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很多人所谓的爱国,只不过是爱权力

(2024-10-30 11:10:08)










民是一国之基础,真正的爱国者必爱民,那种不爱国民,却唯独在爱国情怀上很是喧嚣的人,绝对不是真正的爱国者,他们只不过一群不得志的人在拐弯抹角地追求权力而已。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与盛行,那种打着爱国情怀的骗子和公知,不但目的歹毒,而且,他们总是怀着某种目的,打着爱国情怀的旗帜,行着祸国殃民之实。


面对各种针对普通民众的不公平事件,几乎见不到任何网络大V真正为普通民众发过声音。反而,那些人,总是针对某种利益混淆视听,纠缠不清。那些人,要么打着爱国情怀的旗帜,忽悠一帮认知很低的民众,不是在情绪上忽悠民众恨哪哪个国家,就是,在全知全能上吹捧祖国的全方位强大。让一批无脑的吃瓜民众跟在他们的屁股后,摇头晃脑地在情绪高潮上嗨个没完没了,达到他们成为流量吸金王的目的和目标。


爱国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根植于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爱国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就是做好每个人责任上的事情,安顿好自身责任上野心,不偏激,不祸害。爱国体现在国家精神上就是不断的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不断的发展精神,做到内外兼顾,平衡发展,与时俱进。爱国任何时候对不是故意制造对立情绪,也不能是故意的愚民,故意的忽悠民众。因为,那是公知的立场所不允许的,也是公知的专业素养所不允许的。


公知之所以会被称之为公知,就在于,公知是人民群众的声音代表,是人民群众的立场代表,是人民群众利益诉求上的代言人。任何公知一旦违背这些公知的基本原则,他们就已经在自身责任上,在自身利益上站在了民众的对立面,站在了追求权力的潜意识当中,站在了优越感里,站在了精致利已主义者的狭隘和自私里。


当社会层面上的公知不是代表某种专业,而是无所不知时,他们就已经是在无耻的自私。当社会层面上的公知开始无底线的和稀泥时,他们此时此刻已经不是在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是成为了权力的附庸,成为了某种利益上的调和者和参与者。


当社会上遍地都是假公知时,社会风气必然会是虚假盛行,必然会是礼崩乐坏的。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不但是人人互害的,也同时是缺乏社会公信力的。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社会公信力的丧失不但是人人自危的,也是危机暗潮汹涌的。


经济的发展可以在一定时期成为社会治理的遮羞布,但是,随着经济周期的下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发展更需要全社会,各个阶层的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才能在建设性上,创造性上逐渐恢复社会发展,逐渐恢复社会进步的能力和动机。然而,越是在这个时候,社会大众越是需要社会公知的引导和鼓励。可是,现实却并不如此。在很多时候,那些社会公知的无耻,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他们每天重复着让人起鸡皮疙瘩的虚假,毫无廉耻地追求着精致利已,毫不掩饰地成为利益的附庸,不惜牺牲民众的利益,在各种虚假和利用上,忽悠民众,利用民众,无所不用其极。


当公知丧失做人的基本良心,无论他们打着怎样的爱国旗帜,也掩饰不了他们刻在骨子里的自私和无耻,他们成为坚定的精致利已主义者,拿着纳税人供养他们高收入,顶着高级知识分子的光环,他们高高在上地享受着各种优越感,好像是天下所有民众欠他们的。


人民群众供养知识分子,是让他们在专业性上服务于国家,是让他们在社会良心上代表民众,是让他们在发言权上代表民众。当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们,作为社会公知的他们彻底失去这些作用,天下的民众不但可以讨伐他们,同样可以要求不再供养那些不说人话,不干人事儿的社会公知和知识分子。


看看那些不说人话,不干人事儿的社会公知,他们思维是极其活跃的,他们的口才是超越所有普通民众的,可是,他们中间又出现过多少国际上顶尖的行业引领者?以及那些利益集团附庸下的很多学者,又有几个成为了真正学术发现突破上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又有几个是真正意义上从0到1真正科学发现者,理论创造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不过是一批别人成就上的复读机和鹦鹉学舌者,他们就靠着那些个三板斧,从青年时代被民众供养到颐养天年,可是,他们又真正做出过多少真正的贡献?


社会风气的败坏往往都是从知识分子的脊梁垮塌开始的。当知识分子的学识和知识都不能让他们在良心上保持社会良知的话,人民群众对知识分子的批判就会是刻骨而又毫无顾惜的,因为,他们不但不作为,他们还成为某种利益上的附庸,愚弄民众,忽悠民众,毫无底线,毫无廉耻。





2024.08.30   罗立辉

很多人所谓的爱国,只不过是爱权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