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之四:逆向设计

(2023-05-12 07:54:19)
分类: 书海泛舟

刚拿到这本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时,感觉很厚重,也比较晦涩难懂,但静下心来仔细阅读,就令人醍醐灌顶,受益匪浅,因为这本书为处于变革时代的教师如何革新自己传统的备课和上课的方式,提供了可借鉴、可操作的路径和方式。    

文中指出:“教师是设计师,他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一样,持有“资格证”,是一名专业技术人员。那么,他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精致地设计课程和学习体验活动,以满足特定的教学需求。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个评估设计师,诊断学生需求以指导我们的教学,使自己和学生,能够检验我们的工作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而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有三种现象司空见惯:一是为了应试教育而教。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提高教学成绩而展开,而忽视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高,更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测试就是一种体检,单纯为了应对测试而组织教学,就像为了有好的体检指标临阵磨枪那样,都是自欺欺人的行为。二是知识缺少系统性。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很多很复杂,却忽视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连接起来,系统起来,学生也很难做到举一反三。不少教师认为,我把这些内容讲到了,学生应对考试就没有问题了;如果我没有讲到,学生就没有学到。其实,这样的假设是毫无根据的。三教师循规蹈矩,却不愿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所以导致现在的老师非常辛苦,但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却不高。

针对现存的这种现象,教师该何去何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可以帮助老师避免走进聚焦活动和聚焦灌输的教学现状。活动导向的设计不当之处在于只动手不动脑,就算学生真的有所领悟和收获,也是伴随着有趣的体验偶然发生的。而灌输式学习,即学生根据教材逐页进行学习,尽最大努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所有的事实材料,因此灌输式学习,就像走马观花式的欧洲旅游,没有总括性目标来引导。那么究竟什么是逆向设计呢?作者认为它是一种“以终为始”的设计,是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它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在这个阶段,需要回答如下问题: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通常要传授的内容量大,设计的时候,需要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逆向设计告诉我们不能根据要讲的内容来思考课程,而是要根据收集的评估证据来思考课程。教师要做评估员,设计适合本节课学习内容的评估指标,以便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证据,用实证的方式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如果学生要有效开展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他们需要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现性目标,我们需要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适当的方法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由上述环节不难看出,教师应该明确了预期的结果以及评估的手段之后,再选择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呈现教学的顺序。逆向设计要求教师在开始设计一个单元或者课程的时候,就要通过评估证据将内容标准或学习目标具体化。    常态情况下,教师们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紧接着的动作就是设计教学活动和流程,至于预期的结果、评估证据等,要么没有,要么放到教学设计的最后带上一笔。把我们自己常态做的设计和本书作者所倡导的“逆向设计”做一个对比,相信大家就能从中看出优劣来。为了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逆向设计”,作者还研发了逆向设计的模板,配备了一套设计标准,开发和完善了一组设计工具,为有志于改变自己教学行为的教师提供了从提示、向导、概念模板一直到案例的丰富的学习支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