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说什么》读后感

(2023-09-30 19:28:49)
分类: 书海泛舟

读完《道德经说什么》,最深的感悟就是任何事物的发展到最后都将回归它的本根,教育亦是如此。

比如作文教学。现在很多学生害怕作文,其实跟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很多老师作文课上缺乏有效的引领和指导,只是让学生读读作文要求,老师简单讲几句注意事项,就开始让孩子自己写。孩子或者无从下笔,简单写几句应付了事;或者啰哩啰嗦,漫无边际。交上作文后,老师也很少讲评。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失去了作文的兴趣,提笔犯愁。

记得张中行先生在《作文杂谈》中说过:作文就像说话一样是一件很自然很平常的事情,不要把它想象得那么难,而心生敬畏。只要有所思,有所悟便可下笔成文。其实,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在孩子刚开始接触作文时就给孩子渗透这种“作文就像说话一样简单”的意识,一点一点的教孩子们慢慢把这“话”说好,是不是也就不会有提笔犯愁的尴尬了呢?记得曾听一位朋友在谈起他们三年级刚开始教孩子写作文时,就是先训练孩子学会写对话。他们两位老师合作,一位老师上课和学生交流,另一位老师就用电脑随时记录下他们的对话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孩子自己试着加上冒号引号,知道对话的写法。后来又在对话前面加上提示语,分别呈现提示语在前、在中、在后,引导孩子体会提示语对说话人内心情感表达的作用以及位置的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等等。这样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的练习,孩子们都会写对话了。这样做我觉得最起码有两个好处,一是让孩子知道写作文很简单,记录下生活中平凡真实的事情,就是一篇作文。二是在这种对话情境中,让学生很容易学会如何写对话,包括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加上提示语以后感情的变化等等。相信如果能这样循序渐进,把那些写作技法不露痕迹地溶入到学生的亲身体验中,脚步慢慢地教孩子学作文,学生又怎会无话可写、无文而作,又怎会出现千人一面、虚假作文呢?而事实是我们多数老师从一开始就缺少这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循序渐进的指导,所以导致学生写作兴趣的缺失。

古人云:“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作文也是这样,从写好一句话、学会用一个标点符号开始,到写好一段话,再到写好一篇文章,一点一滴地教孩子说话、作文,才会想作文,真作文!作文如此,教育亦是如此,唯有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的教,才能让教学更有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