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痛苦来源于边界感的消失
(2024-05-25 16:40:05)
也许人间再也难以出现马克思和恩格斯那种经得起任何考验的真正友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相互理解上的真正友谊。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多少人的友谊会像他们一样单纯到没有感情上的相互嫉妒,没有名利上的喧宾夺主。这两位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人文大师,不但为人类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也为人类的友谊创造了一个典范。恩格斯本身也是一位天才,但是恩格斯看到了马克思天才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不可替代性,恩格斯为了在经济上支持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身的天才理论研究,而且在马克思去世以后,受马克思所托,整理出版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的时候,整整耗费了恩格斯十年的时间,而且在整理过程中恩格斯因为尊重马克思的天才原著,没有改动马克思原稿任何部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伟大的人品品格才造就了他们的非凡成就和伟大的人类友谊,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也证明了人何以为人这一伟大人类命题,他们不但证明了人的意义,他们也在实践上真正证明了人类可以在精神上让人的意义保持完整。他们之所以能够终生保持单纯的友谊,来源于他们对彼此的深厚理解,因为这种理解和尊重是友谊的真正边界。
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超出友谊的边界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变成了彼此算计对方的各种试探。这种试探一旦失去底线,轻者会变成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生活的干扰,严重的会酿成破坏别人家庭的人间悲剧。
友谊的基础是尊重和理解。任何不是尊重和理解的友情都只不过是一个人缺乏人间温暖时的情感消遣。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无聊的就是这种互相消遣,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交往,他们自己都说不出他们能够交往的原因,他们很多时候只不过是在寂寞难耐时的一个情绪倾述对象,他们把彼此当做垃圾桶,除了无聊的相互消遣,相互八卦之外,他们彼此从来没有真正的相互理解和真正意义上的相互支持。而且,在更多时候,他们之间相互嫉妒,相互拆台。
人与人之间没有真正的相互理解,就不可能会有真正的相互支持,更不可能会有真正的相互尊重。因为,相互尊重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边界,而这个边界的围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当成了相互理解,这是一个天大的谬误。人们往往把一个人的家庭情况,家里有几口人,家庭成员的工作情况,家庭的收入情况等等的相互窥探,以及类似的别人的隐私情况当成了相互理解。这就是人间大部分人所谓的相互理解,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之间的交往,往往会没有底线的在别人的家庭隐私上指手画脚,出谋划策。可笑的是,很多人自己的生活都一地鸡毛,却在干涉别人的生活时头头是道,他们就这样在无知之中不断地越界,而,他们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尴尬,无聊,难以为继。他们彼此痛苦着,互相指责着,互相八卦着,继续交往吧,没有理解和尊重,断绝来往吧,他们又离不开人情社会。
人与人之间任何性质的交往,一旦失去边界感,那种交往都会成为鸡肋。那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感本身就是纠结,而纠结就是痛苦。
更有甚者,他们以为和别人很熟,从来不把自己当成外人,尴尬的是,他们既无法成为别人家庭的家庭成员,也无法成为别人真正友谊上的信赖,他们却在别人的家庭里不把自己当外人。这样的人没有不被讨厌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往往又是无法直接得罪的小人,人间的很多鸡毛蒜皮上的矛盾就是这种人所作所为的直接后果,他们没脸没皮,更没有尊严,他们欺软怕硬,做人没有底线,做事没有边界。你不得罪他吧,他真的让人讨厌,你得罪他们吧,低头不见抬头见。
在人与人之间,理解是真正友谊的基础,尊重是人与人之间愉快交往的边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旦失去这种边界,要么这种交往早晚会成为麻烦,要么那种没有边界的交往本身就隐含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和破坏。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警惕那种没有边界感的热情和亲热,特别是针对熟人,更应该具有防火防盗防闺蜜的心理准备与边界感的各种警惕。
2024.05.23 罗立辉
前一篇:内心一平静,外界就鸦雀无声
后一篇:舒适,是一切关系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