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和探索
(2015-11-08 21:01:12)
标签:
育儿 |
分类: 语文寻思 |
在反思中重建
——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和探索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从
其实,这个教改实验并不神秘,从产生想法到刊诸行动,都是一件简简单单、自然而然的事情。
从语文考试的几大怪现象说起——“语文主题学习”的来历
还是在上世纪
这件事情促使我们开始思考: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到底在干什么?课堂上的那些汗水和努力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带着这样的思考,
为了统一老师们的思想,也统一家长的思想,就在那个学期的期末,我让刚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上初中四年级的内侄女,都参加了高三的语文期末考试。卷子批出来,就更让我们老师尴尬了。当时高三还有两个复读班(高四),他们的平均分是84.5分,但是这两个孩子的分数,却跟高三的平均分不相上下:初一的孩子82分,初四的孩子
还有一件事。有一次,河南省开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杜复平女士给扮提供了她儿子的一个故事。她的孩子在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时,用错了语文卷子,拿了下学期的语文卷子。决考完的时候才发现用错了试卷,但是来不及更换,只好将错就错。阅卷出来后,想不到的是,儿子的成绩是
老师说:“请打开书的23页,读一下文章的名字。”同学们就读:“春。”老师又问:“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啊?”学生就说:“朱自清。”老师接着追问:“看一看下面的注释,朱自清是哪里人?学生就看注释。老师随后问道:“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就这样一路问下来,非常零碎。这样的课堂看上去似乎有点极端,但这确实是许多语文课堂的一个现实状况。这样的课堂把学生本来应该有的阅读时间占没了。
基于上述的状况,我们提出了“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路,希望学生通过欣赏、分享、诵读、比较和模仿来打下阅读的基础,并进一步提升能力和素养。
向规律靠拢——“语文主题学习”的内涵
“语文主题学习”说来非常简单。因为教材,不论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按照单元编排,每一个单元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教学重点、难点上,基本上都有明确的主题。比如某一单元5篇文章从内容上看全是写老师,或从写作方法上看都是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形象,这就是主题。围绕单元主题,我们为老师选择了几十篇相关、相近、相似,甚至相反、相连续的文章,组合成一个读本,每个单元主题一本,合起来就是我们的《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 (以下简称《 丛书 》)。选择时,我们兼顾古今中外,兼顾不同的年代、文体,等等。所以,“主题学习”主要是围绕课本上的单元主题选择材料,每一篇文章后面的阅读提示,也尽可能围绕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编写,这就是“主题学习”编排的框架、思路。
为什么叫“主题学习“,而不叫主题教学呢?因为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所以我们要给老师引导,不要讲得太多,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怎么把这套书拿到“主题”中呢?我们不仅仅耍探索一种方法,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经验、风格,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传统,方法上我们提倡百花齐放,提倡用不同的风格把主题学习做好。
为此,需要澄清几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语文主题学习”是通过课内阅读、课内学习来学习语文。
过去,有过很多教改实验,也有很多阅读资料和阅读系列的书籍,但大都强调课外阅读——课掌就是完成课本,课堂就是要把教材教得死去活来,如果要读书,就请利用课外去读吧。如果语文的教学靠课外,英语毫无疑问也要靠课外,数学同样也要靠课外,孩子们还能活下去吗?再试想,我们都提倡了几十年的课外阅读了,又有多少学生、多少家庭实现了课外阅读的目标?所以,不要再去更多地寄希望于课外。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如果未来不是上大学中文系,他们在课内就应该学好基本的语文,具备能够为未来的职业奠基的基本素养。当然,如果学生爱好语文,要以语文为终生职业,课外就要读大量书籍,我们当然欢迎,但是对于
第二,改变长期以来用理科学习的方式学习语文的现状。
每一个学科都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却常常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学。表现最突出的是——我们用理科的学习方式学习语文。我们知道,数学是举一反三,我们做了一个例题,然后就会了10
第三,怎么理解“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这句话往往成为语文老师教不好语文的借口:学校就这么狭小的生活圈子,学生没有生活阅历和体验,我们怎么能教好这样“宽阔”的语文呢?我感觉,这句话不应当成为借口,而要理解为责任,语文老师要思考怎样把生活的活水引到课堂里。举一个我非常敬佩的于永正老师的例子。有一次,他指导学生作文,题目是“记一次考试”。按说,学生生活中应该有很多这样的体验,但是,学生还是没有感受。于老师怎样上课呢?一上课他就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进行一次特殊的考试。他把卷子发下去,并要求学生认真地阅读题目的要求,把全部题目看完之后,再开始答题,5分钟完成。学生一看,题量非常大,有12个大题目,每一个题目里面又有许多小题目,哪来得及看题目,等看完时间不就到了吗?所以他们几乎都没看完题目,就从第一题开始答,答了一两个题目时间就到了。这时,很多学生才看到最后一句话:“看完12个题目只答第1题。”结果班里像炸开了锅。老师便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再以“记一次考试”为题作文,结果学生只用了30多分钟就完成了。所以只要老师给学生创造了条件,把生活精品化,把课堂变成了学生能够产生感受和体验的生活,学生自然就有话可说了。有些老师非常会做事情,一般没有体验就不让学生作文。比如,有的老师让学生扮演10分钟的残疾人,学生有的扮聋哑人,有的扮腿脚不便者,愿意扮什么就扮什么,然后再写一篇文章;有的老师让学生以一种特定方式跟过去结怨的同学和解;还有的让学生去看望一位多年未见的小学老师;或者回母校,为母校做一点事情。把生活的活水引人校园、引人课堂,这就是老师的责任。怎样使生活的外延和语文学习的外延相等,我们需要多思考。
所以,我们要把这个责任承担起来。如果一味埋怨,再埋怨20年也没有人帮我们。从“语文主题学习”这个角度,我们统一以下三个思想:
第一,一个学期课内阅读100万字,一个学年课内阅读200万字。
第二,将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给学生。
第三,没有体验先不要写作,特别是小学和初中。
另外.还有几个间题应该注意:
第一首先行动起来,然后完善实验。
有些校长或老师可能认为,我们没有基础,等人家搞起来我们看看,明白了再说。请不要这样。必须首先行动起来,你才能够有体验、有收获。我非常佩服美国硅谷惠普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卡莉。我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参加毕业典礼时,恰好她作为斯坦福大学历史系的校友回去作讲座她有个著名的逻辑叫“先开枪,再瞄准”。她说如果等到真的瞄准了,费了老半天,机遇已经错过了。应该先开枪,既然开枪了,马上就会意识到要瞄准。什么意思呢?就是首先要行动起来正因为如此,惠普公司在她的手上成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公司。“主题学习”实验需要完善,但是必须行动——在实验的过程中完善。
第二,实验的学校和实验的班级要特别注重狠抓教学落实。
要狠抓每一个单元、每一个教材知识点、能力点的教学落实。要采取定期检测的方式校正我们的教学目标。
第三,实验学校的校长要从改革考试方式和教师评价的方式上支持实验。
可以预测的是,在实验的第一个学期,特别是前半个学期,如果从知识的兔度考查学生,我们可能赶不上平行班或者平行学校。因为学生一接触到大量的阅读文章就非常兴奋,一兴奋就可能影响到知识的接受。但是不要着急,一个学期过后,语文积淀一旦丰厚了,知识点自然就会不在话下。但是,很多校长和老师往往没有信心这是一般教改实验失败的原因。这也是一般学校、一般校长、一般教师成不了优秀学校、校长、教师的原因。
“语文主题学习”需要强调的几个观点
为了保证“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不偏离方向,在这里有几个观点需要特别提出来强调一下,和大家分享。第一个观点是:一定要给不同年龄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不同的读物,要允许和尊重孩子自己的爱好。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让他理解不同的事物,一定要基于他的生活,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看法。现在我们的教材里有一些文章很值得商榷。比如某版教材小学一年级就有一篇文章叫作《春到梅花山》,这个课文就太南京化了。这个梅花山,就只有南京有,能够看到梅花的孩子恐怕也不多。我想我什么时候见过梅花,可能大学毕业的时候还没见过梅花。至于梅花时,更是遥远了。孩子们没见过,就没法理解。还有《草原的早晨》……台湾的小学一年级课文有什么呢——《天亮了》、《上课了》、《我的一家》……就是一些孩子们身边的生活场景。不是说我们只能学身边的东西,而是说特定的年龄阶段,认识水平需要从认知身边的事物开始提高。
孩子们有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成人的想法和感情来代替他们的想法和感情,那也是愚蠢的。比如把《匆匆》、《春》这些成人特别喜欢的文章编到小学教材里,就是没有从儿童角度出发。你去问一问小学生,他会喜欢《春》,会喜欢《匆匆》吗?我曾经对小学生作过调查,每一次调查都是排在倒数的位置。为什么?因为这个年龄,他喜欢故事。你非要逼着他学这种所谓的名篇范文,他当然没办法学好。所以我们喜欢不等于孩子喜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推荐的好多书目孩子不喜欢的原因。我们“认为”的,并不等于孩子“认为”。好多家长和我说,你们家孩子优秀,喜欢读书,我家孩子不喜欢读书。我说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发现哪一个的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读的是你给他的书。家长现在带孩子到书店去,只买提高成绩的书、马上见效的书和家长喜欢孩子读的书。
如今的出版界也有好多误区,所以要慎重选择图书。有一套书把《红楼梦》改编成小学生读的连环画,这是非常愚蠢的一件事儿。我曾经作过一个调查,选了10位学生,问他“你喜不喜欢《红楼梦》?你是什么时间读的《红楼梦
》?“10位学生有7位说喜欢《红楼梦》,这7位学生是什么时候读的《红楼梦》呢?一个是高一寒假,一个是初中到高二,一个是高一暑假,一个在高二……还有,3位学生不喜欢《红楼梦》。我进一步询问,才发现这
再一个,有些名著是有特定内涵的,并不适合孩子读。我始终建议孩子们最好不要读《水浒传》。因为没有一定的见解能力,读《水浒传》会出问题。它里边好多东西是很容易迷惑孩子的,那种杠湖义气,那种无法无天的砍砍杀杀,很容易让孩子模仿。所以,名著挺好,但不是儿童的名著。还有呢,有人心肠非常好,觉得孩子们读这么厚的名著累,就把它缩写了。这一缩写可坏了,情节一删减,人物也不丰满了,从此孩子就不喜欢了。缩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只有极个别的作家,那些驾驭能力非常强的作家,才能够缩写出来。所以这些缩写的书我们不建议学生去读。
还有,警惕假的少儿书籍。举一个例子:《科学家爷爷谈科学》,是给小学生读的书。其中一个著名科学家谈地球资源,随便拿出其中一段话来你就读不懂,连我们都读不懂。里面谈到矿石的时候,它说矿石是一种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够从中提取有用成分的自然矿物聚集体。这不坏了吗?让人越搞越糊涂。
所以,就是因为这样一些原因,“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组就组织了一个专家团队,专门来给孩子挑选适合他们读的文章和图书。
第二个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观点是:降低阅读起始的期望,不带任何附加条件。
2006
第三个想分享的观点是,面对教材和包括《丛书》在内的读本,老师和学生一定要有批判思维。
这里说的“批判”,不是我们习惯上认为的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是好处说好,不好处说不好,实事求是评价的意思。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师(包括教参)有一个误导,就是认为上了教材的都是经典、精品,都是完美无缺的,所以从来都没有质疑。其实教材上的东西,名家的东西,并不都是好的,有不少平庸之作,有的甚至比不上我们孩子的习作;即使经典和精品,也不是一切都好,有的甚至有严重的缺陷和毒素。这并不奇怪,因为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完美无瑕的东西。但我们的老师却常常会习惯性地对此一味说好。我经常听一些观摩课和公开课,讲课的老师几乎都是以最高级的誉词评价所讲的作品,而很少听到不同的声音。这对孩子的精神成长很不好,会让孩子头脑简单僵化,失去思考能力,并最终失去独立人格。所以在“主题学习”中一定要避免这一点。《丛书》人选的作品大多数谈不上是所谓“精品”,许多作品只能说是具有某一方面的长处,而在另一方面就可能存在不足。我们不怕存在不足,就怕老师不能引导学生看出不足.如果孩子们能看出其中方方面面的不足,就是我们这个实验最大的成功。另外,《丛书》还选入了一些实验学校老师和学生的作品。这样做一是因为这些作品并不比某些名家的作品逊色,值得选;二是为了提高我们老师和学生的自信力。试想,当我们的作品与名人名家的作品并列在一起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感觉?会对他们的心灵产生什么影响?我想,答案应当是不言而喻的。这样做的目的,固然是在提高孩子的审美素养和能力,但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和独立人格。而这,才是一个现代国家公民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