环节“寻找其他不多余的‘眼睛’”,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而这正是阅读教学的精髓所在。
三、不断调适学习状态
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个体间的学习状态也会相互影响,或促进学习或抑制学习。良好的课堂学习状态,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调动个体的学习情绪。课堂是无法精准预设的,精彩的课堂尤其充满了种种可能性。优秀教师上课前,对课堂的展开与生成往往是“大体须有,具体则无”,一切顺着学生的学习状态而进行。培东老师说,他上课时喜欢看着学生的眼睛。这正是他上课的高明之处,他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反应。但顺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不等于消极顺从,而是要不着痕迹地加以调适。
冷处热之,热处冷之,他深谙状态调适的中庸之道。当学生安安静静地读了近15分钟后,他说:“我建议大家把最后一段一起来读一读,把情绪调一调。”继而他领读起来,沉寂的课堂上顿时书声琅琅,如原本寂静的树林上空霎时腾起一只只鸟雀。当他问“除了眼睛以外,还能从小说里找出哪些不是多余的东西?”,迅速有学生举起了手,但他并不急于让这位学生回答,而是说“慢慢来,我们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的地方,也等更多的同学举手。”因为他知道,迅速举手的同学固然思维活跃,但可能找得还不全面,要让他再静静地去文中寻找,并且等更多的学生去发现。
培东老师还善于挑起矛盾,激发学习动力。在让学生寻找更多的不多余的“眼睛”时,女生可能有些拘谨,站起来发言的都是男生,他说,“现在发现都是男生在发言哦。”“女同学要站起来,祥林嫂是女性,你们用女孩子的眼光来看看那个世界。”在他的“挑拨”下,有女生开始发言了,他不失时机地鼓励:“回答得非常好。你们看,女同学要么不说,一说都是男同学找不到的地方。”当场引来笑声,女同学逐渐放开,发言越来越精彩。他又“煽风点火”:“现在该男同学着急了。”……不知不觉中,连我们听课老师都被带进了课堂深处,“沉醉不知归路”。
培东老师上课,是以审美的态度来欣赏学生,“非常好!”“你怎么这么聪明!”他的赞赏是真诚的,即便学生一时没有回答出来,他也耐心地等待。但他的欣赏与宽容不是无原则的,相反,他对学生发言的品质有着较高的期待。当一个学生发言时说“……并且死了”,培东老师立刻指出:“‘并且死了’,有这么连贯说话的吗?说话表达,一定也要像鲁迅先生写文章一样注意严谨性。”他似乎有着一种语言“洁癖”,并以自己干净的、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品质。
四、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提升
我一直在琢磨,培东老师的课堂看似清清浅浅、慢慢吞吞,但为何清浅中有很深的意蕴、缓慢中有不绝的劲道?为何他的课堂,总能“粘”住学生和听课者?他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带来一些启示:“教给答案,只是满足于获得知识;掌握方法,才会让我们的阅读成为我们的智慧。教学,永远不是一个赶时间的推进。因为,我们是为学生的学而来的。”
其实没有秘密,或者说,秘密很简单,——“我们是为学生的学而来的”。
“为学生的学”与“为老师的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念,前者会自觉地将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是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而教,而后者会陷入以教师为中心的泥淖中,为教而教,最终也失去了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区别这两者的标志,就是看在这节课上,学生有没有获得实实在在的提升。
我关注到,培东老师倾听学生回答时,总是身子略微倾向这位学生,脸侧仰,而专注的耳朵则如敏锐的雷达一样捕捉着言语信息。他会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或追问或点拨或总结,帮助学生获得更深的认识。我们来看在交流初读体会时的一段对话——
一生说:“我读出了在这个封建社会中,祥林嫂虽然有反抗,但最终屈服。她在屈服的过程中,受到精神的打击,最后就去世了。”
“你说祥林嫂‘去世’了,书上用的是‘去世’这个词吗?”培东老师敏感地追问。
“书上用的是‘死’这个字。”学生答。
“是啊,书上写的是‘穷死了’,那你为什么用‘去世’这个词?”紧追不舍。
“我用‘去世’,是因为对祥林嫂的反抗带着一种敬意,而‘死’就是客观冷峻的陈述。”学生答。
“同学们,你们看,这才是把文章读到自己的心里去。”培东老师不失时机地夸赞。
学生发言中的“去世”一词是很容易被教者忽略的,但培东老师的语言敏感使得这一词语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对小说人物与主题的理解在这斜枝横生的追问中得以加深。
培东老师的课是有高潮的,尽管他从不刻意追求现场效果,但在他的课上,学生在他的点拨引导下,常常会有不少精彩的发言。在第三环节“找其他不多余的‘眼睛’”时,学生的发言相当精彩,有学生发现三处“我真傻,真的”并不多余,有说三处“祥林嫂,你放着吧”并不多余,有说把小说放在祝福的背景里并不多余,有说四叔书房里的摆设并不多余……真正的读书就是不断的发现,这些发现都是学生现场阅读的自我发现,虽然在有限的课堂里不可能将这些有意味的“不多余”的东西全部找出来,但学生已经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他们读书的“眼睛”已经睁开,一步步去除遮蔽,他们眼前的世界变得澄澈而明净。
毫不疑问,给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提升,是一节好课最好的品质。
(发表于《语文建设》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