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觉悟,就是发现黑暗中的东西

(2024-12-19 17:34:55)




觉悟是人生的意义。人从黑暗中诞生,又在不知所措的茫茫人海中成长,在各种盲目性里寻找生活、寻找意义。人生如果不能觉悟,不但生活是黯淡无光的,人生意义也同样会是荒唐和荒谬的。


人之所以会寻求人生意义,就在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终归是要死去的。人活在不断消失的现实世界里,直到我们的生命终结。人死去以后,到底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还是人死如灯灭。关于这一点,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也正是因为这样,每个人在活着的时候追问生命的意义才会成为形而上学上的问题。


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人追问生命的意义就是正在走向觉醒。


人活在不断消失的现实世界里,那些消失的世界和岁月到底去向了哪里?当人类开始思考和觉察现象背后的世界时,人类就是在觉悟上发现黑暗之中的东西。


从本质上来说,黑暗就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和产生基地。从知识的根源上来说,黑暗才是照亮知识的极致光明。黑暗隐藏在一切现象背后,它无边无际,无大无小。黑暗不但是智慧的藏身之所,事实上,人只有具备觉察黑暗之中的暗藏之物时,人类才能真正的处于光明之中。


在任何时候,大自然的阳光之下只有自在之物的生存和优胜略汰,虽然大自然同样充满了智慧,但是,那种智慧却永远存在于思维觉察的黑暗之中,而,阳光之下只有不断的生存和消失。


人类的认知能力从来不会来源于生存和生活的现实动物性,而只能来源于我们肉体黑暗之中的意识和思维。对于人类来说,人类的光明不在于生存的现实,而在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式,因为人类只有在思考时,人类才能在觉悟上通过无数的眼睛在黑暗的各个维度,在黑暗的各个角落里发现世界的真相和真谛。


人类作为一种现实世界里的现象存在,人类本身就是存在于真理和真相之中,虽然渺小的人类无法用肉眼观察真理和真相的全貌,但是我们的思维却能够认识和感受到真理和真谛,并且用真理的知识和概念把它描绘出来,展现出来,演绎出来。这就是人类的觉察和觉悟。


归根结底,人的一生只能靠总结概念才能保留和存在于人世间,因为人类的肉体会逐渐的走向死亡和消亡。事实上,在人类浩瀚的历史上,真正能够永垂不朽的人只有那些发现真理,觉悟真理的人,才能被人类的知识保留和保存。


人类的历史永远也不可能会是现象的历史,虽然它曾经是现实的。人类的历史只能是知识和概念之下的历史而不能是其它,因为历史作为历史,它虽然有很多变形和扭曲,但是,那终归是后人对历史现象的思考和概念性总结,它虽然在现象上会有所不符,但是,它因为是觉悟上的总结和概念,它往往蕴含着更为全面和深刻的东西,而且是那种只看表面现象的人无法发现的那种全面和深刻。


觉悟体现在自然规律的总结和发现,那种觉悟就是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现和发展。它不但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最终价值观方向和指导,它还是人间最为高尚的道德根源,同时也是人间最为慈悲世界观。


人类对人类自身人性的思考和觉悟最终形成了人间的伦理和社会秩序规则。人性总是矛盾的,因为人类本身的动物性永远不满足,人类的人性不但有生存需要,还有追求幸福的需要。人类的生存需要是人类动物性本能需要,人类的幸福需要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精神需要,因为人类的满足和幸福需要认识才能确定,需要认识才能在概念的确定上确认那是满足和幸福。


人在一生当中,只有在自身觉悟上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那个人才有可能追求到满足和幸福,否则,一个迷茫的人就不可能知道什么是满足和幸福,更不会知道怎么样才能达到满足和幸福的状态。


人在孤独层面上自己扣问自己,本身就是在觉悟上解决自身的满足和幸福问题。一个人动物性生存上的满足,吃饱喝足就能满足。而,一个人欲望上的匮乏,物质并不能真正满足,而只能靠认识和觉悟上的发现才能真正的在收获上获得满足,因为精神如果不能觉醒,精神如果不能在觉悟上不断的发现,人类自身渴望上的欲望就会失去解渴的智慧源泉,就是失去概念和知识的生发源泉。


觉悟是一切现象背后的真正光明和通透,它总是出现在阳光照耀下的一切现象背后。因为现象总是在消失,而且是在现实世界的阳光下不断消失,那一切消失后的现象都隐藏于无边的黑暗之中,只有觉悟在抽象之后才能在意识的思维之光的多维度照耀之下,通过意会、通过领会和感受性发现知识,并通过概念,演绎出世界的真理和真相,有些人把它称之为觉悟,有些人把它称之为涅槃,有些人把它称之为灵魂。

觉悟,就是发现黑暗中的东西



2024.10.12   罗立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