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老师只有两个,一个是岁月,一个是骗子

与其说人是在岁月中成熟的,不如说人是在岁月中不得不学会怎么取舍而逐渐成熟的。人终其一生,只有活成自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熟。那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人生从来就和成熟无关,而最多算得上是一种市侩性质上的圆滑与小聪明而已。
人要么在人生觉悟上知道怎么成为自己,要么依靠自欺欺人式的小聪明糊里糊涂地混迹一生。
人忠实于自身的理想与感受就会在自身的觉悟上不断依靠自身的心灵感受性接受岁月的丰厚馈赠,把岁月当中的经历和感受性转化为自身的认识和精神享受性,并把那种觉悟上的智慧回馈与生活本身,滋养于生活本身。
在每个人的成长意义上,人只有自我教育意义上的成长,而没有被教育意义上的真正成长。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一个人受到了多少教育而让自己成长了,而是一个人在自我的心灵感受性上发现了自身的愚昧与无知时,人才在自我觉醒的层面上跨越愚昧和无知而真正成长的。
人之所以无法真正的被教育,就在于,教育只要不是自我层面上真正觉醒的,那种教育就不是教育,而只能是一种被动意义上劝诫和规训。
事实上,人都是在劝诫与规训之中被愚弄和欺骗的。人无法在被动教育的启示性上被教育时,那种无法被自我理解与感受的教育就会变成被动接受教育者眼中的劝诫和规训,当被动接受教育的人屈服于那种自身并没有真正理解的那种教育启示性时,那种被动接受教育的人就只能死记硬背式的接受被动灌输,其结果就是让教育本身变成了一种让人无奈的欺骗形式。当然,这种结局并不是教育者的真正错误,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反而是真正意义上受害者,是真正意义上被欺骗者,而,那种顽固不化的被动接受教育的人,他们因为执着于无知,而让自己活在自欺欺人的愚昧境地而不知之。
人反抗教育意义上的启示性,要么是一个人在自我的层面上真正的觉醒了,所以,能够在自身的理解与感受性上发现那种被动教育上的局限性。要么,就是那种彻头彻尾的保持着顽固动物自私性的低级趣味者,世界上从来就不缺乏这种人,因为,世界之所以会有教育,就是为了不再让人像他们一样活成彻头彻尾的动物。
如果说,那种劝诫和规训意义上的教育是某种程度上的欺骗和失败的话,那种彻头彻尾的人体动物就是已经死去的人,因为,他们终其一生,活在无所不在的撕咬和消耗性之中,不知道何为善良,不知道何为正义。他们那种人之所以活着,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肉体死亡而已。
人在自我教育上,在岁月的各种启示性上活成自己,活出自我,是因为人只有是真正的自己时,人才不会自我欺骗,才不会人云亦云,才不会面对漫长的人生不知所措。
人活成真正的自己,在人生的觉悟上成为自我觉醒层面的自己,才会把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生活看得清、分的开。在人生中,人生当中所有的弯路,所有的欺骗都是发生在社会生活当中的,因为,社会就是虚伪,社会就是面具,那是人性上的不可改变。
人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感受岁月,领会岁月的丰富内涵,才能在自身的心灵感受性上让自己拥有自己的灵魂,才能让自己活在自己的智慧与自身的根据里,不迷茫,不迷失。
人在社会的关系中,保持一份独立,保持一份清醒,不是为了要算计谁,恰恰相反,人在社会关系中保持几分冷静,在社会生活中保持几分看透不说透的体面和淡定,并不是因为需要向某些人、某些社会关系妥协,而是因为,在那种伪善和面具之下,大家都只不过是丧家之犬,大家都只不过是恓惶度日之下的面具人。人保持那份清醒,不揭穿那种龌龊与丑陋,是因为那些虚伪影响不了拥有自我生活的人,影响不了在自我层面已经醒悟的人。而,那些执迷不悟者,自欺欺人,并且被欺骗着,以及自鸣得意地欺骗着别人,能不能清醒,能不能觉悟,有时候,他们称之为“那是命”,有时候他们又称之为那是“成长的代价”。至于,他们能不能安心于他们所说的“那个命”,至于他们能不能付得起那种“成长的代价”,那正是需要我们扪心自问的,那也正是需要我们真正回答的人生。
2024.11.21 罗立辉
前一篇:艰难才只不过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