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之六:理解具有可迁移性
(2023-06-03 20:20:41)| 分类: 书海泛舟 |
作者还认为“理解具有可迁移性”。没有理解,就不能获得任何知识的迁移,更不能对新体验产生更好的理解。理解使我们既有创造力又能成功。理解就是透过具体知识的表象而对知识形成和应用的内在原理的探究和把握。按照中国传统哲学对终极原理“道”的理解,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大道至简。在纷繁复杂的知识背后存在一个一致相通的原理,把握住了原理,就能达到“理解具有可迁移性”的目标。
作者特意提出了“学生的误解以及我们的感悟”。误解不是无知。它是指在一个新情况下用貌似合理但并非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我们已经明白,误解具有非常有用的教学价值。误解是将隐含的歧途显性化,误解具有袪魅解蔽的功能。误解不仅仅需要纠正错误,它更重要的价值是一种尝试,教师不但不能抑制这种尝试,而且还要鼓励,并参与共同试误,进而启发探索。歪打正着,因误生奇,“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误解之于生成,价值正在此处。
总之,为理解而教,采取逆向设计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不是教师独自一人要承担的改革任务,需要学校配合,需要教研组不断的研讨,围绕几个特定的主题展开深度的研究,从中不断梳理经验,形成经典的案例。其中教研组的组织和协调非常重要。如果我们的教研组能够定下心来,每学期探索几个课例、持续不断地加以改进,用不了几年的时候,我们就会在学科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道路和特色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