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受委屈,家长怎么办

(2011-11-19 17:07:42)
标签:

家庭教育

分类: 正向教育
    http://s5/bmiddle/4a8b31f1ga48bcb8e3f74&690(少年周润发)
 
    近日,吉林省长春市两名高中生在打篮球时发生冲突,其中一名高中生打电话向父母求援,其父母竟喊来数十人刀砍对方,导致一名高中生救治无效身亡。砍人的高中生及其父亲已被警方刑事拘留,母亲则被警方带走进行调查。

  一个孩子之间的小纠纷,却酿成两个家庭破碎的悲剧。回顾事件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如果孩子的教育到位,高中生可能不会因为打篮球的纠纷而动手。退一步说,即便这些孩子过于冲动,父母到场后若能进行有效的沟通,而不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最终悲剧或许能幸免。

  这样的极端事件,引人深思: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孩子发生磕磕碰碰、受委屈的事情却在所难免。作为家长,应如何帮孩子化解心中的委屈呢?

 —————————————————————————————————— 

  家长该不该插手有学问

  反面案例:护犊心让孩子失去朋友

  今年读四年级的洋洋,在小区里一直很有“名”,不是因为他有多乖巧懂事,而是因为他特别“来事”。

  和伙伴们捉迷藏时,洋洋因为躲藏得不好,老是第一个被同伴们“捉”住,还哭闹着耍赖不愿去“捉”别人。反复几次后,玩伴们便不愿和洋洋一起玩了。洋洋觉得很委屈,回家便向妈妈“告状”,哭诉说“他们老联合欺负我”。

  第二天,洋洋妈在小区里一见到儿子的玩伴便说“你们干嘛老欺负洋洋啊”。从此以后,大家伙儿一见到洋洋就一哄而散了,谁都不愿再去理睬他了。没有了玩伴,洋洋每天只能窝在家里看电视。

  分析:专家认为,孩子之间的问题最好让孩子自己解决,父母在这过程中适度引导即可。案例中的洋洋,一遇到问题就哭着找妈妈,因为他知道妈妈会帮他“出气”。如果父母像洋洋妈一样,过多干预孩子之间的交往,这会导致孩子自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越来越弱,情况严重时可能出现自闭、网瘾等问题。

  假如,洋洋妈在听到儿子哭诉后,先平静地倾听哭诉,并尝试着和儿子一起分析“自己不受欢迎”的原因,并帮儿子出“主意”,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同时,洋洋妈可以和气地问问儿子的玩伴“为什么不让洋洋参加呢?他昨天哭得可伤心了,能不能也让洋洋参加呢”等等。这样,洋洋可能就不会失去朋友了。

  正面案例:心平气和化解孩子委屈

  最近几天,小宇妈发现儿子有点情绪,出门上学时有抵触情绪。细问之下,小宇道出实情,被老师批评了。原因是,同学做操时拿玩具枪打他,他躲闪时被班主任发现了,惹来一顿批评。小宇心里觉得很委屈。

  上学的路上,小宇妈安慰儿子说,即使老师批评错了,但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小宇妈还不忘开导儿子,人生路上,受点委屈是正常的。但是,小宇比较内向,特别介意长辈对他的批评,小宇妈决定偷偷地和老师沟通一下。

  班主任解释了事情原委:小宇那天没认真做操,她看了小宇一眼,小家伙还冲着她笑。她很生气,就批评小宇了。听说小宇有点委屈,班主任答应课后去找他。

  当天放学时,小宇脸上的“阴云”消散了,还乐滋滋地夸“班主任对我真好”。

  分析:专家认为,虽然老师误会了小宇,但小宇妈却努力维护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并私底下找老师沟通,化解了师生之间的误会,起到了良好的沟通桥梁作用。

  有时,个别老师在批评孩子时,可能方式或方法不恰当,但是,在老师不违背师德的前提下,家长应该对学校老师和教育予以充分信任,相信老师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只是方式方法不妥而已。

  如果老师的确有做得不妥当的地方,家长可以私底下冷静地找老师沟通,而不一定要采取“讨理”的方式“兴师问罪”。尤其是当着孩子面时,家长要努力维护老师的形象和尊严,否则容易让孩子对老师和学校产生排斥心理,这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

  http://s3/middle/4a8b31f1ga48bd0733412&690(张柏芝)

    正确化解孩子的委屈

  父母应该怎样妥善处理,才能让孩子及学会体谅包容别人,又能保护好自己,维护自身合理权益?一些家长和专家就此发表了看法。

  理性看待孩子之间的打闹

  在一家媒体工作的黄先生认为,有时候孩子之间的打闹,是他们一种正常的交往方式,而非大人想象的那么严重。因此,家长有时侯可以把孩子之间的打闹看淡一些,而不应该轻易地大惊小怪或上纲上线。

  他曾经就遇到类似的情况:他小孩有一次和伙伴在打闹时,被伙伴扇了一巴掌后,一个劲追着对方要“还击”,他作为家长本能地提醒说“不要打架哦”,没想到两小孩嬉笑着说“我们喜欢打架”。

  耐心倾听让孩子释放情绪

  专家说,面对孩子的情绪时,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把委屈表达出来。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家长很容易犯成人式“讲道理”的错误,如“你本来应该那样做”或者“你以后应该那样做”,而那些道理对孩子的表达其实是有压制作用的,孩子于是更加觉得自己错了。

  问清真相后再作分析

  专家认为,待孩子心情平静后,家长可以让孩子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一遍,如果孩子的行为是正确的,父母应当及时予以肯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自豪感。如果错在孩子,家长可以心平气和地从其他人的角度设几个问题问孩子,引导孩子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反省自己的错误。

  当然,家长不能单纯听信孩子的一面之辞,还需要从侧面了解事情真相。当孩子的委屈涉及是非原则,或者已经超过孩子的心理负荷能力时,家长可以及时跟孩子的老师或家长沟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从老师或家长那里得到有效的协助。

  提高孩子的心理成熟度 

  专家提醒家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小挫折,父母要提高自己孩子的心理成熟度,而不是一味觉得委屈,要让孩子学会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心理成熟度高的孩子,面对社会和环境的变化较易适应,他们的自控能力、承受能力都比较好,比较“老练”;而心理成熟度差的孩子,不太容易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也不太容易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这样,在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中更容易出现问题。

  ————————————————————————————————

  让孩子学会沟通化解矛盾

  专家说,孩子受委屈时,中国大多数家长有两种处理方式:“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型,主张孩子“受欺负时一定要反抗,否则孩子会懦弱”;“息事宁人”型,打了就算了,完全不干预。这两种处理方式都不妥当,因为这让孩子错失了掌握正确社交技巧的良好时机。

  在他们接触的孩子打闹的案例中,令家长感到棘手的情况有两类:

  (1)小孩总被别人打。当“小孩经常被别人打”时,说明孩子没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立场。这时,家长可以教孩子,受到欺负时,应该迅速、大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立场“不许打我”、“不要推我”等,然后再扭头就走。这种方法一直到孩子青春期时都适用。

  (2)小孩总是打别人。当“小孩总是打别人”时,通常是因为“想要别人东西”、“不安全”或“东西被人抢”,孩子由于不会正确地表达自我需求,“拳头”成为他唯一的沟通方式。因此,家长们不妨参考以下案例,引导孩子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场景:孩子看到玩伴琪琪的玩具小轿车,有些心动……

  孩子:妈妈,我想要琪琪的小轿车。

  妈妈:那我们一起去找琪琪要啊。(父母陪着孩子一起去解决问题)

  琪琪:我自己都还没玩够呢。

  妈妈:宝贝,琪琪不愿给我们小轿车,要不我们拿小火车换他的小轿车,好不好?(帮孩子出主意)

  琪琪:我不要你的小火车。

  妈妈:宝贝,要不我们等琪琪一会儿,好不好?

  诸多尝试仍不奏效……

  妈妈:宝贝,要不我们回家再想想办法。(教孩子适度地学会退让)

  专家建议,家长在引导孩子沟通时,要用具体的示范去教孩子,而不是简单一句“你去和琪琪说要玩具嘛”,这样孩子才能从示范中慢慢学会沟通和处理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用暴力解决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