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舜:海航在客轮被扣之后做错了什么?

(2013-09-27 10:59:28)
标签:

财经

海航

扣船事件

分类: 时事评论
海航在客轮被扣之后做错了什么?
北京青年报 评论周刊 2013-09-27
陶舜:海航在客轮被扣之后做错了什么?
乘客聚集在一起协商下船赔偿等事宜

9月13日下午,中国内地首艘豪华邮轮“海娜号”在韩国济州港被当地法院扣押,船上1659名旅客因此滞留。风波源于两家中国公司的债务纠纷。原属海航集团旗下的大新华轮船(香港)有限公司(简称大新华轮船)拖欠沙钢船务有限公司(简称沙钢船务)5800多万美元船舶租金,这一金额由伦敦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得出,沙钢船务因此向韩国法院提出扣押轮船申请,这也符合韩国法律。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一风波的看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客轮被扣直接导致游客利益受损。微观上,游客与海航方面在信息逐渐披露后,从最初较为盲目的利益共同体向维权议价转化。宏观上,不了解真相的观众将扣船事件误解为国别政治博弈,的确,中国各级政府在妥善消弭风波方面也尽了力;二是媒体从扣船事件回溯,探查到海航与多家债权公司的资本暗战。海航通过大新华轮船实施了一项失败的战略布局并欠下巨额债务,有的高达数亿,经过轮翻腾挪,试图金蝉脱壳,沙钢船务等债权公司则通过各种方式全球追债,手段包括多数跨国申请扣船和冻结股权等等。

大众不会对大公司的资本运作感兴趣,这是专业财经媒体解析的话题,扣船风波的新闻点在于船上有一千多名游客,他们是受债务纠纷牵连的无辜者,却成了两家公司利益博弈的砝码。理论上,在船舶被扣押之后,只要债务人提供相应数额的担保,那么扣船法院就会解除扣押,释放船舶。由于海事纠纷往往跨国,这种追债方式是被司法允许的。沙钢船务自称这次追索要债275万美元,而此前在印度和南非,沙钢船务用扣船法从海航依法追回1200多万美元,只不过当时扣押的是货船,远没有这次轰动。

“海娜号”被扣押后,海航至少犯了两个错误。首先是试图以政治混淆法律、以情感混淆利益,利用并迎合多数公众的政治推测,像墨鱼一样,企图把水搅浑,不了了之。海航旅业曾发表声明,谴责扣船行为严重侵犯了中国公民权益,严重影响到中、韩之间良好的经贸、旅游等合作关系。这声明不仅美化自己还暗讽对手,似乎沙钢船务有多不懂事、不识大体、不顾大局,要知道,扣船动作就是沙钢船务申请的。

尽管扣船者客观上造成了连带扣押游客的事实,游客其实只能够向直接利益相关者海航索赔。沙钢船务很可能正是看准了这一点,预判海航不至于拿1659名游客的利益不当一回事,没想到海航在国际上把球踢了回去,在邮轮上更是蛮横无理,把游客的合理维权空间压制到法定水准之下。这是海航犯的第二个错误。

邮轮被扣后,海航方面已知悉原因何在,却向游客隐瞒了24小时,媒体披露真相后,海航协议要求游客放弃一切其他维权方式,被律师认为是霸王条款,被抗议后才收回。经过抗议补偿金才从1500元提高到2000元,这远远不足以弥补扣船及维权博弈过程中蒙受的损失,比如冲突中一位70多岁的女游客高血压突发。至于博弈过程中服务质量的低下、深夜广播催促、游客精神的焦灼与愤怒等等,更是无法计价。海航在扣船后会犯上述两个错误,固然是想降低损失,包括迟付或不付债务保证金以及少付游客赔偿金,最终保证金还是付了,而数百游客表示回国后要继续向海航及相关旅行社维权。扣船风波中海航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文/陶舜(北京时事评论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