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2014-02-25 21:57:25)
标签:

杂谈

分类: 书影漫谈

过一种完整的教育生活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徐勤

 

如果说书籍自有一种品格的话,那么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就属于真诚、纯洁的一类。敞开大门,帕尔默热情地邀请你一道参观教师心灵的内部景观。在那“少人踏足的小径”,随着他的指点,你会惊讶地发现这里原来有你熟悉的池沼与草木。阅读这本书,有一种遇上自我的喜悦。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索远大于喜悦。虽然书名为“教学勇气”,但对于什么是“教学勇气”,作者并没有作一个明确的表述,甚至在整本书中也很少提及这个词。要理解“勇气”的内涵,不妨从它的对立面——“恐惧”入手。

 

不良的恐惧会导致分离

恐惧是人类不可回避的心理活动,它对人类的认知与行动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以至于所有伟大的精神传统都起源于这样的努力:克服恐惧在生活中的影响。因此,恐惧也可以是健康的,许多恐惧就能帮助我们生存,甚至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恐惧在教学中也有它积极的意义,比如对教学的恐惧,就能迫使教师关注教学技艺的改进与提高。不过,不良的恐惧则会导致师生过着一种分离的生活。

具体而言,在教学中,恐惧有三种。一是学生的恐惧。学生恐惧失败,恐惧无能,恐惧被拖进他想回避的问题中,恐惧暴露出他们的无知。二是教师的恐惧。在教师的众多恐惧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对来自学生的评判的恐惧。这种恐惧有两部分:一部分产生于教师需要被学生喜爱,这是一种需要去除的恐惧,因为它会使教师丢掉职业尊严而去迎合学生;另一部分产生于教师没有与学生建立能赋予教师以生命力的亲密联系,这是一种需要保留的恐惧,因为它使教师产生了对保持联系的渴望,呼唤教师走向学生,盛情款待学生。三是对认知方式的恐惧。对认知方式的恐惧,就是对客观主义模式的恐惧。客观主义模式认为,人只有与世界相分离,才能认识世界、获得真理。

帕尔默通过大量实例表明,很多在学校里沉默寡言、郁闷孤僻或者表现出攻击性、破坏性的学生,其实都是源于恐惧,恐惧被开除、被指责或被孤立。这种恐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老师对他们的不解与责备,反过来,也扩大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分离、割裂的程度。在教师的恐惧中,有一部分植根于需要被学生喜爱。如果让这种恐惧主宰教师的行为,教师就会主动去迎合学生,从而丢掉教师自身的尊严与方式。他会因为教室中某个不听讲的学生表现出的不喜欢,而影响对整个班的教学。他会主动选择远离那些有问题的学生,而把自己分离在学生之外。帕尔默在分析了学生的恐惧、教师的恐惧之后,进而分析产生恐惧的土壤——认知方式。帕尔默指出了当前占支配地位的客观主义模式的危害:割断自我与世界的联系,封闭自我并消除自我,在教育中可以使教师与学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通道受阻。

不良的恐惧导致分离,而这种分离又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帕尔默揭示出出这种无情的教育现状:

我们把头脑和心灵分离,其结果是:头脑不知道如何去感知,而心灵不知道如何去思考。

我们把事实与感觉分离,其结果是:如今使世界冷漠和疏远的冷酷事实和把事实降低成跟着感觉走的盲目情感。

我们把理论和实践分离,其结果是:理论跟生活无关,而实践也未得益于理论。

我们把教与学分离,其结果是:老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

 

回向内心,形成自身完整

如何不再分离?如何消除恐惧?

帕尔默给出的答案是——“教学勇气”。他认为,教学勇气就是教师要直面恐惧,以符合自己内心最推崇的价值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是以符合制度规范的方式进行教学,也不是以迎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真诚地体谅学生恐惧的心灵,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需要,这样学生有一天才能真实而又自信地交流。同时,教师必须养成一种既依赖又不依赖于他人反应的自我感,深入探索自我的本性,同时又寻求他人的帮助来认识真正的自我。

帕尔默认为教学应重点解决三方面任务:认识学科、认识学生和认识自我。而认识自我是根本性前提,只有正确地认识了自我,才能很好地认识学科和学生。在教学中,教师会将自己的灵魂状态、内心体验等带入自己所教的学科,然后投射至学生的心灵。他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才能达到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帕尔默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早期,他拼命模仿他导师那滔滔不绝的讲课方式,但后来他意识到,他那廉价的模仿吸引不了学生,而他的同学依靠天分却做得很好。于是他开始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试着去理解作为一个教师所拥有的个性,并顺着本性去学习可能有帮助的策略。最后他终于发现,对话法能让他保持活力。他这样说:“我开始寻找一种与我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要与我自己的个性契合,就像我导师的教学方式契合他的个性一样——我导师之所以有魅力,关键是他在他的教学方式和他自身之间找到了一致性。”这说明,好的教学方法不是符合外部规范的方法,不是别人证明有效的方法,而是符合自己本性的教学方法。帕尔默还指出,所有的好教师都使用相同的教学技巧是不可能的。有的教师的讲解整堂不停,有的教师却惜字如金;有的教师紧循材料,有的教师却天马行空驰骋于想像;有的教师用软功,有的教师用硬功。只要顺着本性去选择,都是有效的、合适的教学方法。

如何回向内心、认识自我?帕尔默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坚持读报刊,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与心灵的导师相遇,与所教的学科相遇。在书中,帕尔默还用较多的篇幅谈了认识自我的一条重要途径——融入共同体。共同体是教师自身认识和自身完整的扩展和深化,因为共同体无法在分离的生活中扎根。在帕尔默的视野中,课堂应以主体(“伟大的事物”或被认识者)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或学生为中心,因为这样,师生“彼此都可以以伟大事物的名义向对方发表见解”,在此过程中也被引进了比他们的经验和自我世界更大的世界,那是一个能拓展他们个人界限,帮助他们建构自我的世界。师生可以在共同体中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世界。

 

用联系性的视角从事教育

孤立的视角会造成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摧毁生活的完整和奇妙。要想了解事物的本质,我们必须放弃割裂地、片面地思考问题的方式,而学会用一种联系性的视角全面地思考问题。联系性的视角,由事物的整体性所决定。帕尔默认为教育的整体性体现在智能、情感和精神的相互依赖与交融:“把教学缩减为纯智能的,它就是冷冰冰的、抽象的;把教学缩减为纯情感的,它就成了自我陶醉;把教学缩减为纯精神的,它就丧失了现实世界之根基。”而唯有三者融合,才能形成完整的教育。

整体是多元而复杂的,有时甚至是矛盾而对立的。如果我们想认识真理,必须学会把对立事物作为整体来接受。这与复杂思想是一致的,因为复杂思想认为:“对立的原则和概念是以不可分离的方式互补地联系着的。”当我们分离了生活中涵义深刻的对立的实体中的任何一方时,实体双方本身都会变成没有生气的幽灵。

就教师对自己的认识而言,教师不仅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也要认识并接受自己的缺陷,并将优势与缺陷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帕尔默认为,教师要整体地把握相互矛盾的两极,拥抱深层对立的真理。在考虑课堂教学的空间设计中,帕尔默重点分析了课堂教学空间的六对悖论:(1)应该既是有界限又是开放的;(2)应该既令人愉悦又有紧张的气氛;(3)应该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4)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5)应该支持独处并用集体的智慧作充分的支撑;(6)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看清两端而道取中庸,这与我国中庸哲学思想不谋而合。孔子在《礼记·中庸》中将舜的治国方法概括总结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认为他的成功之道在于“执两用中”,即公正、中正,不偏不倚。“执两”是立足于把握好悖论的张力,“用中”并不是简单地调和矛盾,而是从对立统一的视角对“问题”进行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经过合二为一地综合,得出新的认知。

联系性的视角着眼于事物的整体而不是局部,是开放而包容的,它能提升我们的境界。舒马赫在经典名著《小即是美》中这样阐述:“怎么能使教育的纪律和自由的要求调和呢?实际上,有无数的母亲和教师都在做着这个工作,他们的做法是这样的:带入一种更高层次的、超越了对立的力量——即爱的力量……如此,有分歧的问题促使我们自己努力提升到高于我们自己的层次。……就是因为有这些更高层次的力量,对立的事物才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得以调和。”舒马赫的话帮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当我们尝试用联系性的视角整体地把握悖论时,对立的力量不是要将我们撕裂,相反,它是想让我们向比自我更强大的力量敞开心胸,并帮助我们过一种完整的教育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