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第一次教研活动

标签:
主题教研 |
分类: 语文组 |
工作单位:
项目名称 |
|
项目负责人 |
郑乐乐 |
活动时间 |
2019年11月5日 |
活动地点 |
萧江镇桃源小学 |
活动主题 |
《雾在哪里》 |
主 讲人 |
温张静 |
参加对象 |
校班子成员及全体语文教师 |
申请学时 |
1学时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1. 2.以图片导入,引导学生体会雾的淘气,教师指导朗读,深入体会。 3. 课后教师互动评课,对温老师的教态给予中肯的评价,提出一些不足与修改意见。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这堂课带领我们走进童话故事,品味童话的乐趣。如何提高学生朗读质量,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
||
过程确认 |
|
《雾在哪里》评课稿
工作单位:
项目名称 |
|
项目负责人 |
郑乐乐 |
活动时间 |
2019年11月5日 |
活动地点 |
萧江镇桃源小学 |
活动主题 |
《太阳》 |
主 讲人 |
郑乐乐 |
参加对象 |
校班子成员及全体语文教师 |
申请学时 |
1学时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1. 2.以神话故事导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说明文的严谨性,说明方法的作用。 3. 课后教师互动评课,对郑老师的课堂给予中肯的评价,提出一些不足,也肯定了她的优点。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这堂课让我们了解了单元要素、课后题与作业本,三者的重要性,也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将它们导入课堂。在此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值得老师们思考。 |
||
过程确认 |
|
课题 |
太阳 |
|
教学目标 |
1理解“寸草不生、摄氏度、煤炭、繁殖”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课文,概括太阳的三个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3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体会说明文用词的严谨性。 |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1概括太阳的三个特点,以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体会说明文用词的严谨性。 难点: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
|
教学过程设计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词语。概括太阳的三个特点。 2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复习回顾:说明方法 1呈现图片“太阳” 问:同学们,关于太阳的神话故事有哪些? 2呈现图片a (夸父追日) 3呈现图片b (后羿射日)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张姞民去了解太阳真实的面貌。 学习活动一: 1、快速朗读课文,梳理字词。 2、完成课堂作业本66页第二题。
(炭:煤炭、木炭、焦炭) (碳(化学元素):碳水化合物)
(“漂浮”飘在水里\“飘浮”飘在空中) 学习活动二: 默读课文1-3段, 1、通过圈关键词的方式,找出太阳的三个特点。 2、思考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用“---”划出句子,并标注。
(2)分析说明方法类型、作用,体会用词的严谨性。 呈现句子:“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问1:这里出现“一亿五千万千米”“ 三千五百年”“ 二十几年”三个数字,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列数字) 问4:那么,我让句子变变身,你喜欢吗? 原句:“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变后:“其实,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几千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几十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不喜欢,变化之后,句子变得不清楚了。原句更加具体。) 总结:列数字能准确地说明太阳距离地球很远,更有说服力。 问2:句子中的“约”字能去掉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去掉“约”字,说明确定太阳距离我们正好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与原文意思不符合,此处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 师补充:从这个“约”字可以发现,说明文有个特点:用字严谨。 问3:同学们再找找本段还有能体现说明文用词严谨的地方吗?圈出类似的词语。 (差不多) 师过渡: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这个句子中的另一种说明方法。 仍是这个句子:“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问1:这段当中还运用了其他的说明方法吗? (举例子) A步行 B坐飞机 问2:作者为什么不选择坐火箭去太阳这个例子呢? (不熟悉) 师:因此,使用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要选用大家普遍熟悉的事物,才能让人感受更加深刻。 学习第二段 问1:第二段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 出示句子:“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A、“抵得上”的意思 (相当于、比得上) B、“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300000个地球的体积和=1个太阳的体积) C、此处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比较) 小结:这段通过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太阳的大。 学习第三段 出示语段:“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A、理解“摄氏度” (计量温度的单位,用符号表示) B、问:本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读句子。 (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C、打比方:“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将什么比做什么?大火球温度高吗? (高,将太阳比喻成大火球,生动形象地说明太阳的温度高。) D、作比较:“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a了解钢铁的熔点 (说明太阳的温度比金属的熔点还高)
比一比: a句子一: 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 b 句子二: 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 (小结:作比较能直观、具体地说明太阳温度的高。) 学习活动三:(课本第 70页) 2、事物:
师小结:这堂课,你收获了什么? |
二次备课
板书1: 列数字 举例子 作比较 打比方
板书2:准确
板书3:用词严谨
板书4:熟悉
板书5:生动
|
教学过程设计 |
||
板书设计 |
太阳 特点:大 远 热 用词严谨 |
林雄《太阳》评课稿
今天有幸聆听了郑乐乐老师执教的《太阳》这节课,我有一种如沐秋风,神清气爽的感觉。《太阳》是一篇说明文,原以为会上的十分枯燥,结果却能上的如此有声有色,许多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借鉴:
在老师的指导下,为学生创设了情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了学生的情趣,在读中感悟,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交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由“厌学”变为“愿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不是单一的说与读,而是读说结合,在读中感悟,并有意识培养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并与他们交流,正确表达自己的体会,让读与说有机结合,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得以发展与提高,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协调发展。
课外知识的适当介入,使学生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而是与生活实际和自己所了解的内容相联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目光由课内投向课外,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不足之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较少。在课件的使用上,如果恰当地运用太阳图片和太阳活动录像,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太阳的大、热、远,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在了解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文中表述的较概括,学生不易理解,如果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使文字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能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