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生命就是审美。没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不是艺术而是世俗。艺术的审美不是美学,美学是审美论。是结果。是理念。所以,美学是理性认识,是批判,但美学唯独不是审美。
审美是艺术的生命力,艺术的生命力就是艺术的张力。审美的本质是艺术作品提供给审美者心灵属性上情感想象张力上的无目的合目的性上的无限境界上所能引起有限反思的想象力。所以,艺术作品所能引起欣赏者能够达到的审美境界就是艺术作品的张力,这种张力就是艺术作品的真正内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作品的内涵不是作品所能堆砌辞藻的能力,甚至可以说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故事本身并没有本质上的必然联系。艺术作品的真正内涵就是文字语言所能营造的审美境界上引起欣赏者无限反思的有限程度。
人类的一切反思都是人类的抽象能力。所谓反思都不是反思眼前的,人所反思的都是眼前之外的。而眼前之外的就是抽象。所以,单纯靠死记硬背的辞藻来妄图创作艺术作品的人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人无法反思眼前的东西,因为凡是眼前的都是正在消费,都是正在消失。凡是眼前的都只是感官上正在进行的刺激,而一切刺激在当时都只是动物性本能上生理反应,它虽然能够很浅层次的引起情感上舒适程度上生理反应,但它远远还没有进入反思。眼前的东西之所以不能引起反思,就在于眼前的都不是抽象。就好像人们欣赏美景,当你对眼前的景物进行审美性欣赏时,你的情感想象张力上正在进行的合目的性反思境界上最初进入眼睛的景物消失了,而反思境界上所呈现的都是最初进入视野之外的合目的性的无限境界上的抽象性的想象力。这就是审美,同时它就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
好的艺术作品之所以是天才的作品,就在于这种作品所能提供的审美反思氛围。好的艺术作品绝对不会告诉你结果,因为结果会弱化审美。很多大团圆式的文艺作品,他们并不是为了创作,而是为了取悦消费市场,这种作品在本质上已经不是艺术作品而是已经成为了流通的商品。当艺术创作沦为商品时,它已经不是艺术,而是已经成为世俗。世俗之所以被称为世俗,就在于世俗的一切都只是在迎合生理程度上的消费。如果艺术沦落到这种地步只能说这个社会还处于人类本能需求旺盛的时候,这种情况下的社会状态必然是物欲横流的,粗俗的,只能自我安慰自我感动式地被动接受社会。因为这种社会缺乏反思能力,而缺乏反思能力的社会也必然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盛行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的一大特色就是盛产巨婴和无脑儿。
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真正的艺术家是孤独的,甚至是凄凉的。艺术总是蓬勃于怀念之上。当然,即便是这种怀念也未必是真正的怀念,也许它更多的是后来的不得志者借前者表达不满而已。否则,又怎么会有怀念呢?
艺术家之所以会是孤独的,甚至是凄凉的,就在于真正的艺术来源于创作。创作之所以是创作就在于创作是原初性的。这世界上任何原初的创造都不可避免的会被世俗在一定程度上拒绝,因为原初性的创造一旦被大面积接受,世俗的利益团体就会因此而被边缘,这当然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
至于“艺术家常有伯乐不常有”的感叹也不过是不得志者的一种感叹。因为他们不明白,艺术创作是一回事儿,艺术作品转化为商品又是另外一种事儿。虽然艺术家也需要吃饭,但是你要明白艺术创作本身就是对创作者最大的给予,至于能不能够换成碎银,那的确是运气的事情,因为艺术品需要欣赏者的审美,而审美是一种素养,而大众的素养需要社会提供氛围。所以,可遇而不可求。
艺术是审美的艺术。而审美又是有限反思层面上的无限张力。艺术作品本身就不同于世俗商品,所以,孤独还是艺术家的孤独。喧嚣还是世俗的喧嚣。否则,艺术也就不会是艺术,艺术家也就不会是艺术家。至于艺术和市场的关系,它本身就和艺术家没有关系,它是商贩和艺术品市场的关系。那是他们的炒作和活路,但,那不是艺术家的出路。艺术是艺术家的唯一出路,否则,艺术家就不只是有没有饭碗的问题,而是艺术家会不会失去心灵家园的问题。
2022.09.05
罗立辉
前一篇:诗歌为什么不能是下半身或者屎尿屁
后一篇:艺术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