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逻辑思维在文学作品中的局限性

(2018-09-23 15:39:59)
标签:

杂谈

逻辑思维在文学作品中的局限性

 

        文学作品发展到现代已不只是讲故事、抒情、讲道理这么简单。我们以往评判作品的意义、写作方式、政治、伦理等逻辑思维观点随着文学的发展,其对文学理论的发展也就陷入了两难。其实这种难堪在讨论诗歌时早就有所表现。及乎所有的诗歌讨论都是先以逻辑思维的方式拉开,讨论时发现不能触及根本,就列举个别作品辅以意象、意境等等自圆其说,而不阐述意像取用和意境产生的根本原因。这种理论给予写作者的感觉是无以适从,因为读了也不明白他们在说什么。

       以小说为例,卡夫卡、乔伊斯、布鲁诺.舒尔茨等作者的小说的出现,让传统评论家的理论陷入了难堪。小说内容的呈现让传统读者突然不知道他们在讲述什么,期待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某种观点的人迷茫了。因为他们的作品不是在叙述而是在思考。“我思故我在。”这时有人开始明白,文学作品始终关注的是存在。

       如果文学作品观注的是存在,那么作品本身就需要冷静。过分的戏剧化、抒情化、政治化、新闻化都是破坏作品中的存在。那,存在是什么呢?所有的哲学家都不能对存在概括说明。它可能是一个状态、一个方面、微笑、心理活动等等。以及这些状态产生的作用。所以文学作品不能是政治、伦理、道德的概括。

       如果文学作品有良心,那么文学作品的良心就是揭示存在的状态。这个状态的理论只能用非理性思维来表达才能鲜活呈现。这一现象也揭示了诗歌意象、意境为什么存在。因为它本身就是诗歌正在呈现的状态。这样的存在状态之所以深刻,是因为我们世俗的日常生活的各种存在掩盖了这种存在的方面。它本身就是我们生活状态的存在。它只是未进入我们的意识,当时没有关注,回忆又不能呈现。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物质生活要求越少的人心灵越丰盈,也更能有深刻体验。所以当我们认真阅读真正的文学作品时也会有深刻体验,这种体验会在思考时出现,因为它隐藏于日常生活的另一面。

        这同时也揭示了世俗生活中的我们,无论是谁,为什么都能接受深刻。也就不难理解《道德经》即深刻,又深奥。我们虽然敬畏却又主动探索它。因为它本身就是存在,是我们忽略或没有发现的存在。



2018.09.23  罗立辉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逻辑思维在文学作品中的局限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失眠
后一篇:淹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