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人大代表 |
分类: 时事评论 |
文丨 陶舜
“人大代表”有没有水分?有的。水分体现在两方面:履职的饱合度和身份的真实度。比如全国人大代表的工农比例究竟有多少,如今就要打一个问号了。
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尔乘,在3月10日坦率谈到了“代表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农民、工人等基层人大代表人数其实很少,企业负责人反而占了近一半的数量;有些代表的身份则严重失真,企业主冒充工人、农民获得代表提名。那些真正来自基层的、符合条件的代表无法提名,即使获得了提名,在风不清、气不正的情况下也很难当选。”
王尔乘的声音虽有一定的批评性,却是真正的两会好声音,他提出的这个普遍性问题,过去人们不是不知道,但由他这样的权威人士在两会时间说出来,说明这个问题真的不能再拖了。
应该说,人大代表的工农比例一直都不太高,所以工农比例的每一次提高都会被媒体关注到。今年工农代表的比例数我没有查到,但查到了2013年的数据。在十二届全国人大2987名代表中,来自一线的工人、农民代表有401名,占代表总数的13.42%。便是比例这么小的工农代表,仍有一部分是企业主冒充的。
工农代表的身份容易被冒充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从身份到能力,工农代表都处于一个不太理想的地位,企业主冒充工农身份以获代表提名,对企业主来说,不仅有利可图,而且近水楼台。那些一线工人农民代表,不见得真是那些群体的代言人,他们中有的来自国企,与其说是是一个人大代表,不如说是国企在政治上精心安排的一面旗帜;还有一些人大代表实质上形同荣誉称号。过去有记者问农民工人大代表胡小燕:“当选人大代表后,下一步打算怎么做?”胡小燕答道:“我还不太知道,请包涵。”身份不等于能力,缺乏参政议政的能力,在这个群体普通存在。尽管如此,冒充身份的现象仍掩盖不了组织、纪检、人大机关等相关部门失职。
反过来看,党政领导干部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数,却相对较高。全国人大提出要确保基层一线代表、妇女代表比例的上升和党政干部代表比例的下降,是非常正确的。但这个进程还应加大推进力度。因此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建议,人大自身的改革应有时间表,例如,党政领导干部代表的比例确在减少,“能不能也制订路线图,每年减少5%或多少”。
人大代表的水分还体现在个别地方的选举舞弊。比如在湖南衡阳前几年的一次选举中,就有56名当选的省人大代表存在送钱拉票。此外,人大代表的履职多大程度上对得起这个身份,也值得关注。今年两会,媒体曝出河北团小组讨论会近半代表缺席。上全国两会都能缺席,难免让人怀疑这些代表平时能否积极作为。
唯有挤掉人大代表的水分,保证人大代表的质量,才能有利于社会各方面利益诉求的顺畅表达与充分博弈,真正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