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母的悲剧
(2024-10-14 16:04:43)
人只能看见他所能理解的东西。人理解不了的东西,天天在他眼前他也看不见。人只能看见他想看见的东西,一个人总是会忽略他不重视,不渴望的东西。
很多孩子,每天活在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之中,可是,很多孩子们因为在内心根本就不理解爱,所以,往往看不到父母辛勤付出上的殷切之爱。
一个人通过多年的奋斗取得一点成绩之后,总是会在个人成就感上放大自身欲望上渴望的东西,可是他们却往往对自己的父母费尽心力,通过多年的奋斗为他们准备的房子,彩礼,以及养育他们,教育他们所付出的殚精竭虑。
人总是在享受别人带来的成果时心安理得,然后,又总是对自己的一丁点付出斤斤计较,唠叨个没完没了。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孝道文化不仅没有让太多人真正理解什么是爱,反而,在孝道的名义上诞生了太多没心没肺的孩子。中国式父母之所以是悲剧性的,就在于,要在孩子成年之后给自己的孩子们一个完整的家,也正是因为如此,那些能力不够的中国式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和婚姻家庭,往往会让自己失去安度晚年的资源和栖息地。而,就算是这样,就算是那些站在父母的肩上正在享受现代化便利的孩子们,仍然会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仍然会对自己父母的付出视若无睹。在真正的意义上,孝道只能是对爱与责任的理解,只能是爱在行动上的付出,而不能是伦理上的强制性,任何伦理如果不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它就是没有实质意义的,它就只能是名义上的一种虚假。
在现实生活的真相上,有太多装腔作势,人五人六的年轻人真正离开自己父母的支持和帮扶,他们活的屁都不是。
很多年轻人之所以会对自己父母的付出视若无睹,之所以会选择性的忘记,就在于他们所受的教育,他们自身体现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的能力太不具备建设性所造成的。
当现代化在利益分配上,大部分利益只是一部分人的利益时,处于生产关系下游的底层民众群体就会是庞大的,底层民众群体越是庞大,阶层飞跃越是需要资源和人才相结合的完备条件。而,社会底层最缺乏的就是资源和人才相结合的完整条件。
在社会发展时期,一个家庭还可以通过辛苦付出慢慢的积累一些可利用的资源,可是,人才的培养却不是单靠一厢情愿的付出就能够实现的。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这个过程不但需要付出巨大到教育成本,还要为人才的试错过程提供前期只有付出没有收益的试错环境。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式父母在完成这些资源配置时,要么是已经步入晚年,要么是自身所拥有的一切资源只能够勉强支持孩子们在一线或者是强二线城市吃力地维持一个费尽吃奶的力气换来的阶层飞跃。
很多时候,人之所以必须要去奋斗,并不是那些人对那种奋斗有什么兴趣和乐趣,而是,社会资源的分配关系让你不得不被动地去寻找,去适应,否则,无法接近优质资源的民众群体就只能生活在底层温饱线上的挣扎里。人在自身无能为力的环境里,除非想尽一切办法出类拔萃,否则,那种缺乏成功可能性的挣扎,往往是越挣扎,越痛苦。
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之所以需要大量中产阶层的稳定性,就在于中产阶层是大量底层民众的希望,而且,大量的中产阶层也是少数精英阶层长期人才梯队上的有效补充。因为,大量的中产阶层不但具备良好的受教育水平,也同时具备向上晋升阶层的奋斗精神,而时代发展精神又恰恰需要那种奋斗意义上的动力和精神引领。
中国式父母的悲剧体现在民众的奋斗精神上是一种可歌可泣的民众自强自立奋斗史,那是一个民族体现在坚韧不屈上民族意志和自强精神。可是,如果体现在微观的价值和利益时,孩子的视若无睹,以及他们有意无意的视而不见,这些现象又是一个时代强加于大部分中国式父母身上的悲壮和人生凄凉。那些奋斗了一生的中国式父母,把自身一生千疮百孔换来的财富和奋斗精神上的精气神,都全部无条件地奉献给了自己的孩子。可是,那些一边吹着牛逼,一边在情绪上,在感情上抛弃自己父母的孩子们,他们能够在自己的道路上奔跑多久,能够在父母全力付出的基础上,创造出多少属于自己的成就?都只有让时间去证明,又只有让时间冲洗一切悲哀,冲洗一切崇高和无耻。就像“天地之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岁月通过它的沉默不语,成就该成就的人,惩罚该惩罚的人。而,所有人的所作所为,都会成为它的证据,都会成为一切伤害的痕迹。
2024.08.24 罗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