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果戈里”材料作文评讲

(2013-03-06 12:06:20)
标签:

杂谈

分类: 作文觅津

 

审题决定生死,立意决定高下

——“果戈里”材料作文评讲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果戈里在自己的作品发表之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时最有名的诗人茹科夫斯基请来。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作。年迈的茹科夫斯基有睡午觉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了。过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时,果戈里对他说:“你看,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着,就把剧本投入了火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思考】(请你思考以下立意的角度,按由优到劣分成三类)

1.       严格要求出精品

2.       直面缺陷。

3.       要敢于推倒重来”。

4.       影响的力量是巨大的。

5.       对自己创造的成果应取审慎态度

6.       瞌睡——最好的批评。

7.       何必付之一炬

8.       别让习惯成为一种破坏。

9.       学会尊重他人。

10.    勿急,徐图之。

11.    虚心是完善的重要条件

12.    别让误解阻拦了自己的发展。

13.    忌仅凭主观来判断世界。

14.    相信自己。

15.    别被表象迷惑了眼,要去了解真相。

 

优等立意:                                              

中等立意:                                             

劣等立意:                                             

 

【语段欣赏】

1.我想起了司汤达和他的《红与黑》。《红与黑》这部小说,开创了“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为现在的世人称道。然而,当年著名的批评家圣佩韦读完小说后,很不看好这部作品,明确表示自己无法耐着性子去读那些跳跃的文字和长达十几页的心理描写。尽管遭到了讥讽与批评,但司汤达仍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出版小说。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红与黑》如今早已成为了公认的名著。如果当年司汤达因为别人的批评而将自己全部否定,文学长廊上也就少了一颗亮丽的明珠。(邵逸凡)

2.或许,我们真该放下全盘否定的冲动,即使是真的有缺陷的东西,修改完善总比付之于一场大火更有价值。

我常想,如果果戈里做事不偏激,不将那本剧本完全否定掉,那或许会有第二本《死魂灵》的 诞生。(李晋)

 

【习作评价】(下面几篇文章档次、分数均不同,你打好分数,并说明理由。)

1.批评?!

果戈里念剧本给年迈的茹如科夫斯基听,而有着睡午觉的习惯的老人却睡着了。

睡着了!在听剧本的时候睡着了!

这算是批评吗?若是对没有睡午觉习惯的人来说,一部让人听了后催眠的作品的确算得上失败了。但若是对一个有午睡习惯的老人来说,究竟打瞌睡时他的习惯还是剧本的催眠效果强劲,这就难以说清了。若是一般人,想必大多数人都不会将原因归结于自己的作品有问题,反而会安慰自己说这只是老人的习惯罢了。

但果戈里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老人的瞌睡是对他的剧本的最好的批评,于是,他将剧本扔进火中烧了。

于是,果戈里与一般人便高低立见了,一般人要求是自己的作品不是催眠剂,而果戈里却要求自己的作品是清醒剂。

要求的高下便决定了一个人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进而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

苏州电台有众多频率,也就有了众多丰富多彩的节目,但目前为止,成功从幕后转到幕前的也只有《阿万茶楼》一家。《阿万茶楼》在众多节目不断被腰斩,不断被替代的浪潮中却越做越红火,为什么呢?记得主持人冬燕曾说过:“导播是个不爱笑的人,若是我这档节目能让他开心地大笑三次,便成功了,若是笑不满三次,我就要回去反思了。”

这便是高要求,主持人将导播的表现作为衡量节目的标准,若是笑不满三次就是对她的批评,正是因为这种高要求,才使得《阿万茶楼》从最早每天一小时到现在收音机一天重播三次,电视直播一小时的双线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凡成大事者,那个不是对自己高要求的?即便是一个工作组组长,那眼光也是要比组员高的。而果戈里就更不用说了,要求高了,别人“无意识”的批评才能被发现,进而促成更棒的作品。

批评?批评!若能发现别人“无意识”的批评,然后及时改正,成功还会远吗?

 

 

 

2.漠视下破茧成蝶

 “伊~~~~”破旧的院子里传出一阵戏腔。

他在院子里吊嗓子,心里有些高兴又有些不安,他的师兄生病了,他便要顶上他的师兄上一场演出,这是他第一次准备登台。

他精心准备,自以为完美无缺,可真正粉墨登场时,他仍旧是有些慌张,但他很快镇定下来,眼角觑着台下形形色色的人物,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透白的纱巾,什么都是模模糊糊的。

他暗自吞咽了口唾沫,开了腔。他唱的是昆曲《牡丹亭》中的折子。伴随着悠长的调子的,却不是陶醉的神情,而是台下人心不在焉的谈论。谈论声音虽轻,可在他脑子里却像炸开了花一样难受。“原来姹紫嫣红……”“哟, 王夫人,你今个的首饰不错呀……”“……都这般付与…….”“你知道吗?听说李掌柜又开了个新铺子……”夹夹杂杂的闲花让他心里十分不安,怎么都没有人听他在唱呢,他想。这时,他的声音已经有些颤抖了,他完全地漠视了,台下听众早无心听他演唱。

无疑这是一场失败的演出。

“他们没有人用心听我唱,我唱不下去!”他发泄似的对师傅大吼。

师傅有些生气,打了他一个耳光,看着他捂着脸,心里又有一些不忍,便说:“你怎么不找找自己的原因,听众是我们唱的好坏的最好的评判人,你自己没有抓住他们的心,他们对你的漠视是对你最好的批评。”

他不说话了,他总觉得是自己的技艺得不到赏识,却不知道是自己技艺还不够精湛,不能引起别人的兴趣。

旧院子里的杂草一茬换了一茬,屋檐下的旧燕换了新燕。他再没有上过台,而是年复一年的练习着,他去看师傅的演出,又去看师兄的演出,总觉得不够,又去看梨园行里最红的角的演出,偷师。她与院子里的老树比定力,与翱翔过天际的苍鹰比眼神。终于,他对师傅说:“再让我上一次台吧。”

有一次站在台上,他看清了台下的人,前排的都是有名望或有钱的,后排的都是粗布衣服的平头百姓,他笑了笑,都是这些人让他成长,他这么想着,开了腔。

一瞬间,满座哗然,鸦雀无声。

 

 

 

3.莫要急于否定自己

愿意听取他人意见、敢于否定自己的人,必有其性格中闪光的部分。果戈里作为著名的大剧作家,这样的品质当然可贵。但是,当老诗人因为习惯而午后酣睡时,不知情的果戈里却以此认定为自己新作的失败。剧本与火焰融为一体时,老诗人一定在惶恐又抱歉地说着自己有午睡的习惯。这时的果戈里,许是已经呆愣,也许一部本有可能享誉世界的巨作,正在被火苗吞噬并无可挽回。

是的,很多人经常因为听信别人而过于草率地否定自己,哪怕是疑虑极强的曹操也竟听信张松的一句戏言,而烧毁了自己书写多年的兵书,令身旁告知此事的杨修后悔不迭。否定自己确为一种勇气,却万万不能急于行之,不然,最后后悔的也许正是自己。

人需坚守自己的一颗本心,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能只信他人的言语。杨宝忠本凭着自己的好嗓子成为京剧界著名的老生,可由于嗜好烈性白酒而导致声带损伤,他再也无法唱出雄壮的腔调。热爱京剧的他并不想离开舞台,于是向姑丈王瑶卿提出要当琴手。王马上予以否定并劝他放弃这个想法,他认为侄子无法胜任这个职位。杨宝忠最终不顾家人的反对,义无反顾地成了琴师。他后来名震全国,与马连良同台甚至盖过其风头。

除坚守内心正确的声音以外,我们也要对他人的否定进行思考和交流,断不可太过鲁莽地改变自己的想法。柴静刚进入央视时有太多在同行看来的幼稚与不足,她做的一些新闻调查也频频遭人讥讽不屑。可她擅于从他人的批评中找出真正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改进了一些不足,却不改她对“人”的关注和责任。她的新闻走访感动了不少人,这无疑使她成为了一名成熟优秀的新闻人士。

当然,我们不可因为坚定自我而忽视他人的建议和批评,自负是取得成功的巨大障碍。谦虚的心灵、量得清是非好坏的杆秤,是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

他人的看法固然重要,可我们也需三思而后行。不急不缓地否定自我,方能取得成功、拥有更多。

 

 

 

4.听取建议也应懂得思考

没有人不需要听取别人的建议,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如何从别人的建议中获益。

认真听取建议固然重要,因为一个人的思维常常受习惯的局限,无法突破自我,而别人的建议能帮助我们多元地思考问题,或许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能听取建议的人,将难以突破自身的局限。刚愎自用的吕布。虽然应用世上无双,但最终在白门楼殒命;而善于听取谋士建议的曹操,终成了一代枭雄。个人的才能终究有限,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愚者千虑,尚有一得。

然而错误理解别人的意思亦不是可取的做法。果戈里虚心向诗人请教,想知道自己的新作如何。当他认为别人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时,便直接投入火炉中。虽然这是因为他严格对待自己的作品,虚心接受批评,但因别人的午睡而将自己的心血付之一炬,甚至不多问一句,他未免冲动了一些。如果多问几句,也许他就能够了解到如科夫斯基的瞌睡是习惯,并不完全因为他的作品,还可以从诗人那里得到更多建议,而不是完全否定自己的心血。听取别人的意见,也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若是曲解了对方的意思,实在得不偿失。

听取建议也要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对别人言听计从。探春送给邢岫烟一个碧玉佩,她便佩戴在身上。宝钗看见后对她说,女孩不该富丽闲妆,应从实守分为主。邢岫烟一听就说回去后马上摘下。宝钗见状忙说:“你也太听话了。现在摘了反让她多心了。”邢岫烟寄人篱下,因此步步留心,而宝钗在提建议的同时也告诉她,别人的建议不应该当圣旨听,要有主见,有选择地听。

如科夫斯基对果戈里的建议、宝钗对邢岫烟的建议,这些通常是有价值的建议,但是若是理解有偏差或者不考虑实际情况而一味遵从建议,未必能得到好的效果。

接受批评和建议时,不能曲解他人的意思,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的建议都多一点批判精神。这样也许我们就能真正从别人的建议中获益,超越自我,获得成功。

 

 

 

 

5.对别人多些了解

如果果戈里知道年迈的茹科夫斯基有午睡的习惯,也许他就会多一篇名作。

这世界那么大,而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和别人打交道,对别人多些了解是学校课表外的另一项必修课。

你要知道,回族同胞是不吃肉的,在印度人心中牛是神圣的,傣族人向你泼水是表示祝福,牧民们是不会轻易将自己的坐骑借给别人的……

对别人多些了解,也许就能化解不少误会,甚至是改变自己原本的观念。

当很多人抢购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书籍,很少人能知道盖茨的第一笔生意是由作为企业董事的母亲促成的,而巴菲特通常会告诉你他在幼年时就曾参观纽约证券所,而很少说是作为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当时接待他们的是证券所的第一把手。盖茨辍学固然勇气可嘉,但你要知道,这是因为他有资本,而惜年游戏高考,在高考作文纸上将高考制度批判一通最后名落孙山的学长们,在经历了失恋、失业、房贷等多重打压后,也终于低下子他们高傲的头颅,将当年那句“不是我考不出,而是我不想考”踩入脚底,在记者的话筒前,告诫学弟学妹们要好好学习。

你要知道,盖茨和巴菲特的财富并非完全出自自己的努力,叛逆时期被当作偶像膜拜的那些学长,如今也只剩下无限唏嘘。对他们多些了解,你也许就会知道,盖茨和巴菲特的致富之路也许并不适合你,如果你也像学长们一样张狂不羁,也许当时不可一世的你就会和他们一样倒在现实的铁鞭下。

知难而退的人是明智的,而有不少人却正是因为了解而知道该怎样利用。在1929年的经济危机中,希特勒正是利用他对别人的了解登上了元首的宝座。在维登堡上校等人的起义中,国防部长正是因为了解前来捉拿他人的只是被欺骗而仍忠于元首,才能利用模仿希特勒的声音而改变了整个局面,最终将维登堡等人以叛国罪枪决。纳粹们了解当时国民的心理,却了解得不够彻底。要短简,狂热的国民中,总有那么些清醒者。

对别人多些了解,你也许就会知道,这世界并非只为你准备、只为你所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静听花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