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主题教研

标签:
主题教研 |
分类: 数学组 |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
项目名称 |
|
项目负责人 |
钟尚文 |
活动时间 |
2022年10月27日 |
活动地点 |
萧江镇桃源小学 |
活动主题 |
测量的一致性 |
主 讲人 |
谢金孩 |
参加对象 |
全体数学教师 |
申请学时 |
1学时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1.全体老师听课. 课程:角的度量 2. 各个老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3.汇总意见 建议1:在出示一厘米和和一平方厘米度量之后,可以顺势提问,我们在长度测量时是看有多少1厘米,面积测量时是看有多少1平方厘米,那测量度数时是看什么呢? 建议2:在用学具摆1°角时,每个学生对1°的理解可能不同,所以在ppt出示一度角的大小后,可以让学生修正一度角的大小,并尝试画一画,培养并提升估算意识 |
||
过程确认 |
|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分数,能用分数表示出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2.经历“解释—— 建模—— 应用”的学习过程,了解“先分后数”的分数实质,建立整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感悟数学的学习方式,渗透模型思想。
3.在富有情趣又层层推进的学习中,感受数学的逻辑魅力和思维力量,激发良好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会读、写几分之一并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准备:ppt,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 开门见山,引出课题,大胆提问,暴露学情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下一种新的数——分数。你们听说过分数吗?
师:对于分数,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你想知道什么呢?
预设1:分数是什么意思?
预设2:分数有什么用?
预设3:分数的读写法是怎么样的?
……
二、 制造冲突,感知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师:(出示两个面包图片)同学们你会用数字表示老师手上的面包数量吗?
(出示一个面包图片)现在呢?(出示半个面包图片)现在你还会吗?
师:看了之前我们学的数已经不够用了,需要新的数出现帮助我们表示。
三、
师:在表示半个面包数量之前,首先思考一个问题,这半个面包是怎么得到的?
师追问:是怎么分成两份的?随便分成两份吗?
学生回答完后,师生总结:把一个面包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半个面包。
师:刚刚我们用文字的方式表示了半个面包,数学上我们用 来表示,先写中间的短横表示平均分,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这个2叫分母,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叫做分子,这个分数我们读作二分之一。这个分数的意义就是:把一个面包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
师:这一块是 ,那另一块呢?
活动一:表示长方形的
1、学习材料:长方形纸片一张
2、学习任务:折一折,涂一涂,用斜线表示出长方形的 ;并向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得到长方形的
追问:折法都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表示长方形的 ?
师生小结: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涂色部分占了两份中的一份。
师:刚刚我们表示了长方形的 ,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
活动二:表示纸片的几分之一
1、 学习材料:圆形纸片,正方形纸片,长方形纸片各一张
2、 学习任务:折一折,涂一涂,用斜线把你心里想的这个分数表示出来,并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你表示的分数以及表示方法
3、 选择部分作品反馈
师追问:图形形状各不相同,为什么涂色部分表示的都是 ?
反馈二:
追问:在表示几分之一的时候你有什么发现?
活动三:比较分数的大小
1、
2、
3、
师:圆形还能表示哪个分数,谁大?
师:分数的分母其实就是表示什么?
师生小结:分数的分母就是表示平均分的份数,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也就是这个分数越小。
四、
1、 看到下列图你想到了哪个分数?
追问:涂色部分的梯形是三角形的二分之一吗?为什么
追问:看到这个窗户你还能想到哪些分数,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五、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对于分数你还想学习什么知识?
作业设计:
1、 教材94页第一题
2、 任意写一个分数,读一读并用你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
板书设计
角的测量评课稿
钟尚文
角的度量是继长度之后度量的第二个教学阶段,虽然长度和角的度量都属于图形的测量,但两者在测量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一是学生对于角的结构没有对应的认知,长度测量的是线段,直直的,像一根拉直的毛线,但是角就突破了一维的认识,抽象成二维的结构,是一个弯曲的弧度。二是学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从直尺的测量工具过渡到量角器,难以找到以前测量的起点和终点,再加上内外圈复杂的读书,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惑干扰。
谢金孩老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帮助学生建立1°角的大小表象。用学生以前精确表示课桌长度和课桌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和符号去表达角的大小,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在创设情景引入环节,谢老师就提出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是如何准确表达课桌的长度和面积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度量的单位,那么角的度量单位又是什么呢?引出课题“角的度量”。接下来出示一个半圆,课件演示平均分成18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所对应的角就是1°,让学生在作业纸上画出1°角,并说说感受。依次出示3°
第二个环节就是逐步演变,生成工具。图上180个1°角,密密麻麻,看不清楚,通过课件演示,只在圆周上留下一些刻度线,逐渐形成单圈刻度量角器,让学生认识这个简单的量角器,所有角的顶点是量角器的中心,0°所在的线叫做0刻度线。从右边开始依次是0°、10°、20°……,一直到最左边是180°。
然后让学生在纸质量角器上找一个70°的角,并画出来,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的画法,出示反向的角,造成冲突,从而引出双圈刻度的量角器,引导学生互相说说指指,介绍量角器,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单圈刻度量角器在度量时相对不便,此时出示4个角让学生度量,你是看外圈还是内圈?你有什么发现?总结出一条边在0刻度线的左边看外圈,角的一条边在0刻度线的右边看内圈。
最后引导学生从度量的意义、度量的方法去展开求索,引领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
图形测量的一致性
钟尚文
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螵旋上升,逐段递进。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认识,线段长 度的测量,以及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图形的认识主要是对图形的抽象,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认识图形的特征,感悟点、线、面、体的关系;积累观察和思考的经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图形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有密切关系,图形的测景重点是确定图形的大小,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意义,其于心是单位理解图形长心。角度、周长、面积、体积。在推导一些常见图形周长、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度量方法,逐少形成量感和推理意识。
“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包括确定点的位置,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学生结合实际情境判断物体的位置,探索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增强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学生经历对现实生活年图形运动的抽象过程,认识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特征,体会运动前后图形的变与不变,感受数学美,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在进行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其教学一致性理解成:在进行一维长度测量时,可以用具有长度属性的单位进行测量;基于这一经验,学生在学习面积计算时,可以引导其用具有面的属性(即小正方形)的测量单位进行测量;同理,在学习体积计算时,通过类比推理得出可以用具有体积属性(即小正方体)的单位进行体积大小的测量。这样的学习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以及方法原理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