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组第一次教研活动

(2019-11-13 13:49:42)
标签:

主题教研

分类: 语文组

工作单位:     萧江镇桃源小学                     

项目名称

    学校公开课

项目负责人

郑乐乐

活动时间

2019115

活动地点

萧江镇桃源小学

活动主题

《雾在哪里》

主 讲人

温张静

参加对象

校班子成员及全体语文教师 

申请学时

1学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1.      老师认真听课,做好笔录。

2.以图片导入,引导学生体会雾的淘气,教师指导朗读,深入体会。

3. 课后教师互动评课,对温老师的教态给予中肯的评价,提出一些不足与修改意见。

活动反思

与建议

这堂课带领我们走进童话故事,品味童话的乐趣。如何提高学生朗读质量,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过程确认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

课题

雾在哪里

课时

1

教材与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依据这个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学生活动卡,引导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完成活动卡,以确保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然后在小组里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创新表达,说出雾在自己心中是什么样的,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本课的教学注重识字,启发学生多样识记生字,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识字规律和理解字义的方法。

学习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房屋、岸边、散步、消失等词语。(重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能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好雾的语言。(重点)   

3.感受雾的神奇,知道有雾时是怎样的情景。要养成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习惯。(难点)

教学重难点

1.能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好雾的语言。(重点)

2.感受雾的神奇,知道有雾时是怎样的情景。要养成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习惯。(难点)

教学

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板块一

1.出示谜语:像云不是云,像烟不是烟,风吹轻轻飘,日出慢慢散。­    ——(打一自然现象)

2.雾是什么样子的?(白茫茫、摸不着)

3.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片关于雾的童话故事——《雾在哪里》

板块二

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就多读一读,想一想有什么方法能快速的记住生字。

2.  词语闯关:出示2组生字词

1. 雾 淘 暗 岸
     梁 甚 躲

2. 海上   岸边   城市的上空

板块三

1.找一找,读一读

 1“——”划出雾说的话。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1.“我要把大海藏起来。”
2.“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
3.“现在我要把海岸藏起来。”
4.“现在我该把谁藏起来呢。”
5.“我要把自己藏起来。”

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指名读,老师范读,让学生开火车的形式读。

板块四

1.  自由朗读2-6自然段,用“0”圈出雾把什么藏起来了,用“——”划出藏起来后景象变化的句子。

1)雾把大海藏了起来。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

2)于是,他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了起来。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无论……还是……)

3)雾把海岸藏了起来,同时也把城市藏了起来。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2.指导学生读长句子。

板块五

会写本文的生字“岸”“屋”等。

 

 

 

板书设计

海上

岸边

城市的上空

《雾在哪里》评课稿

                                                           郑乐乐

    学本课堂立足于学生的学情。高段的课堂,热闹的是学生的思维。而低段的课堂,朗读往往是主旋律。这节课,学生的朗读让课堂变得热闹而精彩。只是觉得读的效果差。识字是低段教学的重中之重。本堂课,温老师识字教学仍不到位。低段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童趣的。温老师虽然抓住了雾的淘气、顽皮来串起整堂课,但是那份淘气和顽皮却没有在课堂之中体现。

    本课堂要让学生发生,要让学生经历整个学习过程。一课一得,温老师要教给学生的是“无论是……还是……都……”这一组关联词语。在熟读的基础上,温老师让学生发现关联词,接着结合课文练习用这个知识点,然后通过小练笔迁移巩固这个关联词语。设计有层次,很好!但我觉得徐老师稍微心急了一些,我们的学习活动可以再舒展一些。在发现环节,徐老师目的很明确,直接问学生你发现有哪些词一样?没有给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我想学生能发现的,只要我们等一等。在学生发现关联词语之后,我觉得应该多一个理解的环节,让学生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再把前面环节中的一个提问放到这里,“雾把大海藏起来了,海水看不见了,船只看不见了,蓝色的远方看不见,大海里还有什么看不见了?”等学生交流之后,再用关联词语说一说,这也是一练。接着结合课文巩固这个知识点,最后再练笔。此时,我相信这样一来,这个关联词语学生就真正习得了。因此,课堂上,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学起来,经历“发现-理解-练习-巩固-习得”的学习过程。

 

工作单位:     萧江镇桃源小学                     

项目名称

    学校公开课

项目负责人

郑乐乐

活动时间

2019115

活动地点

萧江镇桃源小学

活动主题

《太阳》

主 讲人

郑乐乐

参加对象

校班子成员及全体语文教师 

申请学时

1学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1.      老师认真听课,做好笔录。

2.以神话故事导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说明文的严谨性,说明方法的作用。

3. 课后教师互动评课,对郑老师的课堂给予中肯的评价,提出一些不足,也肯定了她的优点。

活动反思

与建议

这堂课让我们了解了单元要素、课后题与作业本,三者的重要性,也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将它们导入课堂。在此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值得老师们思考。

过程确认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

课题

太阳                     执教者:郑乐乐

教学目标

1理解“寸草不生、摄氏度、煤炭、繁殖”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课文,概括太阳的三个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3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体会说明文用词的严谨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概括太阳的三个特点,以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体会说明文用词的严谨性。

难点: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词语。概括太阳的三个特点。

2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复习回顾:说明方法

1呈现图片“太阳”

问:同学们,关于太阳的神话故事有哪些?

2呈现图片a

(夸父追日)

3呈现图片b

(后羿射日)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张姞民去了解太阳真实的面貌。

学习活动一:

1、快速朗读课文,梳理字词。

2、完成课堂作业本66页第二题。

  学生完成练习,校对。

  区分“炭”与“碳”的区别

(炭:煤炭、木炭、焦炭)

(碳(化学元素):碳水化合物)

  理解“寸草不生”(结合图片理解)

  区分“飘浮”与“漂浮”。

(“漂浮”飘在水里\“飘浮”飘在空中)

学习活动二:

默读课文1-3段,

1、通过圈关键词的方式,找出太阳的三个特点。

2、思考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用“---”划出句子,并标注。

 (1)板书太阳的特点。

2)分析说明方法类型、作用,体会用词的严谨性。

呈现句子:“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1:这里出现“一亿五千万千米”“ 三千五百年”“ 二十几年”三个数字,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列数字)

4:那么,我让句子变变身,你喜欢吗?

原句:“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变后:“其实,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几千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几十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不喜欢,变化之后,句子变得不清楚了。原句更加具体。)

总结:列数字能准确地说明太阳距离地球很远,更有说服力。

2:句子中的“约”字能去掉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去掉“约”字,说明确定太阳距离我们正好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与原文意思不符合,此处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

师补充:从这个字可以发现,说明文有个特点:用字严谨

3:同学们再找找本段还有能体现说明文用词严谨的地方吗?圈出类似的词语。

(差不多)

师过渡: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这个句子中的另一种说明方法。

 

仍是这个句子: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1:这段当中还运用了其他的说明方法吗?

(举例子)

A步行       

B坐飞机

2:作者为什么不选择坐火箭去太阳这个例子呢?

(不熟悉)

师:因此,使用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要选用大家普遍熟悉的事物,才能让人感受更加深刻。

学习第二段

1:第二段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

出示句子:“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A、“抵得上”的意思

(相当于、比得上)

B、“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300000个地球的体积和=1个太阳的体积

C、此处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比较)

小结:这段通过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太阳的大。

学习第三段

出示语段:“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A、理解“摄氏度”

计量温度的单位,用符号表示

B、问:本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读句子。

(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C、打比方: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将什么比做什么?大火球温度高吗?

(高,将太阳比喻成大火球,生动形象地说明太阳的温度高。)

D、作比较:“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a了解钢铁的熔点

   b小结:钢铁是坚硬的金属,碰到太阳表面都会变成气。

(说明太阳的温度比金属的熔点还高)

  体会作比较的作用

比一比:

a句子一:

    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

b 句子二:

    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

(小结:作比较能直观、具体地说明太阳温度的高。)

学习活动三:(课本第 70页)

2、事物:

    可大(操场、教学楼、图书馆……);

    可小(文具用品、某种动物……

 

师小结:这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二次备课

 

板书1

列数字

举例子

作比较

打比方

 

 

 

 

 

 

 

 

 

 

 

 

 

 

 

 

 

 

 

 

 

 

 

 

 

 

 

 

 

 

 

 

 

 

 

 

 

 

 

 

 

 

 

 

 

 

 

 

 

 

 

 

 

 

 

 

板书2:准确

 

 

 

 

 

板书3:用词严谨

 

 

 

 

 

 

 

 

 

 

 

 

 

 

 

 

 

板书4:熟悉

 

 

 

 

 

 

 

 

 

 

 

 

 

 

 

 

 

 

 

 

 

 

 

 

 

板书5:生动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太阳

 

特点:大 远 热                             列数字 准确

                                           举例子 熟悉

                                           打比方 生动

                                           作比较 具体

用词严谨  

 

 

 


林雄
《太阳》评课稿

今天有幸聆听了郑乐乐老师执教的《太阳》这节课,我有一种如沐秋风,神清气爽的感觉。《太阳》是一篇说明文,原以为会上的十分枯燥,结果却能上的如此有声有色,许多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借鉴:

在老师的指导下,为学生创设了情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了学生的情趣,在读中感悟,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交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由“厌学”变为“愿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不是单一的说与读,而是读说结合,在读中感悟,并有意识培养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并与他们交流,正确表达自己的体会,让读与说有机结合,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得以发展与提高,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协调发展。

课外知识的适当介入,使学生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而是与生活实际和自己所了解的内容相联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目光由课内投向课外,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不足之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较少。在课件的使用上,如果恰当地运用太阳图片和太阳活动录像,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太阳的大、热、远,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在了解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文中表述的较概括,学生不易理解,如果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使文字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能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语文组第一次教研活动

语文组第一次教研活动

语文组第一次教研活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