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第二次集体备课
(2019-12-17 12:05:24)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语文组教研活动 |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项目名称 |
集体备课 |
项目负责人 |
李艳霓 |
活动时间 |
2019.12.4 |
活动地点 |
大办公室 |
活动主题 |
扎扎实实教语文 |
主讲人 |
徐春华 |
参加对象 |
全体语文老师 |
申请学时 |
每位老师一学时 |
活 动 内 容 |
一、徐春华老师说课《王戎不取道旁李》 二、各位语文老师发表自己的看法。
徐春华 教材学情分析: 本课通过写王戎七岁时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有果实累累的李树,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去摘,只有王戎没有摘并告诉他们李子是苦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想,多思考,不能盲目的跟从的道理。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的停顿、断句无意识,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所以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范读,学生模仿,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学习课文,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视频《聪明的王戎》。 学生:了解《世说新语》。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看一看:老师知道大家非常喜欢看动画片,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古代少年的故事,好吗?(观看视频《聪明的王戎》) 2.讲一讲:刚才同学们看得真认真呀!谁来讲一讲你刚才看到的故事?(指名复述故事) 3.过渡:你的故事讲得真好!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中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自由读,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试试能否读正确。 2.检查几个字词的朗读: 王戎 诸小儿 多子折枝 取之,信然 3.读小古文不仅要读好,更重要的是能读出节奏。一句话中该如何停顿呢?自由读,试一试。 4.指名读,其余生认真听,说说停顿准确的地方。 5.教师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学生练读。 6.齐读。 三、精读课文,读明白,读出韵味 1.简要说说王戎做了什么智慧之举。 2.逐句朗读,理解。 (1)师出示第一句,指名读。 A.理解:尝(曾经) 诸(众多)
B.感悟古文的简洁。(“诸位同学”,可以是“诸生”就解决了,那么“诸位老师”怎么说?) C.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________。(学生尝试填空) D.练读,体会王戎和孩子们自由自在玩耍的快乐。 (2)出示第二句。 A.自由读,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B.这是一棵怎样的李树?学生尝试描述李树的样子,在描述中领会“多子折枝”的意思。 C.理解“竞走”,诸小儿竞走取之时心理是怎么想的?怎样读好这句话?(学生说,练读)
D.王戎也跑过去了吗?理解“唯戎不动”。 E.王戎静静地站在那里看,小朋友对此有什么看法呢?(交流看法) (3)出示第三句。 A.指名读。你若在场,会怎么问王戎呢?(先用现代文说,而后尝试用小古文的方式来表达)
B.指名读王戎的回答,读出他判断的那份笃定:此必苦李! C.思考:王戎是随便猜的吗?请你说说他是如何推断的。 D.评价一下你心目中的少年王戎。 (4)出示第四句。
A.小伙伴们开始信不信王戎的话?后来为什么又信了呢? B.你若在场,会怎样称赞王戎?(先用现代文说,而后尝试用小古文的方式来表达)鼓励多种表达。 四、通读,检测 1.有滋有味地朗读这则小古文,比赛读。 2.小检测。
古文语言很简洁,在不影响意思的前提下,文中往往会省略一些词语。请你看看下列句中都省略了什么。
(1)(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2)( )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 )取之,信然。 五、背一背 1.自己试背短文。 2.指名背短文。
3
六、剧本表演 下面我们一起来演一演这个故事。
四人一组,
七、拓展延伸 1.《世说新语》,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它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书中有许多小故事,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孔融让梨”“王戎识李”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2.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小故事吗?请同学们和家长们在网上搜集更多的《世说新语》的故事或视频,感受经典文学的魅力。
板书设计: 王戎不取道旁李 唯戎不动 ↓ 善于观察、缜密思考
|
||
过程确认 |
语文教研活动实实在在在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