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评青年学人访谈沙龙(4)沦陷北平的文化地层(1937-1945)

(2016-06-28 23:43:37)
标签:

杂谈

东方历史评论青年学人访谈沙龙(第4期)


主题:沦陷北平的文化地层(1937-1945)


主办:东方历史评论

联合主办:706青年空间

本期嘉宾:袁一丹

特邀主持:陆胤

时间:2016年7月2号(周六)14:00-17:00

地点:706青年空间小剧场(附后)


嘉宾介绍:


袁一丹,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及思想史研究。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华文史论丛》《读书》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其中《隐微修辞:北平沦陷时期文人学者的表达策略》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度优秀论文奖,《易代同时与遗民拟态:北平沦陷时期知识人的伦理境遇》获2015年度第五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陆胤,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近代中国文学及学术思想史研究。著有《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近代学术史上的张之洞学人圈》。


沙龙介绍:


假如回到1937年7月,你身处即将沦陷的北平,会选择是去是留?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当沦陷由军事占领的非常状态演变成一种生活常态,你如何维持内心的道德紧张感。“沦陷”在这里有双重含义,不仅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空,更是指知识人所面临的政治选择与伦理困境。


之所以选择北平,是基于这座城市层累的时空结构。历次政权嬗变脱落的历史遗物层层淤积下来,构成了沦陷北平的“文化地层”。不同的人物、思想、信仰、生活方式,比肩并存于一城之内,使得北平在沦陷下激荡出多重的历史回声。沦陷区研究的挑战性在于,没有中立的概念工具,只有伪装中立的价值立场。既然无法搁置道德判断,不如将朴素的民族情感纳入沦陷区研究中,尽量贴近当事者的具体处境与生活实感,而非站在审判席的位置加以评说。


详细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华清嘉园15号楼2006室,联系电话:010-82867392

http://ww2/large/7612f3e7jw1f5bdajkoywj208209jmxa.jpg


http://ww3/large/7612f3e7jw1f5bdaop9l8j20bj05baa6.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