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东方历史沙龙(第103期)
主题:历史的常识与反常识
嘉宾:杨念群
嘉宾主持:戴潍娜
时间:2016年 7 月 30 日(周六) 14:00-16:00
地点:单向空间·大悦城店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北路
朝阳大悦城
主办:理想国、单向空间、腾讯文化、东方历史评论
参与方式:活动免费,需报名参加
报名方式:点击下面报名地址,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活动开始前一天,将有短信通知您报名是否成功,活动当天凭手机号/短信签到领票。
【沙龙简介】
无论是否关注历史,或多或少,我们都有一些历史的“常识”;
如中国古代、确切说从秦朝开始就是一个封建社会专制社会,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中国自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也就理所当然被视作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端。
1905 年,清王朝在大势所趋之下,废除科举制度,腐朽僵化的八股取士自此进入坟墓, 1911 年的辛亥革命则彻底终结了两千余年的封建体制
⋯⋯
诸如此类的常识,我们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甚至常常不经思索脱口而出,但这些所谓的“常识”究竟从何而来?
在以上这些一个个抽象的概念背后,历史的实景实况究竟如何?
时至今日,这些常识又是否有待更新?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于历史的认识和评价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旧日的所谓常识如今看来或许已是明日黄花。
《皇帝的影子有多长》这本小书,大体讲的都是一些“反常识的历史观”。“反”是对应的意思,不是造反有理的反。食古不化和食洋不化,都会造成程序紊乱,因为后者更强势霸道,矫枉过度易给人遗老遗少之感。其实新旧常识本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也无法简单置换或评判出优劣,治史者重经验的记录和诠释,供知我者鉴之,如此足矣。
周六下午,杨念群教授将会谈谈他所理解的中国历史的常识与反常识,以及如何从历史的研究,形成某种品味,乃至是审美。
【嘉宾简介】
杨念群,历史学者,1964 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致力于中国思想文化史和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之比较研究》《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等。
戴潍娜,作家,诗人,作品《面盾》、《仙草姑娘》、《灵魂体操》,译作《天鹅绒监狱》等,东方历史评论资深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