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记录
(2016-01-20 16:39:51)七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记录
活动内容 |
第二章教材分析、教学方法 |
||||||
活动时间 |
2015/9/19 |
活动地点 |
四楼办公室 |
||||
参加人员 |
七年级数学组 |
||||||
主 持 人 |
|
中心发言人 |
|
记 录 员 |
|
||
活动记录: 一、本章的主要内容: 对正、负数的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概念及求法;数轴的概念、画法及其与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关系;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及相关运算律;科学计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的概念及求法。 重点: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难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结果符号的确定及对科学计数法、有效数字的理解。
二、本章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的知识是本册教材乃至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它一方面是算术到代数的过渡,另一方面是学好初中数学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关键,尤其有理数的运算在整个数学及相关学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这一章内容是构建“数学大厦”的地基。 三、本章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及方法: 1、分类讨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有理数的分类及绝对值一节课的教学中。 2、数形结合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数轴一节课的学习上,用数字表示数轴(图形)的形态,反过来用数轴(图形)反映数字的具体意义,达到数字与图形微观与宏观的统一,具体与抽象的结合,即用数说明图形的形象,用图形说明数字的具体,尤其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理解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更是形象直观。 3、化归转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有理数的减法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乘法转化为有理数的 除法。 4、类比法:对于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可类比小学学过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等内容学习,总的来说计算方法不变,只是把数字的范围扩大了,增加了负数。在学习过程中要时时考虑符号问题。用类比的方法去学习会对新知识有“似曾相识”之感,不会觉得陌生,学起来自然会轻松的多。 四、教法建议 1、在学完数轴一节课后,把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补充进来,提前讲解,在讲完绝对值后,在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这样做既可以体会到数轴的用途,也可以避免两种方法放在一起给学生造成的混乱,而利用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写法上学生一般情况下掌握不好,这样可以着重训练学生的写法,分散难点。 2、注重联系实际:这本教材的编排更注重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应用到生活中去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的理念。因此,在每课的“创设情境”这一环节中,要充分注意这一点,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新知识,使学生充分体现到学好数学是有用的,因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对于绝对值一课的教法建议:对于绝对值的代数意义的理解,学生往往感到困难,教者可以告诉学生:两棍中间夹着一个人(整体),当它是正数和零时,两棍一扒拉,直接走出来,当它是负数时,两棍一扒拉,拄着拐棍走出来,比较形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在《整式的加减》一章中,才可以顺利去掉绝对值符号,进行化简。 4、注重本章的选学内容:一个是第6页的“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另一个是第40页的“翻牌游戏中的数学定到理” 5、在近似数一节课中注意在第46页的例6中补充两个题型:1)86400(保留2个有效数字);2)3954123(精确到十万位)。同时增加例7:下列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各有几个有效数字? 五、常见题型的处理建议:
1、赋值法:在学生遇到一些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往往很难判断结果,这时采用此方法,比较简单易行。但要注意赋值的范围。例如:对任意有理数a,下列各式中一定成立的是:A.a﹥a的绝对值,B.a﹥﹣a的绝对值 2、数轴法:例如:有理数a,b,a﹤0,b﹥0, 且a的绝对值﹤b的绝对值,试比较a,b,﹣a,﹣b的大小。借助数轴,学生很容易得到答案。
3、非负数性质的应用:这一章中我们已经接触了两种非负数:a的绝对值和a的平方.它们在计算中经常遇到,特别注意:若A,B为非负数,且A+B=0,则A=0,B=0。有三种可能:A,B都以绝对值的形式给出,A,B都以平方的形式给出,A,B中一个以绝对值的形式给出,另一个以平方的形式给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