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2022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教研活动

标签:
语文教研组 |
分类: 语文组校本培训 |
语文组2022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教研活动
“依托大单元设计,推动教学评一体化” 主题教研(第三次)安排表 |
||||
时间 |
内容 |
负责 |
参与 |
备注 |
4月7日 |
施晓婧《表里的生物》集体备课 |
杨少卫 |
语文组部分老师 |
|
4月11日 |
施晓婧《表里的生物》公开课 |
杨少卫 |
语文组老师 |
|
4月11日 |
施晓婧《表里的生物》集体评课 |
杨少卫 |
语文组老师 |
|
《表里的生物》初稿(施晓婧)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重难点:
1.
2.能找出“我”得出结论的依据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
板书课题——表里的生物
1.
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表?
文中父亲的表是什么表?
怀表是怎样的呢?
表盖 齿轮 宝石 表镜
2.关注“生物”
出示词语 夏蝉 秋虫 蝈蝈 蟋蟀
蝎子
这是文中出现的生物们。
这些生物有什么共同点? 小 隐蔽 会发出声音
3.父亲告诉我,表里的生物是?
不仅长得恐怖,而且还会?出示词语 蜇人
板块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我们刚才看过怀表的构造知道,表里有生物吗?没有。
2.那为什么小时候的我会认为表里有生物呢?
学习活动一
默读课文,完成表格
借助表格,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我的最初观点 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我发现的经历 父亲的怀表会发出声音,我想表里边一定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 此时还只是猜测,没有确信。
我的最终结论 表里有一只蝎子。
板块三
1.
冯至后来发现他的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了吗?(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2.
3.
正面例子
关注时间词“夏秋早晚”,从夏天到秋天,从早到晚都有这种规律,说明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钟楼的钟
仿写句子
从这些例子中你能感受出什么来?
4.“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面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着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想象丰富,有理有据
5.父亲言之凿凿告诉我表里的是一只蝎子。小时候我们总是会把父母的话当真。父亲这样告诉我,我就深信不疑了。

《表里的生物》集体备课照片

《表里的生物》集体备课签到表

《表里的生物》教案终稿(施晓婧)
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是冯志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全文共21个自然段,线索清晰,层层递进。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
学情分析:
这个故事本身具有代表性,很多人在童年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因此读来感觉分外亲切有趣。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找出“我”得出结论的依据
3.初步认识“我”是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孩子
教学重难点:
1.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找出“我”得出结论的依据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
板书课题——表里的生物
1.关注“表”
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表?
文中父亲的表是什么表?
怀表是怎样的呢?
表盖 齿轮 宝石 表镜
2.关注“生物”
出示词语 夏蝉 秋虫 蝈蝈 蟋蟀
蝎子
这是文中出现的生物们。
这些生物有什么共同点? 小 隐蔽 会发出声音
3.父亲告诉我,表里的生物是?
不仅长得恐怖,而且还会?出示词语 蜇人
板块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我们刚才看过怀表的构造知道,表里有生物吗?没有。
2.那为什么小时候的我会认为表里有生物呢?
学习活动一
默读课文,完成表格
借助表格,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我的最初观点 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我发现的经历 父亲的怀表会发出声音,我想表里边一定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 此时还只是猜测,没有确信。
我的最终结论 表里有一只蝎子。
板块三
1.
冯至后来发现他的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了吗?(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2.
学习活动二
用“————————”画出我得出结论的理由与证据
在画出的证据旁写上自己的感受
小组讨论,完善证据与感受
3.
正面例子
关注时间词“夏秋早晚”,从夏天到秋天,从早到晚都有这种规律,说明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钟楼的钟
仿写句子
从这些例子中你能感受出什么来?
4.“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面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着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想象丰富,有理有据
5.父亲言之凿凿告诉我表里的是一只蝎子。小时候我们总是会把父母的话当真。父亲这样告诉我,我就深信不疑了。
板块四
1.
科学发现,一定是符合事实的。不符合事实的,一定不是科学发现。请问冯志小时候这个发现能算得上是科学发现吗?
请问,冯志小时候这个错误的完全不科学的发现还有没有意义?
思考,讨论,说出理由。
《表里的生物》汇报课签到表

施晓婧老师《表里的生物》汇报课照片

施晓婧老师《表里的生物》集体评课照片

教研组活动记录表 |
|||||
时
|
4.11 |
地
|
四楼录播教室 |
主持人 |
杨少卫 |
主
|
《表里的生物》公开课 |
||||
简
|
|||||
一、
施晓婧老师《表里的生物》公开课; |
|||||
|
杨少卫老师: 教学目标第三点“初步认识我是个充满童趣的孩子”可以去掉,本节课没有呈现出来,放到下节课去。 徐强老师: 思考讨论冯志小时候错的发现有没有意义这个环节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科学家们的曲折研究历程来谈,给予正确价值导向。 魏思思老师: 花些时间在朗读上,课上留给孩子读的时间不多。
|
||||
过程确认 |
科研负责人签字:徐强 |
《表里的生物》教学反思(施晓婧)
《表里的生物》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主要写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话。从而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本文不仅语言生动有趣,而且内容前后衔接自然,一步一步地把“我”对父亲的表的“认识”展示出来。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收获
(1)利用形象教具导入,激发兴趣。
(2)细读对话,体会情感。
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来描写人物。人物之间生动有趣、形式灵活的对话,会使平淡的文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教学中“小组答疑”环节,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发现课文共有三次对话,对话中有四次“不许动”,表明父亲严禁“我”碰表,通过研读,学生理解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2.教学效果
本课的一大特点是运用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课文第九自然段作者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心理描写是小说、戏剧、散文和记叙文中常用的方法。以前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有提示语,易发现,本课的不少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没有提示语,难分辨,如何辨别呢?在“联系拓展”环节,我让学生尝试着在句子前面能加上“我想”的就是心理描写。如句子: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们就可以在前面尝试着加上“我想”,那么这句话就是心理描写。还让学生运用心理描写进行仿写,掌握心理描写的方法。
3.不足之处
在全校老师的评课中,我回顾本课教学,还是有一些遗憾:文中有“我”和父亲的三次对话,句子的语速、语调指导不到位。只是粗略的带过。如第一次对话中“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此处是“我”第一次要碰父亲的表,语速可以稍快,语调可以上扬,体现“我”急切、强烈好奇的心情。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这个环节在课堂上没有体现出来。
4.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抓住三次对话的朗读指导,把握好课堂时间,抓住“我”的天真、好奇的特点,通过小组互动,同位互读,分角色表演,加强朗读指导,让小组之间以赛读的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以研促教
4月11日下午,水头四小施晓婧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表里的生物》,得到了老师们一致赞扬。

教学中施老师设置“小组答疑”环节,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发现课文共有三次对话,对话中有四次“不许动”,表明父亲严禁“我”碰表,通过研读,引导学生理解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施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施老师在教学方面得到了磨练、提升,迅速成长,未来可期。