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水头镇第四小学
水头镇第四小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459
  • 关注人气: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组2022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教研活动

(2023-05-09 13:24:23)
标签:

语文教研组

分类: 语文组校本培训

语文组2022学年第学期第次教研活动

依托大单元设计,推动教学评一体化

主题教研(第次)安排表

时间

内容

负责

参与

备注

47

施晓婧表里的生物集体备课

杨少卫

语文组部分老师

 

411

施晓婧表里的生物公开课

杨少卫

语文组老师

 

411

施晓婧表里的生物集体评课

杨少卫

语文组老师

 

 

 

 

《表里的生物》初稿(施晓婧)

教学目标:

1. 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能找出“我”得出结论的依据

3. 初步认识“我”是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孩子

教学重难点:

1. 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找出“我”得出结论的依据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

板书课题——表里的生物  

1. 关注“表”

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表?  手表 钟表

文中父亲的表是什么表?  怀表

怀表是怎样的呢?    出示怀表图片,看怀表构造。

表盖 齿轮 宝石 表镜

 

2.关注“生物”

出示词语 夏蝉 秋虫 蝈蝈 蟋蟀 蝎子  

这是文中出现的生物们。

这些生物有什么共同点? 隐蔽 会发出声音

3.父亲告诉我,表里的生物是?  蝎子  介绍蝎子

不仅长得恐怖,而且还会?出示词语 蜇人

板块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我们刚才看过怀表的构造知道,表里有生物吗?没有。  怀表中发出的滴答滴答的声音其实是表内的齿轮转动带动弹簧撞击零件的声音。

2.那为什么小时候的我会认为表里有生物呢?

学习活动一

默读课文,完成表格

借助表格,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我的最初观点 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我发现的经历 父亲的怀表会发出声音,我想表里边一定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 此时还只是猜测,没有确信。

我的最终结论 表里有一只蝎子。

板块三  深入研读

1. 如果是你们的父母现在告诉你们一只小小的怀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你们会信吗?但小时候的冯至对此深信不疑,甚至他后来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冯至后来发现他的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了吗?(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2. 小时候的冯至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一个现在看起来有些可笑的结论?

3. “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     

正面例子

关注时间词“夏秋早晚”,从夏天到秋天,从早到晚都有这种规律,说明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是普遍现象,不是独有的四个例子。

钟楼的钟  街心的三弦  反面例子   钟楼上的钟能发声是因为敲钟的老人是活的生物。街心的三弦能发声是因为弹琴的盲人是活的生物。

仿写句子

从这些例子中你能感受出什么来?  作者的观点源于生活经验,说明作者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

4.“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面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着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想象丰富,有理有据

5.父亲言之凿凿告诉我表里的是一只蝎子。小时候我们总是会把父母的话当真。父亲这样告诉我,我就深信不疑了。

 

  

              表里的生物》磨课照片

 语文组2022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教研活动



表里的生物》集体备课照片

语文组2022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教研活动



表里的生物集体备课签到表

语文组2022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教研活动



教研组活动记录表

 

4.7

地  

1

主持人

杨少卫

主  

表里的生物》集体备课

简  要  过  

一、 施晓婧老师《表里的生物》磨课;
二、施晓婧老师阐述设计理念和思路;
三、听课老师提出评课建议,施晓婧老师再次修改教案。

 语文组2022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教研活动



 

蓉蓉老师

本文语言的童趣让听课老师感觉不明显,这块可以挖掘开。

钱慧老师:

整堂课思路清晰,学习活动落实扎实有效,时间出示那个环节可以做下思维导图,这样更明了。

朱小慧老师: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到底是有无意义的研究

过程确认

科研负责人签字:徐强




《表里的生物》教案终稿(施晓婧)

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是冯志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全文共21个自然段,线索清晰,层层递进。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

学情分析:

这个故事本身具有代表性,很多人在童年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因此读来感觉分外亲切有趣。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找出“我”得出结论的依据

3.初步认识“我”是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孩子

教学重难点:

1.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找出“我”得出结论的依据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

板书课题——表里的生物  

1.关注“表”

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表?  手表 钟表

文中父亲的表是什么表?  怀表

怀表是怎样的呢?    出示怀表图片,看怀表构造。

表盖 齿轮 宝石 表镜

2.关注“生物”

出示词语 夏蝉 秋虫 蝈蝈 蟋蟀 蝎子  

这是文中出现的生物们。

这些生物有什么共同点? 隐蔽 会发出声音

3.父亲告诉我,表里的生物是?  蝎子  介绍蝎子

不仅长得恐怖,而且还会?出示词语 蜇人

 

板块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我们刚才看过怀表的构造知道,表里有生物吗?没有。  怀表中发出的滴答滴答的声音其实是表内的齿轮转动带动弹簧撞击零件的声音。

2.那为什么小时候的我会认为表里有生物呢?

学习活动一

默读课文,完成表格

借助表格,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我的最初观点 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我发现的经历 父亲的怀表会发出声音,我想表里边一定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 此时还只是猜测,没有确信。

我的最终结论 表里有一只蝎子。

 

板块三  深入研读

1. 如果是你们的父母现在告诉你们一只小小的怀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你们会信吗?但小时候的冯至对此深信不疑,甚至他后来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冯至后来发现他的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了吗?(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2. 小时候的冯至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一个现在看起来有些可笑的结论?

学习活动二

用“————————”画出我得出结论的理由与证据

在画出的证据旁写上自己的感受

小组讨论,完善证据与感受

 

3. “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     

正面例子

关注时间词“夏秋早晚”,从夏天到秋天,从早到晚都有这种规律,说明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是普遍现象,不是独有的四个例子。

钟楼的钟  街心的三弦  反面例子   钟楼上的钟能发声是因为敲钟的老人是活的生物。街心的三弦能发声是因为弹琴的盲人是活的生物。

仿写句子

从这些例子中你能感受出什么来?  作者的观点源于生活经验,说明作者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

 

4.“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面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着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想象丰富,有理有据

5.父亲言之凿凿告诉我表里的是一只蝎子。小时候我们总是会把父母的话当真。父亲这样告诉我,我就深信不疑了。

 

板块四

1. 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

科学发现,一定是符合事实的。不符合事实的,一定不是科学发现。请问冯志小时候这个发现能算得上是科学发现吗?

请问,冯志小时候这个错误的完全不科学的发现还有没有意义?

思考,讨论,说出理由。

 


《表里的生物》汇报课签到表

语文组2022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教研活动



施晓婧老师《表里的生物》汇报课照片

语文组2022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教研活动



施晓婧老师《表里的生物》集体评课照片

语文组2022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教研活动



教研组活动记录表

时  

4.11

地  

四楼录播教室

主持人

杨少卫

主  

表里的生物》公开课

简  要  过  

一、 施晓婧老师《表里的生物》公开课;
二、听课老师提出评课建议,施晓婧老师再次整理材料、修改教案。

 语文组2022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教研活动


 

 

杨少卫老师:

教学目标第三点“初步认识我是个充满童趣的孩子”可以去掉,本节课没有呈现出来,放到下节课去。

徐强老师:

思考讨论冯志小时候错的发现有没有意义这个环节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科学家们的曲折研究历程来谈,给予正确价值导向。     

魏思思老师

花些时间在朗读上,课上留给孩子读的时间不多。                                    

过程确认

科研负责人签字:徐强





《表里的生物》教学反思(施晓婧)

《表里的生物》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主要写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话。从而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本文不仅语言生动有趣,而且内容前后衔接自然,一步一步地把“我”对父亲的表的“认识”展示出来。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收获

1)利用形象教具导入,激发兴趣。

    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时我佩戴了一只怀表项链教具导入,激发兴趣。上课一开始我就问:“我戴的项链好看吗?”学生回答“好看”,接着再问:“你们想不想近距离欣赏一下?”这时学生踊跃举手参与,我让学生先仔细观察这块怀表项链,再认真倾听怀表里的声音,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探索意识,提高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

2)细读对话,体会情感。

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来描写人物。人物之间生动有趣、形式灵活的对话,会使平淡的文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教学中“小组答疑”环节,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发现课文共有三次对话,对话中有四次“不许动”,表明父亲严禁“我”碰表,通过研读,学生理解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2.教学效果

本课的一大特点是运用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课文第九自然段作者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心理描写是小说、戏剧、散文和记叙文中常用的方法。以前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有提示语,易发现,本课的不少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没有提示语,难分辨,如何辨别呢?在“联系拓展”环节,我让学生尝试着在句子前面能加上“我想”的就是心理描写。如句子: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们就可以在前面尝试着加上“我想”,那么这句话就是心理描写。还让学生运用心理描写进行仿写,掌握心理描写的方法。

 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学生运用这种方法仔细阅读,辨别,很快地找出文中其他心理描写的句子,还让学生进行准确地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作者童年的天真无邪,效果明显。

3.不足之处

在全校老师的评课中,我回顾本课教学,还是有一些遗憾:文中有“我”和父亲的三次对话,句子的语速、语调指导不到位。只是粗略的带过。如第一次对话中“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此处是“我”第一次要碰父亲的表,语速可以稍快,语调可以上扬,体现“我”急切、强烈好奇的心情。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这个环节在课堂上没有体现出来。

4.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抓住三次对话的朗读指导,把握好课堂时间,抓住“我”的天真、好奇的特点,通过小组互动,同位互读,分角色表演,加强朗读指导,让小组之间以赛读的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以研促教

411日下午,水头四小施晓婧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表里的生物》,得到了老师们一致赞扬。

语文组2022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教研活动

教学中施老师设置“小组答疑”环节,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发现课文共有三次对话,对话中有四次“不许动”,表明父亲严禁“我”碰表,通过研读,引导学生理解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语文组2022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教研活动

施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施老师在教学方面得到了磨练、提升,迅速成长,未来可期。

   通讯员:施晓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