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读《文心》之三:题目与内容

(2016-01-30 10:49:35)
分类: 书海泛舟

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这一章谈的是有关作文的问题。在第一节作文课上,国文老师王仰之先生以在怎样的情形之下,我们才提起笔来作文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对“作文是什么”的思考。

“作文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生活中间包含许多项目,作文也是一个。

作文是应付实际需要的一件事情,犹如读书、学算一样。

面对学生的回答,王先生满意地说: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他接着又阐明了“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我们把所要写的东西叫作内容,把标举全篇的名称叫作题目,依自然的顺序,一定先有内容,后有题目。”“练习的人应该知道作文不是遇见了题目,随便花言巧语写成几句,就算对付过去了的事情。更应该知道在实际应用上,一篇文字的题目往往是完篇之后才取定的;题目的大部分的作用在便于称说,并没什么了不起的关系。这些见解很关重要。懂得这些,作文才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不懂得这些,作文终于是玩意儿、文字把戏罢了。

以上,作者借助作文题目与内容的关系,阐明了:作文来源于生活,是如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应付实际需要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这里强调的是作文离不开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而离开了生活的作文,就空有其形,而缺少了灵魂血肉,也就只能是文字把戏罢了。

读了这一章,让我不禁对“为什么要作文有了思考。回想起上小学时,作文是因为每次考试必有作文,好像是为了考试而作文。到了初中、高中时,除了为了考试而作文外,会经常把自己的心事偷偷地写在日记里,记录一段心路历程。上班后,作文竟成了学校、上级要求的作业,是为了工作而作文。现在想来,除了把自己的心事偷偷地写在日记里外,其他的为考试、为工作而作文,实际并不是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而是为了作文而作文,只能称得上是一种练习。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有的老师,都把考试作为作文的目的,而没有把它当作是一种生活的需要,所以忽略了它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记得张中行先生在《作文杂谈》中谈到什么是作文时说:所谓作文,不过是把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话写为书面形式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无时而不有,无地而不有。 可见,作文并不仅仅是指学生课堂之上的写作活动,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有感而发。所以王先生提醒学生: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这样说来,我们为练习而作文是不是就没有必要了呢?王先生在文中也解除了我们的这种疑惑:不错,要教诸君练习,只好规定一个日期,按期作文。这是不得已的办法。并不是作文这件事情必须出于被动,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日期干的。到某一个时期,诸君的习惯已经养成,大家把作文这件事情混和入自己的生活里头,有实际需要的时候能够自由应付:这个不得已的办法就达到了它的目标了。”

可见,这种作文练习就是让我们熟能生巧,以便在生活中运用自如。但是孔子曾经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所以这种练习的前提是要来源于生活,不断从生活中去积累、挖掘写作素材,否则写的内容往往比较空洞、干瘪,不能赋予文字生命的灵性,当然,这样的文字也不可能走得久远。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这些天我们一直在坚持的寒假读写挑战。很多老师都是从生活中选取镜头或典型事例,融入自己的思考,再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传递教育思想。因为有了来自于身边的鲜活的事例,再加上智慧的火花,这样的文字读起来总是感觉亲切而深刻,意义深远。其实,在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时常会碰撞出一些思想的火花,及时记录下来,往往能帮助理清思绪,将思考引向深入。反之,则似昙花一现,销声匿迹。当我们把自己的情感心绪、思考实践付诸于文字时,作文就决不仅仅是为考试、工作而生,而是一种生命的表达。

明白了为什么要作文,再去作文,才能在文字的丛林里,任性地自由地舞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