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官员到凤凰降落的古村隐修,一人得道一人成仙 | 豫记

(2017-10-12 11:28:07)
标签:

杂谈

平顶山郏县北边儿,往黄道镇去的路上,有一座古朴的村庄叫前谢湾。这座掩映在青山绿树中的村庄,透着纯朴自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黑瓦黄墙,雕梁熠熠,山之苍苍,叠翠飞烟环抱其廓,焕发着浓郁的韵致。

https://wx1/large/760446cbly1fkfa7ijiptj20m80gpe3y.jpg豫记" />

​张振营 | 文、图

豫记微信号:hnyuji


前谢湾村曾有凤凰飞来

明清古建筑保存完整

前谢湾村,属郏县黄道镇管辖,距县城9公里,距黄道镇1.5公里。村子依山傍水,栖凤岭就像展开的双翅把古朴静美的村庄轻轻揽护在翼中。

它之前叫“凤落村”,因为曾有凤凰飞来,光武帝刘秀赐名“凤落村”。之后凤落村再也不见凤凰飞来,但生活却越来越好。就改了“丰乐村”,以期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民万年安乐。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部分村民在清龙河畔的北边另建新村。两村夹青龙河而居,为区别,就把当时南岸的老村叫“前湾”,北岸的新村叫“后湾”,对外仍叫“凤落村”或“丰乐村”。

时间一久,“凤落村”或“丰乐村”便被淡化了,仅剩下了“前湾”和“后湾”。后来随着谢姓的迁入演变成了现在的前谢湾和后谢湾。

https://wx4/large/760446cbly1fkfa85l8avj20m80hwkdx.jpg豫记" TITLE="两官员到凤凰降落的古村隐修,一人得道一人成仙 豫记" />

​前谢湾村还保存有明、清、民国时期的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

布局比较奇异,全村没有正街,以“齐圣庙”为中心,7条或东西、或南北、或西北、或西南的街巷交错向村外延伸,连接官道。

村子用街道可分开为五部分,各部又有小巷格局自成体系。过去村里虽然没有寨墙,但临街的房屋外边有高高的裙墙。街口的五座阁门一关,加上裙墙,整个村子就是一座坚固的堡垒。

村里有三进院落三处,墙体多为黄石筑砌,也有石基砖墙或石基土墙。

https://wx1/large/760446cbly1fkfaatql4cj20m80go1eg.jpg豫记" TITLE="两官员到凤凰降落的古村隐修,一人得道一人成仙 豫记" />

在南北短街的路西有一处破旧的宅院,是民国时期省参议员王兆麟故居。

王兆麟生于1888年,系晚清秀才,34岁任国民党省会议员,后去陕西任教,48岁还乡。借县府库米以工代赈,在谢湾村兴建一座滚水坝,村里人叫大堰。

河水自流浇灌前谢湾、纸坊、山前李三个村子1500亩耕地。王兆麟虽然在1941年就已故去,但他组织打堰的故事还在村里传颂。


极负盛名的山水洞府

引来“二王”隐居修仙

村里的故事很多,早在1900多年之前,这里的山水洞府就极负盛名,许多故事因此而流传至今。

https://wx2/large/760446cbly1fkfa9cwov7j20m80gbqge.jpg豫记" TITLE="两官员到凤凰降落的古村隐修,一人得道一人成仙 豫记" />

​据《东观记》载,东汉光武帝时期,“有凤现于颍川之郏县城西北二十里之山颠……停一十七日,乃去”。

凤凰出现乃国家祥瑞之兆,光武帝刘秀闻报龙心大悦,传旨嘉奖郏县令,称赞他“仁德所致,有凤来仪”,并御赐山名“凤凰山”。

就在凤凰降落不久,即有一位名叫王乔的叶县县令慕名来凤凰山游览。

他发现一个山洞掩藏在白云深处,洞中怪石嶙峋,气候宜人;一股山泉奔涌在万岭天围之中,清凉澄澈,饮一口便觉气爽神清,飘飘欲仙。

于是,王乔弃官从道,抛却红尘,住进山洞,隐居修炼。他渴饮山泉水,饥食柏籽仁,终于得道成仙。

https://wx3/large/760446cbly1fkfac9g15mj20m80gotz9.jpg豫记" />

​​一日,王乔骑着双凫归山,众山民想同大仙开个玩笑,突举大网捕之,王乔慌忙躲避,掉了一只鞋子。从此,王乔一去不返。“千尺云埋奈尔河,仙家只许此中过。当年轻落双凫鸟,若得人间下网罗。”《郏县志》中辑录的这首诗,记述的就是这件事。

后人为纪念王乔,在南山坡上修建了一座道观,供奉王乔石像,取名“王乔观”,他隐居的山洞称为王乔洞,饮过的山泉为“神仙泉”。

据郏县文化学者李学义等人考证,王乔观即为“读书台”,王乔洞即为“瞌睡洞”。

https://wx4/large/760446cbly1fkfacmz38ij20m80fo1cj.jpg豫记" TITLE="两官员到凤凰降落的古村隐修,一人得道一人成仙 豫记" />

​王乔飞升千余年之后,凤凰山又来了一位历史上的名人,他就是明朝正德年间号称“中州六子”之一的王尚絅(字锦夫,号苍谷)。

明代从郏县走出来的12位进士中,王尚絅为官品级最高,学问做得最大,诗文著作最丰,在明代中州乃至全国思想史、学术史、社会治理史、文学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王尚絅20岁进仕及第,官至礼部郎中,因他为官忠直,屡受奸臣排斥,愤而辞官归里,住进了王乔洞。

王尚絅在前谢湾隐居的地方叫扈涧山庄,在前谢湾村西北青龙河岸边一个叫王里湾的地方。扈涧河是青龙河的古称,扈涧山庄就建在扈涧河边儿。

据村里的老人们回忆,河水与河岸之间是个半月形的湾,背后是青山,沿山有洞,洞里住着几户人家,湾里有一棵几个人才能合抱的古皂角树,传说这里就是王尚絅隐居之地。

https://wx3/large/760446cbly1fkfad31hbkj20m80go7nw.jpg豫记" TITLE="两官员到凤凰降落的古村隐修,一人得道一人成仙 豫记" />

​王尚絅在《扈涧山庄四景八首》中描绘了此地的美景,他也许是看中了这个地方山青水秀与世无争,官场浮云沉烟不扰,遂“春来结舍碧流湾”。

他给自己住的地方取名叫“密止堂”,他的《密止堂记》中有相关记载。

密止堂离王乔洞不过几百米,王尚絅时常到王乔观读书,夜里干脆就住到洞里。但王尚絅的志向不在修道成仙而是研究学问,他孜孜不卷,学问日进,著成《苍谷集》行于世。

现在,王乔洞大部分被山中泥沙掩埋,王乔观早已没了踪影。扈涧山庄所在地也被新修的青龙桥引桥占压,面目全非。


史上瓷窑密布的青龙河

如今只剩下回忆

伴随前谢湾村最久的莫过于青龙河,它从远古中走来,注定不平凡。

https://wx1/large/760446cbly1fkfadf8q6fj20m80gotua.jpg豫记" TITLE="两官员到凤凰降落的古村隐修,一人得道一人成仙 豫记" />

​青龙河发源于禹州市磨山,自北向东注入老虎洞水库,在前谢湾纳马蹄河、粉浆河水之后蜿蜒绕前谢湾南下,流入寺街水库。

河边的喧闹就像河里的浪花,一波接着一波。犁铧翻动处,石斧、陶片等时常从土里翻出来。铁镐扬起时,往往会带出一些鲜艳的瓷片。

远古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生活的痕迹。遗址和传说就是很好的佐证,《郏县志》里也有多处记载。

https://wx2/large/760446cbly1fkfadovxwkj20m80e3qjs.jpg豫记" />

​老虎洞水库以南,从黄道到前谢湾,青龙河畔及支流马蹄河、粉浆河两岸分布着众多古窑址。粉浆河名字的来历,就是因为这一带制瓷时,陶泥流到河里像粉浆一样而得名。

前谢湾地处黄道窑的南部地带,黄道窑内涵非常丰富。唐钧是黄道窑的代表产品,俗称“唐花瓷”、“唐花釉”,在唐代被人称为“花翁”。黄道窑生产的花瓷罐,为宋代钧窑工艺开辟了先河。

后来,据说是宋朝的某个皇帝怕烧窑的烟火薰着神像,下旨让烧瓷的都搬到神垕去,青龙河一带的瓷窑才湮灭于历史的封土里。因制瓷业而人声鼎沸的青龙河两岸也归于沉寂。

https://wx4/large/760446cbly1fkfadzgvbgj20m80ev7qb.jpg豫记" TITLE="两官员到凤凰降落的古村隐修,一人得道一人成仙 豫记" />

​解放初期到上世纪70年代,青龙河一度热闹起来。前谢湾村4个生产队,每个队在河边都有好几盘水打磨和弹花机,周边的村庄都来这里磨面弹花。

三里长的青龙河,碧波荡漾,绿树成荫,十多座水磨恰似十几条水龙上下盘旋,哗哗的流水声、咚咚的水轮声、哐哐的箩面声交织在一起,是多么美妙的乐章,是多么壮观的画面。

到了70年代中期,水利部门在青龙河前谢湾村段建了一座小型水电站,可供全村用电。

但是,上游建起了水泥厂等工业企业,青龙河水逐年减少,2005年彻底断流。

如今,追忆往事,没有淙淙的青龙河水相伴,村子就像失去了灵魂,村里的人也怅然若失。


作者简介

张振营,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在《河南经济日报》任记者,现供职于平顶山市政协。

https://wx3/large/760446cbly1fkfaeuasl3j20ku0d7n0o.jpg豫记" TITLE="两官员到凤凰降落的古村隐修,一人得道一人成仙 豫记"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