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倦叫醒思想,并作用于未来
(2024-09-14 12:15:24)厌倦是一种疲惫感,是一种无力感。厌倦是一个人在人生兴趣上的审美疲惫感,严重时,它甚至会变成一个人人生兴趣的丧失。
厌倦是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现状的不满意。厌倦并不是生活毫无乐趣,而是一个人不能在生活中发现审美感的一种人生审美境界上的疲惫状态。一个人在这种状态下要想彻底改变,就要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生活,并且从这种深刻的反思当中重新发现自己,重新塑造自己,才能在自身的兴趣上,自身的爱心上,自身的建设性上,重新点燃起建设美好生活的渴望与重新审美自己的希望。
一个人的厌倦不仅仅是情绪上的,它更是心态上的。人产生厌倦情绪时,就像地里的庄稼严重缺水时的干旱状态,在那种状态下,不是庄稼不想生长,而是缺乏生长的激励状态。厌倦同样是一个人心灵感受性上的枯萎状态,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人的感受性就需要心灵的清澈在通透性的发现上,通过思考的浇灌,激活这个人感受性上濒临枯萎的思想。
人重新点燃自己的思想,重新发现人生格局上的开阔境界,这个人在视野上就会重新发现自己的未来。一个人看到未来就是看到了希望。而,希望就是一个人的成长乐趣,就是一个人重新回到生活的审美境界。
人长期停留在厌倦感里就会产生虚无的感觉,人在生存基础能够自身满足的情况下,心灵上的虚无感会促使一个有精神需求的人在精神上探索人生的意义。在人的精神架构里,意义不是外在道德强加给个人的,恰恰相反,意义是一个人在真理的自我发现上奉献给社会,并形成一定社会有效反馈的,才是意义的真正本质体现。
外在的道德伦理约束并不能让任何人在虚无感上感受到意义,恰恰相反,意义不是强加的,意义是一个人在真理的自我发现上奉献给社会之后引起社会共鸣,引起现实世界的讨论,并在讨论的理解中产生的。
任何人在自身思想上的发现都是有其现实意义的,也正是因为一个人在思想上的发现能够体现在现实意义上,人才能够通过这种被广泛共鸣的社会意义对抗生命的虚无,产生个人荣誉上的成就感。而,一个人体现在个人荣誉上的成就感,就是在展望人生未来光明上的希望。
一个对未来失去希望的人,内心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厌倦感,可是,在某一天,这个人突然发现他自身的那种厌倦感并不是生活本身附加给他的,而是他个人缺乏爱的能力,缺乏消耗性上的建设性所造成的,于是,他在觉悟之后突然在行动上积极起来,通过不断的学习,这个人在自身的兴趣上开拓进取,不断取得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别人的成就,他并且把自身在真理上的发现分享给其他人,获得其他人的称赞和学习,从而成为类似经历之人的励志和榜样,这个时候,这个人在对抗人生虚无上的真理发现就是建设性的,就是具备人生意义的。
一般来说,人的反抗意识是不会让自己一直停留在厌倦感上的,因为一个人一直停留在毫无人生意义的虚无感上,这个人就会感觉到人生是荒谬而无意义的,人一旦有这种情绪产生就会出现极端的心理反应,在很多时候,一些自杀现象就是通过虚无感上的厌倦心理而产生的。一些自杀现象表面上看起来好像都是心理问题所引起的,事实上,真正的自杀现象是一个人在人生无意义的虚无感上产生的。
一个普通而又踏实努力的人,终其大半生,这个人的全部努力都不能给家人带来好的生活,有时候不但会被家人抱怨,还会被社会上的其他人认为这个人是无能的,是没多少价值的,这个时候,这个人所坚守的内在价值就会崩溃,在内心里,这个人会认为自身的辛苦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外部价值肯定,反而是在否定他辛苦努力的价值,这个时刻,这个人就会产生人生虚无的厌倦感,极端时就会有轻生的念头出现。
一个人在人生意义上产生厌倦感时,要及时放松自己,放空自己的厌倦情绪,在没有偏见,完全放空的状态下,思考自己,思考人生,细腻地感受自己的内心所需,慢慢的发现自己,慢慢的发现真理,形成自身心灵感受性上的思想和认识。然后,在自己的建设性上践行自己的发现和真理,你就会发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自己,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并且会积极地拥抱生活,建设自己良好的社会关系,利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奉献自己,获得积极的外部回应,在人生的意义上实践自己,成就自己,在人生虚无感的废墟上建设属于自己的宫殿,建设属于自己的美好家园。
2024.08.17 罗立辉
前一篇:越将就,越卑微
后一篇:焦虑,是现实世界对他失去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