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001]小A的故事之项目经理成长记——让我们开始吧!

标签:
转载 |
那时小A正值大三,属于在学校里玩社团比较多的活跃派,却也有着典型的理工科生特点:做事认真投入却略有刻板,虽然朋友也不少却还是缺乏一些基本的沟通技巧。在几个社团和学校组织也做到部长乃至副主席的级别,但是依然觉得还是属于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听从上头儿吩咐的那种乖孩子。也许就是因为身上的那一股认真劲儿,学习还不错,社团也还不错,总之还算努努力力地生活着。
而梦想这种奢侈的东西,心里空荡荡两年,已经有点不敢奢望。不过一年来事情在慢慢发生变化。其实小A也没有想到,当初L教授的一番教导在心里激起的涟漪会蔓延到哪里。小A也没有想过,跑去清华去听的公益比赛宣讲会意味着什么。但就是这样,层层积淀之后,小A遇到了某V组织,经过了面试,成为了某I公益项目的项目经理。
说是项目经理,其实小A并不知道自己需要干什么。甚至关于这个项目,也只有两页的一个类似于传单的描述,就什么都没有了。
幸运的是,小A遇到了一个很好的advisor,简称S,也是这个项目的发起人,在他的指导下,小A开始一步步探索如何做好一个项目经理。
在S解释了I项目的初步构想之后,小A了解了现有的资源:
一个初步形成的团队,大家有着不错的热情,但是都对所在领域不甚了解,包括小A自己也是。不过在小A通过S了解了项目和组织愿景的更多信息后,作为团队的一个小leader,小A跟成员们吃饭、了解彼此,并解释了相关的工作,也收集了大家的疑问和想法;
一个有初步构想的I项目。现在虽然看起来I项目已经在模式上比较成型了,但是对于具体的可行性还需要进一步论证。这也是小A作为项目经理需要进行的第一项工作,对于这个新proposed的项目模式进行可行性验证,并做出初步的筹备规划。
从未来看回来,小A会觉得,当时做的筹备规划似乎有点过头了,因为项目的模式在3个月后因市场需求有了新的调整,也就是所谓的计划赶不上变化。不过计划依然是重要的,至少对于时间、人力、经费上面,都有了更好的估计。而所做的相关调研,也都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即使未来模式有了微调,也是很好的参考。
而之于小A,也许那段时间最最重要的,是带领一个新的小团队,沟通协调完成任务的过程。在这之后,每每看到一个个进入组织的新人逐步成长到第一次带团队,往往做得有些手忙脚乱、丢三落四的时候,就会想到那时的自己。
那时小A因为实习的缘故,远在K国,与各位成员们以及advisor沟通也并不很方便。不能当面开会,怎样才能很好地保证进度和沟通呢?
正当小A对于如何开展一筹莫展的时候,S传给了小A两个东西:甘特图和预算表。S说,你照着样本,先把这个项目的筹备timeline和预算试着做出来吧。
那时的小A并不知道那个timeline叫做甘特图,也不知道它在I项目首年筹备时会起到那么大的作用。
好吧,看看这个简单的甘特图,有哪些部分构成呢?
http://s15/middle/66e120504b8d9e5c8442e&690
做计划的过程是不断对目标进行思考,并查阅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思考的过程。一开始会觉得有些吃力,有点没有头绪。不过凭着工科生那种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东西做出初稿的习惯,小A把初稿做出来,发给S,一切就慢慢顺利了起来。(后来小A了解过不少故事才知道,这种工科生的“不论证、不多想、先着手做”的习惯对于一个start-up,实在太重要了。)
远远地在K国,收到S对于timeline的批注,小A忍不住笑了。据说因为是在公车上批注的所以那么地歪歪扭扭。不过,里面中肯的意见,着实让小A好好思考了一番。经过修改,小A的计划就此通过,开始实行了!
而梦想这种奢侈的东西,心里空荡荡两年,已经有点不敢奢望。不过一年来事情在慢慢发生变化。其实小A也没有想到,当初L教授的一番教导在心里激起的涟漪会蔓延到哪里。小A也没有想过,跑去清华去听的公益比赛宣讲会意味着什么。但就是这样,层层积淀之后,小A遇到了某V组织,经过了面试,成为了某I公益项目的项目经理。
说是项目经理,其实小A并不知道自己需要干什么。甚至关于这个项目,也只有两页的一个类似于传单的描述,就什么都没有了。
幸运的是,小A遇到了一个很好的advisor,简称S,也是这个项目的发起人,在他的指导下,小A开始一步步探索如何做好一个项目经理。
在S解释了I项目的初步构想之后,小A了解了现有的资源:
一个初步形成的团队,大家有着不错的热情,但是都对所在领域不甚了解,包括小A自己也是。不过在小A通过S了解了项目和组织愿景的更多信息后,作为团队的一个小leader,小A跟成员们吃饭、了解彼此,并解释了相关的工作,也收集了大家的疑问和想法;
一个有初步构想的I项目。现在虽然看起来I项目已经在模式上比较成型了,但是对于具体的可行性还需要进一步论证。这也是小A作为项目经理需要进行的第一项工作,对于这个新proposed的项目模式进行可行性验证,并做出初步的筹备规划。
从未来看回来,小A会觉得,当时做的筹备规划似乎有点过头了,因为项目的模式在3个月后因市场需求有了新的调整,也就是所谓的计划赶不上变化。不过计划依然是重要的,至少对于时间、人力、经费上面,都有了更好的估计。而所做的相关调研,也都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即使未来模式有了微调,也是很好的参考。
而之于小A,也许那段时间最最重要的,是带领一个新的小团队,沟通协调完成任务的过程。在这之后,每每看到一个个进入组织的新人逐步成长到第一次带团队,往往做得有些手忙脚乱、丢三落四的时候,就会想到那时的自己。
那时小A因为实习的缘故,远在K国,与各位成员们以及advisor沟通也并不很方便。不能当面开会,怎样才能很好地保证进度和沟通呢?
正当小A对于如何开展一筹莫展的时候,S传给了小A两个东西:甘特图和预算表。S说,你照着样本,先把这个项目的筹备timeline和预算试着做出来吧。
那时的小A并不知道那个timeline叫做甘特图,也不知道它在I项目首年筹备时会起到那么大的作用。
好吧,看看这个简单的甘特图,有哪些部分构成呢?
- 类别:将不同类别的任务进行归类,会帮助建立上一层次的逻辑,也让整个表格更有条理
- 内容:具体任务的名称,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加上任务号
- 负责人:任何任务,无论大小,都需要指定好负责人,也就是负责任务呈递的人,否则就可能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况。这个负责人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小团队完成,但和管理者交接需由他全权负责,需要保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有任何问题根据沟通机制来进行充分沟通。
- 成果(deliverables):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列。可写word/ppt/excel/会议等具体呈现形式。当时小A还并不能了解这列的重要性,后来才深刻体会到,这确实是帮助达成团队一致认识的非常重要的信息。
- 时间:依据具体情况,以周或者天为单位,用填充单元格的方式标出一个任务的时间周期。需要在整个工作进程中识别出一些里程碑(milestone),让整个团队有阶段性目标,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划分工作为更小而独立的单元,一方面也是给团队的一个短期目标激励。
http://s15/middle/66e120504b8d9e5c8442e&690
做计划的过程是不断对目标进行思考,并查阅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思考的过程。一开始会觉得有些吃力,有点没有头绪。不过凭着工科生那种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东西做出初稿的习惯,小A把初稿做出来,发给S,一切就慢慢顺利了起来。(后来小A了解过不少故事才知道,这种工科生的“不论证、不多想、先着手做”的习惯对于一个start-up,实在太重要了。)
远远地在K国,收到S对于timeline的批注,小A忍不住笑了。据说因为是在公车上批注的所以那么地歪歪扭扭。不过,里面中肯的意见,着实让小A好好思考了一番。经过修改,小A的计划就此通过,开始实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